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东晋时期的五胡乱华,作为历史上第一次少数民族大规模入主中原的时期,这段时期下汉族人深受其害。

五胡乱华对于中原大地来说是一场浩劫,但类似的浩劫却远远不止这一场,在五胡乱华的近800年后女真族的崛起,当时的女真首领完颜阿骨统一整个女真部落,并在一统女真之后一举攻破开封。

至此北宋宣告灭亡,金朝迎来了巅峰,这也就是后世为我们所知的“靖康之耻”。只不过从金朝走向盛世到金朝灭亡也就只有二十年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辽宋朝的没落与金朝的辉煌

众所周知,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他们原本是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在上京会宁府建立大金国,女真族也开始了自己的征伐。

建国后,金太祖以辽五京为目标展开金灭辽之战,曾与北宋联合但后者却被辽国击溃,第一次灭辽失败。公元1123年金太宗继位,一年后联合西夏灭辽,短短2年的时间不可一世的辽国就被灭了国。

金朝在灭辽朝后,开始挥军南下灭宋,金军分兵两路从山西、河北南下,最后在开封城下会师。宋将李纲死守开封,金军第一次灭宋没有成功,双方宣布议和。

公元1126年,金太宗再度攻宋,昏聩的宋徽宗杀了主战派李纲,金军兵临城下时无一人可用。一年后北宋灭亡,宋朝皇室皆成为俘虏,史称靖康之祸。


另外,北宋西部的西夏,早在金国灭亡辽国时就已经投降了它,并以“藩属国”的名头自居,可以说从公元1127年开始,金国迎来了自己的辉煌。

有意思的是,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大兴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理由就是金朝国势衰退、汉族揭竿而起,北方的蒙古族威胁甚大。

巅峰时期的金朝,蒙古族是它的麾下之臣,北宋区域的汉人都受他的统治,西夏、辽国的原地区也是它的地盘,为何短短的26年就败落至此呢?

潜藏在盛世之下的暗影

根据史书记载,金朝未强盛时期统治区内也算太平,至少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动乱,但土地面积急速扩张后发生了变化。或许是利益分配不均,许多的人对统治者相当的不满,原因也很简单每个人都有逐利心。


正所谓“可共苦而不能同甘”,女真族还入主中原之前,他们虽然被汉民族瞧不起,但那时的女真族团结一致骁勇善战。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朝内部开始出现几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入主中原之后更加剧了这一问题。

在中原的土地上,在太平盛世的侵蚀下,原本骁勇善战的女真族人也开始堕落下去,他们身上的骁勇逐渐地失去,开始沉醉于纸醉金迷和中原的繁华秀丽之中。

金朝统治者素来钟爱汉族文化,女真族进入到中原之后,感受到汉族文化的先进后,便开始在全国大力倡导汉化。自金太宗开始,历代的金朝统治者都在努力学习汉文化,甚至开始效仿汉族的官场制度。

这里并不是说汉化不好,只是在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同时,应到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才对,这才是一个可取的态度。然而,当时的统治者意识到此问题的人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唯有金世宗一人而已。


金世宗看到了汉族文化中的一部分糟粕,为了避免女真人被这些糟粕影响,他竭力倡导保持着女真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不允许随便就抛弃原本的女真姓氏,更不允许效仿汉族人讲排场的习惯。

所有女真族人务必要求节俭,不能因有了耕种的土地就忘了传统的骑射。在金世宗的竭力维持下,女真族人没有被汉族文化所同化,此时的金朝依然强盛。

然而,汉化乃是一种历史大趋势,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有办法将这种大势扭转,最终女真还是被汉化了,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也是另一种文明的衰退,为何会这么说呢?

相对于当时的女真族而言,汉文化的确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汉族官僚文化却是一种糟粕,使得女真族的官吏们在后期变得畏首畏尾,他们想的不再是国家利益,而是一门心思如何发财致富。


当一个王朝的官员都变得不敢担责,只想着升官发财的时候,这些官员又与蛀虫何异?金章宗执政后期,这些蛀虫带来的危害逐步显现,黄河三次决堤居然都没有人去管,百姓苦苦挣扎在死亡线的边缘。

很多人不重视软文化的入侵,其实文化的入侵比战争更厉害。清朝皇帝曾颁布“留发不留头”,其实就是保障满清的文化,进而形成一种文化的优越感,所以才能使得满人统治汉人200多年。

以现代为例子,英语被作为高考主科目已经有几十年了,这也就造成了一种社会现象,外国人对国人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而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也与日俱增。

近几年汉文化开始复苏,“崇洋媚外”的现象才有所缓解,可见汉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入侵有多厉害,甚至一些糟粕都会被拿来并认为是“优质文化”。


多少年来,中原王朝之所以能延续下去,就是因为软文化从没有中断过。少数民族政权为何一个又一个消失,与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文化有很大关系,这就是文化的力量,金朝从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时就注定没落。

雪上加霜的民族方针

作为少数民族,女真对汉族从一开始就有着深刻的敌意,金朝统治的地域范围内,女真族统治者采取民族区别对待的政策,这也就是所谓的“南北分治”。

南北分治是金朝统治者想出来的、带有民族区别对待的政策,带有满满的民族歧视色彩。南边汉人聚居区推行高压统治,北面女真族聚居区则采取自由放纵的政策,如此区别对待汉族和女真族又怎能让汉族人心服口服?

