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
[1]
(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7
]
),初名赵受益,
宋朝
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
赵恒
第六子,母为
李宸妃
。
[1]
早年历封庆
国公
、寿春
郡王
、升王,官
中书令
[2]
。
天禧
二年(1018年)被立为
皇太子
,
乾兴
元年(1022年)即位,时年十三岁。他在位初期,由
章献明肃皇后
刘氏垂帘听政,直至
明道
二年(1033年)才开始亲政。在位中期爆发第一次“
宋夏战争
”,经三年交战后,双方签订“
庆历和议
”。其间,
辽朝
趁机以重兵压境,逼迫宋廷增输岁币,史称“
庆历增币
”。伴随着日益严重的
土地兼并
现象,“
三冗
”危机更加突出;在废除
郭皇后
事件中,困扰北宋的
党争
问题开始出现。严重的边患,沉重的赋税,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庆历
三年(1043年),赵祯任用
参知政事
范仲淹
等开展“
庆历新政
”,企图整顿吏治,以缓解统治危机。因反对势力庞大,改革旋即中止。
嘉祐
八年(1063年)在东京福宁殿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全
谥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濬
[105]
]哲明孝皇帝”
[104]
,
庙号
仁宗,葬
永昭陵
[3]
。
人物生平
赵受益
(后改名赵祯)生于
大中祥符
三年四月十四日(1010年5月30日)
[7
]
,他是宋真宗
赵恒
的第六子,其母为李氏(即
李宸妃
)原为赵恒宠信的
美人
刘氏(即
章献明肃皇后
)的侍女,后得幸于赵恒,生下一子一女,即赵受益和
惠国公主
(早夭),累封婉仪。
[1]
[112]
因刘氏无子,赵恒便对外声称赵受益为刘氏所生。
[8]
赵受益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形于色。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三月,授
左卫上将军
,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十二月,调任特进、忠正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侍中,进封寿春郡王,讲学于
资善堂
。
天禧
元年(1017年)二月,加官
中书令
。
[9]
[111]
天禧二年(1018年)二月,赵受益调任
开府仪同三司
、守太保、兼中书令、行江宁尹、建康军节度使,进封升王。
[111]
同年八月丁卯日,赵受益被册立为
皇太子
,赐名
赵祯
。
[10-11]
由
参知政事
李迪
兼
太子宾客
,以辅导赵祯。
[12]
天圣二年(1024年)十一月,群臣为其上尊号为“圣文睿武仁明孝德皇帝”。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加尊号为“睿圣文武体天法道仁明孝德皇帝”。三月,刘太后去世。四月,赵祯追尊生母李宸妃为皇太后,开始亲政。七月,下诏省去“睿圣文武”四个字。
[111]
十二月,废皇后郭氏(
郭皇后
)为净妃、玉京冲妙仙师,居长宁宫。
[106]
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立宋开国名将
曹彬
的孙女曹氏(
慈圣光献皇后
)为皇后。
[106]
景祐二年(1035年)十一月,百官为赵祯上尊号为“景祐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景祐四年十二月,并、代、忻州发生地震,吏民压死者三万二千三百六人,伤五千六百人,畜扰死者五万余,赵祯遣使安抚救济灾民。
[106]
宝元元年(1038年)十一月,改上尊号为“宝元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
[106]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下诏省去“宝元”二字。
[111]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对待臣僚、侍从宽厚。
[69]
但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夫之
在《
宋论
》中认为赵祯“无定志”。在赵祯亲政的三十年中,
两府
大臣换了四十余人,都是屡进屡退,即使贤者在位,因不能安于其位,也无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绩。这样朝令夕改,一反一复,使“吏无适守,民无适从”,让下面的人感到无所适从,结果什么事也办不成。
[15]
[121]
谏臣
蔡襄
曾说他“宽仁少断’’。在庆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赵祯“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
[15]
赵祯一朝的人才,在宋朝历史上可谓首屈一指,根据一些学者统计,大致如下:
相关领域
|
相关人物
|
---|---|
政治军事
|
|
文学艺术
