研究生(外文):Huang Ruo-Huei
論文名稱:中唐宮廷與黨派鬥爭中的劉禹錫
論文名稱(外文):Liu Yu-Shi Struggled in the Court and Partisan during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王吉林
指導教授(外文):Wang Chi-Li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78
論文摘要
劉禹錫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生於江南的嘉興,武宗會昌二年(842)七月,病逝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在中唐以擅長詩歌聞名,他的詩與柳宗元、白居易齊名,有「詩豪」之稱。他的一生正處於國勢日衰的中唐時期,此時李唐王朝,內有宦官專權,朋黨之爭;外則藩鎮驕橫,邊患侵擾連連。在此環境成長的劉禹錫,少年時即已胸懷報國之志。德宗貞元九年(793),二十二歲的劉禹錫中進士第;隔年登吏部取士科,任太子校書,進入仕途。為了實現從政的理想與抱負,貞元二十一年(805),三十四歲的劉禹錫參與順宗朝的永貞革新。永貞革新的宗旨為:抑制宦官專權、打擊跋扈藩鎮,改革德宗晚年弊政,重振朝廷威權,以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之安定。此時也是他仕途最順遂時期。同年八月,順宗被迫內禪,劉禹錫與永貞集團的成員被憲宗誅貶遠州,進入他仕途的黑暗期。
劉禹錫的人生,因永貞革新而進入朝廷權力核心;也因革新失敗,失去了可以實現理想抱負的長安舞臺,開始了二十三年漫長的貶謫歲月。但人生禍福相倚,他形容在朗州蠻荒貶謫地,過著唯有讀書與寫作的苦悶生活。巴山楚水的民間文化豐富了他的文學涵養,貶謫的磨難改變了他的心靈視野,使他寫出許多不朽的傳世詩歌,而成為中唐傑出的文學家。
文宗大和二年(828),劉禹錫再度回到長安,長安人事已非,永貞革新的伙伴大多死於貶謫地,昔日的政敵也已凋零殆盡,朝廷統治者也由憲宗、穆宗、敬宗而至文宗。二十三年的貶謫歲月,使劉禹錫從一個而立的有為年青人,成為鬢髮已灰白仍堅持理想的五十七歲近耳順老人,這時的他非常感傷過去逝去的歲月,再度重遊玄都觀,當年滿觀如紅霞的桃樹,已空蕩蕩的無復一樹,只有滿園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搖蕩。於是他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詩云:「百畝中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獨來!」劉禹錫重遊玄都觀,嘲諷昔日的政敵你們如今何在?在物換星移歲月,長壽使他成為最後勝利者,可以一吐昔日的怨氣。
劉禹錫的貶謫歲月中,長安唯一不變的是朋黨之爭。中唐最大的牛李黨爭,溯源於憲宗元和三年(808)的制舉賢良方正科之案,延續至文宗朝,衝突更為激烈。此時牛黨的李宗閔、李逢吉執政,朝中正直之士如白居易、裴度都相繼被排擠出朝。劉禹錫經歷了昔日永貞內禪之政變,與牛李黨人,始終保持中立之道;也因此自白居易、裴度離開長安後,他在朝中孤立無援,無所作為,於是大和五年(831),他再度離京,出任蘇州刺史。大和九年(835),劉禹錫由汝州,赴同州刺史任途中,朝廷發生了「甘露之變」。甘露之變是文宗與宰相李訓聯手剪除宦官的事件,結果反成了宦官仇士良藉機率領禁軍誅殺朝中宰相與大臣的慘劇。自此之後的晚唐朝廷大臣已無能力對抗專橫的宦官。宦官仇士良權勢益盛,對文宗頤指氣使。司馬光說:「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宦官的專橫,使朝政更沈淪,劉禹錫覺得在官場已無可作為,於開成元年(836)秋,以足疾辭同州刺史,回洛陽養老。會昌二年(842)七月,劉禹錫以七十一歲的高壽在洛陽走完他的人生。回顧劉禹錫的一生,經歷了中唐的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八王朝。入仕期間,正是中唐朋黨交爭時期,因此他仕途的得意與失意,都受到宮廷政變與朋黨鬥爭的影響,因此他的一生經歷成為中唐歷史的縮影,也是本論文研究的宗旨。
本論文主要內容以劉禹錫政治生涯的浮沉,來了解中唐時期宮廷與黨派鬥爭的政治變化,及宮廷與黨派鬥爭對劉禹錫一生的影響。除了第一章的緒論和第六章的結論之外,正文共分為:劉禹錫自序的家世、成長與進入仕途;劉禹錫與永貞革新;劉禹錫的貶謫與憲宗朝政局;劉禹錫的再三貶謫等四大部份。第一章緒論:簡述研究旨趣、相關研究回顧與本文章節安排。第二章為劉禹錫自序的家世、成長與進入仕途,分三節討論:首先,針對劉禹錫的祖籍淵源與家族背景做一考訂和敘述;其次,描述少年劉禹錫在嘉興的成長、學習,及江南環境對當時劉禹錫的影響;最後,敘述進入仕途的劉禹錫,自長安赴舉進入仕途,到從事杜佑淮南幕與監察御史等職務的歷程。第三章為劉禹錫與永貞革新,分四節討論:首先,談論永貞革新的時代背景,和劉禹錫參與東宮集團的過程;其次,探討順宗實錄的實錄問題;再其次,敘述永貞革新的歷史意義。最後再談及永貞內禪與二王八司馬的貶謫命運。第四章為劉禹錫的貶謫與憲宗朝政局,分三節討論:首先,謫居朗州,論述朗州環境、謫居生活與請求量移,文學創作及憲宗朝平三鎮;其次,因詩賈禍,論述劉禹錫等人奉詔回長安,因玄都觀詩賈禍,再貶連州刺史;最後,連州時期,論連州環境,連州民情,心繫朝政與連州生活。第五章為劉禹錫的再三貶謫,分四節討論:首先,敘述夔州與和州時期的劉禹錫,與穆宗、敬宗時期的黨爭;其次,敘述文宗朝劉禹錫重返兩京,結束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涯,與再度被排擠;再其次,論述劉禹錫出任蘇州、汝州和同州等三上州刺史之政績,與此時期文宗朝的激烈黨爭;最後為洛陽養老,敘述仕途不得志、顛沛一生的劉禹錫,晚年告老還鄉返回洛陽與裴度、白居易等人的詩歌唱和生活。第六章的結論,總結劉禹錫一生中的經歷,與中唐的永貞內禪及朋黨之爭,對唐朝政局和劉禹錫生命的影響。
論文外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