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太阳神
- 别 名
- 羲和 、 日主 、 东君 、 太阳星君 、 金乌等
- 神话体系
- 中国神话
羲和
也就是说,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是帝俊之妻,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
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
楚辞
·
离骚
》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 zī 牞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
上古时代
,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
尚书
·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
日月星辰
,敬授人时”;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
羲和部落遗址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
日照
市
汤谷
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
中国太阳神祭坛遗址公园
)内的天台山上;这里留有太阳神石、太阳神陵、
老母庙
、老祖像、观测天文的石质
日晷
、祭祀台、石椅、石磨、
积石冢
等遗存,出土过石斧、
石锛
、
石铲
、石箭头等器物。
据《
山海经
》、《
尚书
》和《
史记
》记载,羲和族人在汤谷祭太阳,在天台山观天象;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后裔
大羿
、
太昊
、少昊、
伯益
等都曾在山下
尧王城遗址
一带建立强大的古国,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外东经》:“
汤谷
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羲和浴日
之甘渊,盖即十日所浴之汤谷”;《楚辞·
天问
》云:“羿焉日,乌焉解羽”。
王逸
注:“《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庄子·秋水
》
成玄英
疏引《
山海经
》(今本无)云:“羿射九日,落为
沃焦
”。
-
考证
关于羲和部落遗址的考证如下:
《
山海经·大荒南经
》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
》曰:“东海之外大壑,
少昊之国
,少昊儒帝
颛顼
,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山海经》研究专家,晋代
郭璞
为此作注说:“此经甘渊,实即《大荒南经》羲和裕日之甘渊”。
王青
教授在《从
大汶口
到龙山:少昊氏迁移与发展的考古学探索》一文中说:“少昊氏是史前的重要支系,考古发现的
陶文
和大墓证明,少昊氏不仅存在于大汶口文化时期,而且还延续到龙山文化时期,期间经历了不断迁移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县陵阳河一带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迁到五莲丹土一带,龙山早中期又迁到
日照
尧王城(尧王城遗址)、
两城
(
两城遗址
)等地,在
滨海
地带形成超大规模的中心,龙山中期之末迁到了临朐西朱封一带,到龙山晚期又迁到
曲阜
一带,少昊氏的迁移过程是不断发展壮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经历了从古国到
方国
的社会转变.到龙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权实体取代”,日照地区是赢姓莒国的先祖少昊、伯益的领地;而少昊之国与羲和之国在地望上一致,因此日照地区属于羲和之国的一部分。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守功先生在《
山东龙山文化
》一书中指出:“
尧王城类型
主要分布于
沂山
之南、
蒙山
以东的鲁
东南地区
;这一区域的地貌以丘陵为主,间有较大的河谷平原;该类型西、北两侧分别于
尹家城类型
、
姚官庄类型
相邻,东至黄海,南界约在
陇海铁路
以北;
行政区划
包括
临沂
、日照两市和江苏
东北角
之一部分;根据遗址分布特点可以推测,日照、临沂一带是尧王城类型的中心地带;这里地理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众多,古代环境同今差别较小;考古发现表明,这里
龙山文化遗址
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遗址。
此外,史料记载日照在商周时均属青州;根据《
禹贡
》
成书
时的地理知识或九州的概念,其时
胶莱平原
尚为海洋或沼泽之地,
山东丘陵
为海岛,日照地区当时位于华夏的最东端,正是太阳从大海中升起,“日出初光先照”的地方;
太阳崇拜
在这里产生自有地理上的道理。
郭沫若指出:“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夏于东母,泵三,犬三”,“己酉卜,鼓贞,竟于东母,九牛”,“贞,夏于东母,三牛,又”等记录;可见商代“竞于东母”的祭仪十分隆重;竞,或作寮,《
甲骨文字典
》释之为“会潘柴而祭之意”,也就是堆柴为火进行祭祀的意思。
丁山
先生认为“东母”是日神的别名,当为生十日的羲和,亦即太阳神;“夏于东母”即以火祭日。
-
习俗
对于老母庙的历史,清朝王陨在《天外来客—陨石收藏录》中记载:“日照陨:
沂州府
日照县
南40里石盆山;《淮南子·览冥篇》云:‘往古之时,
四极
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
女娲
炼
五色石
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
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
方州
,抱圆天”;山巅尚有
马蹄形
陨石坑
依稀可辩,陨石散落于其间,山下有陨石立于涛雒南门外。
土人
传曰