|
|
思想学术
|
|
科学技术
|
活跃在神宗、哲宗乃至徽宗前期的
赵槩
、
吴奎
、
张方平
、
唐介
、
赵抃
、
吕诲
、
范镇
、
曾公亮
、
王安石
、
司马光
、
吕公著
、
吕公弼
、
吕大防
、
吕惠卿
、
曾布
、
章惇
、
韩绛
、
韩维
、
韩忠彦
、
傅尧俞
、
彭汝砺
、
范纯仁
、
范纯礼
、
刘挚
、
王岩叟
等一批人才,实际上也都是赵祯一朝养育而成的。正如苏轼所说:“仁宗之世,号为多士,三世子孙,赖以为用。”
[69]
总体而言,赵祯知人善用,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家誉为“守成贤主”,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
赵祯不安于守成的现状,针对
庆历
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以及日益严重的
土地兼并
、“
三冗
”(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也有志开展革新。他多次以“天下事责大臣”,意图有所作为。
[16]
庆历三年(1043年),赵祯授范仲淹为
参知政事
,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
谏官
(人称“
四谏
”),锐意进取。九月,在赵祯的责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项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
赵祯因膝下无子,故而在景祐二年(1035年)将濮王
赵允让
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改名
赵曙
,即宋英宗)接入皇宫,交给曹皇后抚养。但在
宝元
二年(1039年)苗妃生子
赵昕
后,赵祯又将赵宗实送出宫。
[18]
庆历八年(1048年)闰正月十八日夜间,坤宁宫附近一带,崇政殿亲从官颜秀等四人密谋叛乱
[114]
,杀人放火,一度危及赵祯的安全,但事变最终被平定。
[109]
事后,赵祯宽大处理被牵涉的人员。
赵祯的身体一向不好。早在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赵祯便出现“
不豫
”的状况。
[106]
至和
三年(1056年)正月,赵祯在
临朝
受文武百官参拜时,忽然手舞足蹈,口出
涎水
。同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祯,赵祯语无伦次。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使解释为饮酒过量所致。此后数日,赵祯病情愈益加重,整日大呼“皇后与
张茂则
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至二月才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
[19-20]
赵祯的健康状况欠佳,且连失三子(赵昕及杨王
赵昉
、荆王
赵曦
),心情沉重,朝廷内外对皇嗣问题深为担忧。经宰相韩琦及大臣包拯、范镇、司马光等反复劝谏,赵祯于
嘉祐
七年(1062年)八月正式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21-22]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起,赵祯重病不起,最终于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在东京福宁殿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谥号
神文圣武明孝皇帝,
庙号
仁宗。十月二十七日,葬于河南府永安县的
永昭陵
。
[3]
[111]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23]
据说,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朝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
耶律洪基
也抓着宋使的手,哀恸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朝历代君主“奉其御容如祖宗”。
[23-24]
为政举措
范仲淹与
富弼
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以整顿
吏治
为中心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
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赵祯根据意见,诏
中书
、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
提点刑狱
;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十五岁、弟侄年满二十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
地方官职