区别对待自然是会激化老百姓心中的怒火,激起新的社会矛盾,纵观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从金朝建国以来境内的汉族一直反抗着女真统治者。


一开始的反抗规模并不大,但随着高压政策的迫害,激起了汉族民众反抗女真族的怒火,在中原地区多有义军首领扛起反对女真人的大旗。

除了压迫汉人之外,女真族还招惹了另外一个民族,那就是蒙古族。蒙古族原本属于契丹族的管辖,一直以来都受契丹严格的控制,尤其是铁器等。

但是到了女真族统治时期,他们一面加大对蒙古族的剥削,一面还放任蒙古的发展,使得蒙古的实力在短时间内膨胀起来。为了控制蒙古族的力量,朝还玩弄起了所谓的“平衡”之术。

他们不断挑起蒙古内部的倾轧,让蒙古常年保持着分裂,大量无辜者死于本不应该出现的内伐,蒙古人对女真族的仇恨可以说是不死不灭,蒙古大汗的成吉思汗更是如此。


铁木真崛起后制定了长远的战略,前期虽然蒙古的势力在不断地膨胀,但还不是与金朝开战的时候,成吉思汗一直在韬光养晦、静待时机。

金朝的统治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继续欺压着国境内的其它民族,促成了铁木真与南宋缔结盟约。时机到来之际,铁木真大举进攻西夏,一举将西夏变成了自己的附庸国。

女真族意识到了情况不妙,只可惜为时已晚,金朝西边的门户大开,本就有着仇恨的蒙古铁骑开始了复仇的征途,没几年蒙古、汉人和契丹等曾受金人压迫的民族联合在一起,击溃了了金朝的军队。

中原、华北、东北的土地不断地丢失,战略上陷入了被动,此后金朝的局势一路走低。不甘心失败的金宣宗曾孤注一掷,选择了迁都汴梁,然而就算如此金朝依然没有了回旋余地。


君臣在迁都之后更是醉生梦死,国家大事一律抛在脑后,灭亡已经是注定的了。公元1234年,在完颜阿骨打立国120年之后,金朝最后的国都被蒙古铁骑攻陷,存在了120年的金朝就此灭亡。

从时间上来看,金朝虽然存在了120年,但他们从鼎盛时期走下神坛只有了20多年。公元1127年,金朝先后灭了辽和北宋,迎来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巅峰。

26年后,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中都大兴府,标志着蒙古族的崛起和朝国势衰退时,而这一切可以说是由金王朝统治者一手造成的。

腐化的官场和失当的民族方针,金王朝能保留有二十年的盛世已经是很不容易了,金王朝的灭亡也给他们的后人留下了一个血淋淋的教训。


女真族与大清朝

明朝末期,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再度崛起,建立了后金王朝。顺治皇帝时期,女真族攻入山海关,再度开始了对汉族人民的统治,这时期的女真族统治者“学精了”。

入关之后不再主动融入汉文化,而是颁布“留发不留头”的命令,看似是一场剃发运动,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女真族的文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汉人心中的文化骄傲开始屈从于女真族。

对于所谓的剃发令,乾隆皇帝曾这样评价:“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简单来说就是抛弃本民族文化的朝代最后都灭亡了,我的子孙绝不允许这么做,必须要保留女真族固有的习俗,这样才能够避免种族的灭亡。


乾隆终其一生都在履行这个里面,女真族也在乾隆时代迎来了自己的辉煌。可惜的是,后期女真人忘记了乾隆的惊醒,慢慢在盛世中沉沦。

民族政策上,顺治、康熙、雍正等多代皇帝虽然崇尚儒家文化,但他却只是把这种文化当做“愚民”的工具,用以统治汉族的知识分子,进而控制整个汉民族,如下满清才能存续近300年。

总的来说,金朝的衰败归咎于文化,而后金(清朝)的繁荣也归咎于文化,只是一个入主中原后忘记了原本的习俗,而一个在入主中原后重视女真族原有的风俗。

乾隆皇帝所说的那句话更值得现代人警觉,在全球化中、民族融合中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未来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