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贱卖路易斯安那的背后为何是法美两国的双赢?
拿破仑以白菜价贱卖路易斯安那一直以来都是西半球的一桩悬案,面积超过20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售价不过区区1500万美元。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捡了大便宜,但对法国来说吃亏了吗?如果这桩交易真如后世认为的那般“丧权辱国”的话,主导出售的拿破仑为何还能得到本国人民的极力拥戴?显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实际上这起事件在当时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准确来说这是一桩对法美两国都堪称双赢的买卖。
路易斯安那的购入时间是1803年,但我们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把时光往前追溯40至50年,亦即英法爆发七年战争的时期。从1756至1763年,欧洲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混战,英法两国更是在欧洲和新大陆同时展开争霸。战争的结果是: 1.法国丧失了新法兰西的加拿大部分;2.剩余的路易斯安那地区被迫转让给盟友西班牙。 不过法西之间订有密约,一旦法国满血复活可重新恢复对路易斯安那的主权。而作为胜利一方的英国情况也不容乐观,因战争而来的赋税过重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简而言之,在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前夕,遥远的美洲大陆主要是英、美、西三国间的角逐,法国的势力基本被排除在外。
既然此时的路易斯安那归属西班牙所有,美国购地应该同西班牙谈判,为什么最终向法国支付了这笔钱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同样顺着刚才的时间线往下走。七年战争时期法国由波旁王朝当政,但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推翻了王室统治,拿破仑等新兴军功阶层逐渐掌握话语权。此时根据法西《圣伊尔德丰索密约》,法国事实上已经在逐步恢复对路易斯安那的主权。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先来看看路易斯安那的地理结构:由北至南纵贯美洲大陆的密西西比河将路易斯安那与美国隔开,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新奥尔良地区对美国的经济贸易影响甚巨。而更要命的是,新奥尔良紧邻美国南部各蓄奴州,这对奴隶主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
1801年法国出兵新奥尔良,美国南方开始担心法国在该地解放黑奴的行动势必引起本国奴隶的叛乱,于是要求国会对法国采取敌对行动。在这种背景下,利文斯顿作为特使出使巴黎,尝试看能不能从法国手中购买新奥尔良以避免可能的战争。结果在交涉期间,利文斯顿发现法西《圣伊尔德丰索密约》的存在,也就是说目前的路易斯安那尽管在西班牙手中,但法国已经拥有了该地名义上的主权。这一发现起初并没有带来多大影响,毕竟利文斯顿只是被授权购买新奥尔良,美国为此准备的封顶价是1000万美元。不过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最终促成了整个路易斯安那的交易,那就是来自法国方面的变故。
1802年位于加勒比海的法国殖民地海地发生起义,拿破仑派其妹夫勒克莱尔带2万法军前去镇压,结果几乎全军覆没。如果说在这之前,拿破仑还有重建法兰西美洲帝国的宏伟愿望的话,海地的失败则彻底断送了这一希望。此刻的形势对拿破仑来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 1.丧失了加勒比海殖民地作为跳板,深入美洲大陆的路易斯安那价值微乎其微;2.西班牙已经出现拒不履约的苗头,法国不具备路易斯安那的实际控制权;3.对英作战逐渐铺开,庞大的军费开支是困扰拿破仑的头号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与利文斯顿谈的就不是一个新奥尔良的买卖了,而是相当于当时整个美国的路易斯安那。
或许是由于太过渴望成交,法国对美国的购买底价出现评估偏差,结果仅仅要价1500万美元。看到法方开出这样的条件,利文斯顿简直快要疯掉了,要知道美国单是为新奥尔良准备的资金就高达1000万美元。按捺不住喜悦的利文斯顿等不及国会的授权,立即与法国签订买卖协议,最终路易斯安那以每英亩不足3美分的价格成交。得知消息的西班牙提出抗议,但由于法西密约的存在,法国在法理上并无理亏之处,再加上美国有本土作战的优势,西班牙只能自认倒霉。后来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钱流入了法国人的口袋,但路易斯安那却是由西班牙向美国交接。
至此一切趋于明朗,对法国来说是在“慷他人之慨”,且获得了对英作战急需的现金;对美国来说国土面积瞬间翻倍,奠定了日后崛起的基础。而对拿破仑来说,这位皇帝考虑的似乎更为深远:“路易斯安那能够决定美国未来的实力,我送给大不列颠一个海洋劲敌,总有一天骄傲的英国人会为此低头!”结果一个世纪后,此言一语成谶,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海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