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赵祯在位期间最主要的军事冲突在于
西夏
。夏景宗
李元昊
即位后,改变其父定难军节度使
李德明
(夏太宗)“依辽和宋”的国策,于宝元元年(1038年)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宋夏间维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
[26]
从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开三次大战,宋军皆先胜后败。
[26]
而西夏虽在宋夏战争中接连取得胜利,但自身亦伤亡近半,国力难支,且与辽朝关系恶化。在受到重大损失的情况下,宋、夏终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订立和约,史称“
庆历和议
”。但到了嘉祐年间,西夏却违反和议,再次犯边
[135]
。
[26]
-
平定岭南
皇祐四年(1052年),广西
僮族
首领
侬智高
举兵反宋,军队席卷广西、广东各地。赵祯任用
狄青
、
余靖
率兵南征。皇祐五年(1053年),狄青夜袭
昆仑关
,于归仁铺之战大败侬智高。侬智高遁走,后不知去向。
[27]
-
编修兵书
康定
年间(1040年-1041年),赵祯命
丁度
与
曾公亮
等编纂《武经总要》40卷
[28]
。
[29]
此书为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朝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古代中国军事史、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
三冗
宋朝对辽、夏是以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换取和平。然而,成为庆历(1041年-1048年)初年政治、经济方面重大危机的,是所谓的
三冗
(“
冗官
”“
冗兵
”“冗费”)。
[26]
赵祯在位时,冗兵特别严重,全国军队总计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占赋税十分之七。宋夏战争结束后才略有裁减,亦维持在一百一十余万人。巨额的军费开支占国家总收入的大部分。“冗费”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
[26]
“三冗”导致宋廷入不敷出,为了维持庞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据庆历时任主管财政的三司使
张方平
说:“庆历五年取诸路盐酒商税岁课,比《景德会计录》,皆增及三数倍以上。”如“景德中收商税四百五十余万贯,庆历中一千九百七十五万余贯”等等。
[26]
-
土地兼并
真、仁两朝,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公卿大臣大都占地千顷以上。赵祯在位末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31]
但因变法改制而兴起的北宋第一次兴学运动,推动了全国地方州县办学的高潮,开启了北宋教育领域的变革时代。这一时期,
科举制度
不断改革,录取了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到官僚队伍中。通过《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的编修,重振了儒学的纲常伦理,整顿思想,
宋学
勃兴。在疑经惑古、批判前人的基础上,宋代学风大变,经学完成了其从侧重传注向心性义理的转变,涌现出众多留名史册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
[132]
赵祯在位时期,北宋文人政治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和而不同”的庆历士风得以涵咏和张扬。
[33]
-
搜集、整理书籍
赵祯在位期间,曾多次关心图书馆文化事业。景祐中,鉴于三馆秘阁藏书多谬乱不全,诏翰林学士
王尧臣
、史馆检讨
王洙
、馆阁校勘欧阳修等人进行编次和整理,于庆历元年(1041年)成《
崇文总目
》66卷。该书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录。
嘉祐
五年(1060年),赵祯又下诏:“建隆初,三馆聚书,仅止万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开元旧录,遗逸尚多,宜开购赏科,以广献书之路。规定每献一卷馆阁所缺之书,赏丈绢一匹,及献五百卷,特与文资。”次年闰月,又下诏搜访遗书:“凡吏民有以书籍来献者,令史馆视其篇目,馆中所无则收之。献书人送学士院试问吏理,堪仕职官者以闻。“当年,就有
三礼
涉弼、
三传
彭干、
学究
朱载等人响应号召献书,并命其分置于各书府,钦赐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奖励。又下令编撰《嘉祐搜访阙书录》1卷,作为搜访依据。
-
天文学
庆历元年(1041年),司天监上《崇天万年历》。
[108]
-
医学
赵祯非常关心医疗事业。天圣四年(1026年),他认为
针艾
之法讲求精准,而前代古籍对穴位之描述纷繁错杂,易误导医者,故诏令
王惟一
主持铸造
针灸铜人
