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职称: 教授

  • 职务: 校长、党委副书记

  • 人才称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

  • 办公地址:

研究方向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学术兼职

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量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副主编、《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


招生专业

博士生: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水利

硕士生:土木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土木水利

教育与工作经历

教育经历

1992 9 月~ 1996 11 月,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博士

1988 9 月~ 1991 3 月,河海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硕士

1984年9月~1988年7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学士

工作经历

2024 8 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2016 12 ~2024 8 月,河海大学,党委书记

2009 11 月~ 2016 12 月,河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06 4 ~2007 3 月,英国卡迪夫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004 1 ~2009 10 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院长

2002 12 月~ 2003 7 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高级访问学者

2000 2 ~2004 1 月,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7 11 月~ 1998 10 月,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研究助理

1995 12 ~2000 2 月 河海大学,工程水力学及泥沙研究所,副所长

1991 11 月起,河海大学,教师( 1998 年晋升教授)

教学与科研情况

教学:

截至 2023 12 月,先后培养硕、博士研究生 100 余名,博士后 10 余名, 5 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科研:

长期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在平原水力学和河湖治理研究与实践工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 在平原弱动力区多尺度水动力重构的理论方法、工程技术体系与多目标水力智能调控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创建了平原弱动力区多尺度水动力重构的理论方法,建立了平原河网水动力重构的工程技术体系,构建了平原区以水动力重构为核心的河网多目标水利智能调控平台,在水动力重构、水资源统筹与水生态治理相关的科学问题与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 863 、水利部 948 、省部攻关课题以及重点(大)工程项目 100 余项,创新性地解决了淮河、长江、珠江、赣江等重点(大)治河工程的关键科技难题。这些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长三角、淮河、珠三角、鄱阳湖等平原地区 150 多项重大河湖治理工程规划、设计、运行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特等奖 5 项。发表学术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50 余篇),出版学术论著 5 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国际专利 1 项,编写行业、团体标准 5 部。


科研兴趣:

智慧水利与流域数字孪生、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平原河网系统治理、河流水沙过程及模拟、现代流体测控技术


代表性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区水动力优化再构与自然动能高效利用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基金项目,长江流域典型通江湖泊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及水库群优化调控方法研究

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人工智能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与水安全预警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平原河流水沙运动对污染物输运作用机理及环境调控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水沙运动过程及模拟

6. 国家“ 973” 计划,沙漠宽谷河道水沙关系变化及驱动机理


代表性成果:

1. 长三角地区城市河网水环境提升技术与应用,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 复杂河网多目标水力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 复杂环境下水力射流新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4. 平原河流防洪安全水动力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200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