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王心学,即陆九渊、王阳明建立发展起来的心智学问,是中华文化和儒家后续发展的重要组成。
心学,从孟子开始,兴于二程,盛于陆九渊,到王阳明开始集大成。
从哲学角度看,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而程朱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二者都带有一定的唯心。
为了更好地认识心学,了解陆王为心学做出的贡献,今天为大家分享一篇。如有不足或不对之处,望指正。
1,陆九渊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进士及第,初调靖安主簿,历国子正。有感于靖康时事,便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给事中王信所驳,遂还乡讲学。绍熙二年(1191年),升知荆门军,甚有政绩。绍熙三年(1193年),陆九渊逝世,年五十四。嘉定十年(1217年),追谥“文安”。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陆九渊主张“心即理”说、“发明本心”、“尊德性”、“大做一个人”、“践履工夫”等, 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上承孔孟,下启王守仁,形成“陆王学派”,是中国儒家精神的真正体现,不仅对中国,也对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思想和社会变革产生过重大影响。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2,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
王守仁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阳明心学和与陈献章的学说堪相一致,已是学界的共识 。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王守仁逝世后五十四年,王守仁从祀孔庙,他与薛瑄、胡居仁、陈献章一起成为明朝从祀孔庙的四位学者。王守仁的从祀,表明王阳明心学最终得到了官方的认可。王阳明心学后来还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3,核心思想:心本体
陆王心学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一切尽在人心。心主宰一切,所谓的万物之灵,就是人的心灵。
所谓的存天理,即心明之理。事君,事人,事友,只在此心,心即万物之理。吾心即宇宙。
心灵是最高级的认知层次,最普遍的道德准则。
做人,最主要的就是认识本心,遵从本心,不偏离,不悖逆。
4,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并发展的心学智慧观点。王认为人的起心动念,要追随本心,本真,做到知道与行为的统一。不能光知道,不行为,也不能只行为,不思考和认识。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
致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认为本心存有良知,良知即天理。做人把自我良知摆正弄清楚了,一通百通,自然懂得万物之规律。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阳明将宇宙内在的统一性看作是一个能动统一体,认为世间万物的形成和变化都是这个能动统一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整个能动统一体如同一个“大人”。“大人”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人”并不源于人们的私人愿望和主观性看法,而是根深于宇宙自身存在的客观性。
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客观存在的”心之本本”是天地万物原本就有的,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客观事实,这种天性显现出来的便是“理”。天性以天地万物都趋向于仁的本心所呈现出的天命之性就是“天理”。由“天理”自发形成良知本体,良知本体经过自我澄清和进行客观的活动过程便是致良知。致良知不是名词,而是天地万物进行结构性的动态改变而发生的客观活动过程。致良知是本体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而产生的客观性活动,是本体在进行自我展现过程中对自我真理性产生的向善认识。我们每个人通过致良知,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完成各自的道德修养。
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正如康德所说,使人敬畏的,只有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内心里,我们一直知道怎么做是正确的,但欲望、惰性、意气往往导致我们没有那样做,因为我们的本心被这些污浊之物世俗偏见所遮蔽了。因此要知行合一,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在“事上练”,时常自省自诫自励,做对的,不做错的。致良知,就是把自己的道德意识推广到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