为范。王惟一又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与之配合,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为针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庆历八年(1048年),赵祯命翰林医官院编撰的、专门用于防治蛊毒的医学方书《庆历善救方》颁行。
[108]
在割据西北的党项首领
李德明
(赵德明)时期,赵祯曾加封其官号,双方仍保持和平往来。
[35]
明道元年(1032年)十一月,在赵德明死后,宋继续册封其子
李元昊
为
定难军节度使
、西平王。
[106]
宝元
元年(1038年),元昊反宋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在经历数年的战争后,赵祯于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与夏方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再加上其他赏赐,岁币总数共达二十五万五千
[134]
),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
庆历和议
”。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但到了嘉祐年间,西夏却违反和议,再次犯边
[135]
。
[26]
-
对辽
主词条:
庆历增币
庆历元年(1041年)底,乘宋、夏战事紧张之际,
辽兴宗
在以南院宣徽使
萧惠
为首的群臣支持下,决定以宋修边防与攻夏为借口,一面派
耶律重元
及萧惠聚兵南京,作出攻宋的态势。一面于次年(1042年)初派
萧特末
、刘六符赴宋廷,索取被后周世宗攻占的关南十县。赵祯派大臣
富弼
与辽朝进行谈判,其严词强硬,博征旁引,打破辽朝索要后周时夺取的三关之地的企图。同时,为避免两面作战,赵祯最终决定以每年增加
岁币
(银、绢各十万匹、两)为代价,维持澶渊之盟,史称“庆历增币”(辽人称“重熙增币”)。
[26]
但比起选择战争的军费,岁币开支无足轻重。在宋夏战争时期,陕西出支一度达到三千三百六十三万(庆历二年),几近赤字。辽失去南下劫掠的经济诱因,也是辽宋能维持百年和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
对唃厮啰
明道元年(1032年),宋授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景祐二年(1035年)十二月,加保顺军留后。
[106]
景祐四年(1037年),唃厮啰遣使进贡。次年(1038年),宋廷进授其为保顺军节度使,仍兼
邈川
大首领,又加封其为
河西节度使
。此后双方亦常有使者往来。
[108]
[110]
-
东南亚、南亚
自乾兴元年(1022年)四月起,越南李朝(今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北部)开国君主、受宋册封为南平王的
李公蕴
向宋朝通好,四次来朝贡。亦曾于天圣六年(1028年)入侵宋边境,掠夺边民,赵祯命广南西路转运使向李朝追讨
[36-37]
。李公蕴死后,又册封其子
李佛玛
为交阯郡王,并加授勋号;李佛玛亦对宋颇为恭顺,曾数次遣使进献驯象
[38]
[108]
。
天圣六年(1028年),
室利佛逝
遣使进贡。
[39]
天圣八年(1030年),
占城国
遣使进贡。
[40]
明道二年(1033年),
朱罗国
(《宋史》称注辇国)遣使进贡。
[106]
庆历二年(1042年),占城献驯象三头。
[108]
此后各国仍时有贡献。
[110]
-
高丽
-
西域诸国
艺术造诣
赵祯通晓音律,《宋史·乐志》载:“仁宗洞晓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赐教坊,或命教坊使撰进,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44]
历史评价
苏轼
:
-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 [48]
-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49]
罗从彦
:
-
仁宗爱民恤物,出于圣性。其于断狱,必求以生。 [55]
-
仁宗爱重民力……。 [55]
-
仁宗承平之久,纪纲不振,盖因循积习之弊耳。然能为太平天子四十二年,民到于今称之,以德意存焉故也。 [55]
朱弁
:
-
仁宗皇帝,至诚纳谏,自古帝王无可比者。 [124]
-
仁宗俭德,殆本于天性,尤好服浣濯之衣。 [124]
朱熹
:“仁宗有意于为治,不肯安于小成,要做极治之事。只是资质慈仁,却不甚通晓用人,骤进骤退,终不曾做得一事。然百姓戴之如父母。契丹初陵中国,后来却服仁宗之德,也是慈仁之效。缘它至诚恻怛,故能动人如此。”
[115]
吕中
:
-
明道二年四月,亲政之后,抑内降,正朝纲,摈斥张耆、夏竦、陈尧佐之徒,而擢用范仲淹、孔道辅、庞籍辈,天下骎骎向治矣。呜呼!明道二年之亲政,积而为庆历、嘉祐之盛。 [58]
-
是何台谏之职在国初则轻,在仁宗之时则重,在国初则为具员,在仁宗之时则为振职,何邪?盖仁祖不以天下之威权为纪纲,而以言者之风采为纪纲,故其进退台谏,公其选而重其权,优其迁而轻其责,非私之也,盖以立国之纪纲实寄于此。 [58]
-
我朝之治,莫盛于仁祖,而灾异之多,惟仁皇之世为屡见。惟我仁祖减膳撒乐,旱而撒盖,雨而徒跣,其祷祈之切至,露立于坛陛,其训辞之切至。移灾于朕躬,是以天鉴其诚,民感其仁,而庆历之灾异,转为四十二年之和气。 [59]
-
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天下安乐,唯仁治而已。 [60]
脱脱
等:
-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至于夏人犯边,御之出境;契丹渝盟,增以岁币。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62]
-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两陲,费累百万;然帝性恭俭寡欲,故取民之制,不至掊克。 [63]
-
宋之庙号,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64]
邹智
:“宋之英主,无出仁宗。
夏竦
怀奸挟诈,孤负任使则罢之;
吕夷简
痛改前非,力图后效则包容之;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抱才气有重望,则不次摺之。故能北御契丹,西臣元昊,而庆历、嘉佑之治号为太平,未闻一任一疑可以成天下之事也。”
[66]
天都外臣:“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盖虽不经,亦太平乐事。”
[120]
蔡东藩
:
-
仁宗之世,宋尚称盛,元昊骚扰西陲,得一良将以平之,犹为易事。 [73]
-
仁宗之驾驭中外,未尝不明,而失之于柔……仁宗以仁称,吾谓乃妇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74]
虞云国
:“尽管有种种外患内政上的问题,但仁宗一朝无论如何还是宋朝的治世,除却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颇有些盛世气象……治世的出现,与仁宗‘恭俭仁恕’的个人秉性与治国方针有关,他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是声誉卓著的明君。他的性格有柔弱游移等毛病,耳朵根子软,对后宫女色也有相当的兴趣。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
[69]
轶事典故
关于赵祯的身世,清代小说《
三侠五义
》里有一种“狸猫换太子”的说法,认为刘氏(
章献明肃皇后
)、李氏(章懿皇后,即
李宸妃
)在
宋真宗
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工于心计的刘氏将李氏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氏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氏打入冷宫,而将刘氏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氏所生之子夭折,而李氏所生的男婴就是宋仁宗赵祯。在
包拯
的帮助下,赵祯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氏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缢而死。自宋朝以来,由于小说、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演绎,赵祯生母之谜日益鲜活生动,备受世人关注。关于“赵祯究竟是真宗后刘氏之子、还是妃子李氏亲生”这一问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曲,几乎众口一辞,认定赵祯是李氏所生。
而在史书记载中,李氏本是刘氏做妃子时的侍女,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嫔妃,并产下一个男婴。连丧数子的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赵祯在出生后,便在真宗的默许下,由未能生育刘氏和杨淑妃一起抚养。李氏慑于刘后的权势,也不敢流露出任何不满。赵祯即位后,刘氏以皇太后身份
垂帘听政
,权倾朝野。赵祯在养母的权力阴影下一天天长大。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先皇嫔妃中的
顺容
李氏就是自己的生母。
[116]
刘太后病逝后,燕王
赵元俨
告知赵祯实情。赵祯号恸顿毁,连日不视朝,下哀痛之诏自责。尊宸妃为皇太后,谥号“庄懿”。在知道自己的身世后,赵祯倍感震惊。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一面亲自乘坐牛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后的住宅,以便查清事实真相后作出处理。此时的赵祯不仅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生母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当棺木打开,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生,服饰华丽,赵祯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118]
李氏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仪举办丧事。但宰相
吕夷简
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妃,刘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
[117]
生母虽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赵祯对李氏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赵祯为宠待李氏,还拜舅舅
李用和
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赏赐丰厚。后来更加追念李氏,便想尽办法厚待母家,把长女
福康公主
下嫁给李用和之子
李玮
。
[118]
谏官
王素
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回答说:“你是
王旦
之子,我是真宗之子,与他人不同,自是世交。
王德用
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赵祯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人情相同。倘若见她们落泪不愿出宫,恐怕也就不忍心赶她们了。你就在这里等回报吧。”不久,内侍来报“事已了当”。
[69]
包拯
屡屡犯颜直谏,甚至唾沫都飞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未予以怪罪。有一次,包拯反对任命仁宗宠妃张氏(即
温成皇后
)的伯父
张尧佐
为
三司使
,赵祯便改命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对,带领七名言官与赵祯理论。赵祯大怒道:“你们是想说张尧佐的事吗?节度使是个粗官,为什么还要争?”言官
唐介
越次上前,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经做过,恐怕不是粗官。”赵祯
悚然
,最终采纳了言官的建议。
[107]
他回到后宫后,张贵妃遣宦官探问,得知包拯犯颜直谏。等赵祯回到宫中,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为伯父美言。赵祯用袖子擦着脸不耐烦地说:“今天包拯上殿,唾沫都溅到我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126]
而唐介的直谏也给赵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暗中命人绘制唐介的画像,挂在温成阁中,并亲自题写文字:“右正言唐介。”唐介去世后,宋神宗把画像赐给唐介的家人,世人才知晓此事。
[127]
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
苏辙
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祯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尽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别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祯却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
司户参军
。
[123]
据说,诗人
柳永
因词作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一句得罪了赵祯,在科举中被划掉,于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
[122]
。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赵祯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赵祯亲政,出于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78]
,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赵祯,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来歌颂他。
一天早晨,赵祯对近臣说起昨天夜里失眠腹饥,想吃烧羊肉。近臣问他为什么不降旨取索,他回答说:“宫禁每有取索,外间便为定制。我怕自此以后每夜都要宰羊,杀生害物。”
[69]
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
蛤蜊
。赵桢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一千。赵桢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花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还有一次,赵祯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着想吃烧羊。”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采办?”赵祯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赵祯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到赵祯去世前不久,
中书门下
、
枢密院
曾在
福宁殿
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祯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赵祯看着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于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随便浪费吗!”
[75]
早在刘太后生前,赵祯与太后之间就已存在极大的冲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赵祯明显地感到太后的专横。赵祯最初看上了并非官宦却富有钱财的王蒙正的女儿(
遂国夫人
),曾向刘太后提起过此事,但武断的太后根本不予理会,借口这个王姓女子“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将这个“姿色冠世”的少女许配给了
刘美
长子
刘从德
。刘美即是太后的前夫、银匠龚美。这一许配却极大地伤害了赵祯。
赵祯喜欢的姑娘被许给刘从德后,太后也准备尽快为十五岁的皇帝完婚,选了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皇后候选人,其中有已故中书令
郭崇
的孙女郭氏,已故骁骑卫上将军
张美
的曾孙女张氏(
张美人
)。当时赵祯一眼就相中了张氏。本来皇帝选中谁就可以立为皇后,但赵祯的意愿再次遭到太后的阻挠。原来,经过太后审视,认为张氏不如郭氏,在未与赵祯商量的情况下,便自作主张以张氏为才人,而册立郭氏为皇后。张才人「后进位为美人」去世后,赵祯追封其为皇后,当时郭皇后仍在位,这是赵祯在位时期出现的第一次生死两皇后)。
[86-89]
这一决定又一次使少年赵祯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进而造成此后长时间内皇帝对正宫的冷漠,也直接导致了废后风波。
郭皇后
有刘太后作靠山,她既不懂得谦让和宽容,更是逐渐养成了骄横自恣的性格。太后死后,她依然旧习不改,仍沿用太后时的规矩,垄断后宫。而赵祯亲政,却力图要摆脱太后的影响,其中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后宫嫔妃纷纷得宠。当时最受赵祯宠爱的两个美人是尚氏和杨氏。尚美人的父亲封官受赐,恩宠倾动京城,引起郭后的嫉恨,几番与尚氏发生冲突,尚氏自然也少不了在赵祯面前诋毁皇后。一次,尚氏当着赵祯的面讥讽郭后,郭后怒不可遏,上前要抽尚氏耳光,赵祯跑过来劝架,偏巧一巴掌落在赵祯的脖颈上。赵祯大怒,令宦官
阎文应
传来宰相
吕夷简
,让他“验视”伤痕,其实是为其废后寻求支持。随后,赵祯下诏,称皇后无子,愿意当道姑,特封净妃、玉京冲妙仙师,易名净悟,别居长宁宫。此诏一出,朝廷大哗,甚至引发了台谏官员在皇帝寝宫门前集体进谏这一前所未有的事件。郭后被废,名义上是她长时间未能生育皇子,实际上是赵祯发泄对已故太后的不满。
郭皇后被废后,赵祯让
宋绶
草拟废后诏书,其中有“当求德门,以正内治”的话,意思是从有教养的家庭中选取秀女。刘太后虽已不在人世,赵祯也已亲政,但在选后的问题上他却一直未能如愿。当时,左右领来一个姓陈的女子进宫,颇得仁宗欢心。陈氏是寿州茶商之女,父亲靠捐纳谋得一个小官,不具高贵的门第。宋绶说:“陛下若以贱者正位中宫,不就与前日诏书所言背道而驰了吗?”宰相吕夷简、枢密副使
蔡齐
等人也纷纷劝说,负责给赵祯供药的太监阎士良颇得仁宗信任,他也劝谏仁宗不要娶陈氏。这样,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下,赵祯不得不另立中宫,勉强将宋初名将
曹彬
的孙女选为皇后。
正因为如此,赵祯对这次婚姻似乎也不是很满意,郭废后去世后,赵祯下诏追复她为皇后,此时曹皇后在位,这是赵祯在位时期出现的第二次生死两皇后。
[83]
进入中年以后,赵祯最宠爱的女人是张美人。张美人后进封贵妃,虽然她在死后才被追册为皇后,但其生前的威势,并不亚于正宫曹皇后。张贵妃是洛阳人,祖先是吴人,
吴越
归宋,其家迁到河南定居。不幸的是其父张尧封进士及第不久就去世了,母亲在齐国大长公主府上作歌舞女,将女儿带在身边。大长公主见这个小女孩灵巧可爱,便召入宫中作乐女,那时她才八岁,由宫人贾氏代养。一次宫中宴饮,被赵祯看中得宠,并于庆历八年(1048年)成为贵妃。张氏在短短几年内,就由末等嫔妃直升至最高等级的贵妃,距离皇后仅一步之遥,可知赵祯对她特别宠爱。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岁的张贵妃暴病身亡。赵祯感念张贵妃生前的柔情与善良,悲痛无比地对左右说,当年颜秀等人发动宫廷叛乱时,张贵妃不顾自身安危,挺身出来保护自己。天下大旱,为了替他分忧,又是张贵妃,在宫中刺臂出血,书写祈雨的祷辞。在左右宦官的支持下,赵祯最后决定用皇后之礼为张贵妃发丧。一生都梦想着登上皇后之位的张贵妃,终于在死后穿上皇后的殓服,享受到宗室、大臣们的参拜告奠。由于担心朝野的反对,赵祯干脆在治丧的第四天宣布追册贵妃张氏为皇后,赐谥温成。正宫曹皇后在世,却另追册贵妃为后,又一次出现了一生一死两位皇后,如此逾礼之事,旷古未闻。台谏连续上奏反对,赵祯置之不理。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赵祯下令为其辍朝七日,京师“禁乐一月”,京师惟一的活动便是为
温成皇后
举丧。
[76]
张贵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国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赵祯仍为其辍朝三日,并亲临其家祭奠。
[77]
赵祯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生母和爱妃,不顾朝野内外的巨大非议,毅然进行了两次追册活动,这种感情是真挚的。同样,知人善任的赵祯对自己看中的臣子,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会给予相当的信任,这种信任也是坦诚的。但是,早年母后临朝的阴影和自己不幸的婚姻造就了他文弱、忧郁而又犹疑不定的性格,使得这种信任很难经得起世事沧桑的考验。
据《
邵氏闻见后录
》记载:嘉祐二年(1057年)秋,辽朝曾派使者前来求取赵祯的画像。朝臣担心画像被使用
厌胜之术
,赵祯说:“朕待虏人诚恳,他们一定不会这样做。”于是遣使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朝,辽道宗
耶律洪基
举行隆重仪式,亲迎赵祯画像。耶律洪基见到画像后,“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
[51]
人际关系
关系
|
姓名
|
简介
|
---|---|---|
父亲
|
||
嫡母
|
刘氏
|
|
生母
|
李氏
|
|
养母
|
杨氏
|
|
皇后
|
郭氏
|
|
曹氏
|
||
张氏
|
||
张氏
|
||
妃嫔
|
苗氏
|
|
周氏
|
||
俞氏
|
||
杨氏
|
||
冯氏
|
||
董氏
|
||
张氏
|
追赠贤妃。
|
|
张氏
|
||
尚氏
|
||
朱氏
|
封充仪。
|
|
连氏
|
||
杨氏
|
封美人。
|
|
尚氏
|
封美人。
|
|
儿子
|
||
母昭节贵妃苗氏(苗贵妃),早亡,追封雍王。
|
||
母才人朱氏,早亡,追封荆王。
|
||
女儿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懿安
|
||
赵幼悟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
赵氏
|
主要作品
诗
|
《句》(其一)、《句》(其二)、《莲花经赞》、《赏花钓鱼》、《送李端懿师郓》、《挽刘沆》、《幸资善堂》、《赐赋元亨》、《赐刘辉及第》、《赐梅挚知杭州》、《嘉祐六年八月十五日赐林悦二首》(其一)、《合宫歌》
|
---|---|
赋
|
《尊道赋》
|
后世纪念
宋永昭陵
(9张)
陵园遵从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
艺术形象
年份
|
影视类型
|
名称
|
饰演者
|
---|---|---|---|
1955
|
电影
|
||
1958
|
电影
|
||
1965
|
电影
|
||
1967
|
电影
|
金峰
|
|
1982
|
电影
|
||
2003
|
电影
|
||
2015
|
电影
|
||
2016
|
电影
|
||
1975
|
电视剧
|
||
1985
|
电视剧
|
||
1986
|
电视剧
|
赵宏基
|
|
1986
|
电视剧
|
||
1989
|
电视剧
|
高培均
|
|
1991
|
电视剧
|
杨晓
|
|
1993
|
电视剧
|
||
1994
|
电视剧
|
施羽
|
|
1994
|
电视剧
|
王官武
|
|
1994
|
电视剧
|
||
1994
|
电视剧
|
潘志文
|
|
1995
|
电视剧
|
蔡棣
|
|
1995
|
电视剧
|
王文圣
|
|
2000
|
电视剧
|
||
2001
|
电视剧
|
||
2001
|
电视剧
|
||
2003
|
电视剧
|
||
2004
|
电视剧
|
张铁林
|
|
2004
|
电视剧
|
||
2004
|
电视剧
|
||
2004
|
电视剧
|
||
2006
|
电视剧
|
||
2008
|
电视剧
|
||
2008
|
电视剧
|
||
2010
|
电视剧
|
||
2011
|
电视剧
|
||
2011
|
电视剧
|
||
2011
|
电视剧
|
||
2012
|
电视剧
|
王皓
|
|
2013
|
电视剧
|
||
2013
|
电视剧
|
||
2014
|
电视剧
|
||
2015
|
电视剧
|
||
2015
|
电视剧
|
||
2015
|
电视剧
|
||
2016
|
电视剧
|
||
2017
|
电视剧
|
||
2017
|
电视剧
|
||
2017
|
电视剧
|
||
2018
|
电视剧
|
小戏骨包青天
|
|
2019
|
电视剧
|
||
2020
|
电视剧
|
||
2021
|
电视剧
|
年份
|
游戏名
|
出现场景
|
形象图
|
---|---|---|---|
2018年
|
在支线任务“旧亿三仙”、“孤城闭”中出现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