:“盘古开天辟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四海一统,其乐融融;不意太阳爆,陨石降,竟至石破天惊,四极废,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娲补天于高山之巅,羲和浴日于东海之滨,救得万众生灵;乃建老母庙于山下以祀女娲羲和,堆陨石于高台以祭太阳神灵”。
老母庙庙会(太阳节)起于何时,不见记载;传说自古以来日照民间就有
赶庙会
的习俗,人们在祭祀神灵的同时,也要进行商贸和
民间娱乐
活动;因此每年一度
农历六月
十九太阳神生日这天,天台山下的老母庙都要举办庙会,这是涛雒也是日照的一大盛事,周围几百里的乡民都来赶庙会,祭太阳,祀老母,祈求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村民们还将生产的乡土产品拿来展示、交换、同时请来专门的戏班子表演节目;据说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北魏时期,慧深法师在天台山老母庙附近建天台悯寺;由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也是观音菩萨的成道日,佛教很自然地融入了当地的太阳节习俗;因此农历六月十九太阳节这天,人们不但祭太阳,祀老母,还要拜菩萨;值得注意的是,石鳯寺的建筑本身也反映了原始太阳崇拜与佛教的结合;据说寺庙雕梁画栋,大殿里供奉的是佛像,壁画则是羲和浴日,女娲补天,
嫦娥奔月
和
大羿射日
等传统的神话传说。
老母庙庙会(太阳节)大型节庆活动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来庙会上发生了一件离奇的“木刀杀人”的事故,庙会活动才中断;当时戏班子上演的是三国演义中
关公计斩蔡阳
的情节,据说演关公的演员手持木刀,手起刀落,居然真的把演
蔡阳
的演员的人头砍了下来,从此庙会终止了,但是民间的祭祀活动一直没有停止;六十年代文革开始,
红卫兵
到这里破四旧,将老母像合佛像砸毁;到七十年代人们在这里采石,老母庙和石鳯寺被彻底破坏了;但是在民间,人们在太阳节这一天仍然保留吃
面饼
的习俗。
日主
日主
,中国古代神祇,
先秦
时期的
齐地八神
中的太阳神,《
史记
·封禅书》:“一曰天主;二曰地主;三曰
兵主
;四曰阴主;五曰阳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
四时主
”;根据《史记》的记载,日主的
神祠
建立
齐国
东北之境的成山之上,据说是迎接日出的地方,所以说“日主”是一位太阳神。
[2-3]
《
汉书
·郊祀志》记载:“ 一曰天主;二曰地主;叁曰兵主;四曰阴主;五曰阳主;六曰月主;七曰日主,祠盛山,盛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阳,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根据《 郊祀志》的记载,日主的神祠在盛山。
[4-5]
东君
《
九歌·东君
》是
屈原
的组诗《
九歌
》中的太阳神,东君实际上是远古楚地神话的
太阳崇拜
;诗歌各章
歌辞
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
轮唱
中烘托出
日神
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很好的表现了太阳神的特点。
-
相关诗词
九歌·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
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
夜晈晈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
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
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
观者憺兮忘归。
緪瑟兮交鼓,
萧钟兮瑶簴。
鸣篪兮吹竽,
思灵保兮贤姱。
翾飞兮翠曾,
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
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
操余弧兮反沦降,
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
杳冥冥兮以东行。
[6-7]
-
诗词翻译
温煦明亮的光辉将出东方,
轻轻扶着我的马安详行走,
从皎皎月夜直到天色明亮。
驾着龙车借着那雷声轰响,
载着如旗的云彩舒卷飘扬。
长长叹息着我将飞升上天,
我的内心又充满眷念彷徨。
声与色之美足以使我快乐,
观看者安于此景回还皆忘。
调紧瑟弦交互把那大鼓敲,
鸣奏起横篪又吹起那竖竽,
更想起那美好的巫者灵保。
陈诗而唱随着歌声齐舞蹈。
合着音律配着节拍真和谐,
众神灵也遮天蔽日全驾到。
把青云当上衣白霓作下裳,
举起长箭射那贪残的天狼。
我抓起天弓阻止灾祸下降,
拿过北斗斟满了桂花酒浆。
在幽暗的黑夜又奔向东方。
[6]
-
诗词背景
《东君》一诗是屈原的组曲《
九歌
》中祭祀太阳神的祭祀辞;
洪兴祖
《
楚辞补注
》云:“《博雅》曰:“朱明、耀灵、东君、日也”;《
汉书
·郊祀志》有东君;”
朱熹
《
楚辞集注
》云:“此日神也;《礼》曰:“天子朝日于东门之外”;
戴震
《
屈原赋注
》云:“《
礼记
·祭义篇》曰:
祭日
于坛,又曰:祭日于东”;《祭法篇》曰:“王宫,祭日也,此歌备陈歌舞之事,盖举迎日典礼赋之”。
-
诗词赏析
祭祀日
神之诗,自然充满对光明之源太阳的崇拜与歌颂;这种崇拜与歌颂,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在《
九歌
》描写祭祀的场面中,这一篇写得最热闹。
诗篇一开头,就先刻意描写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那温煦明亮的光辉;就如昏暗的剧场突然拉开帷幕,展现出一个鲜丽明艳的大背景,把整个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旭日欲出,自然先照亮日神东君所住的日出之处,也就自然引出日神;东君是伟大的,他所驾驭的太阳把光和热带给人类,是那样的慷慨无私,自然有那从容不迫的姿态。所以他总是不激不厉,安详地驾着太阳车缓缓而行,履行他一天的神圣职责。
那么,当阳光普照大地,日神给人类带来的一切又有何等意义呢,作者并未转而叙述大地山川的反映,仍围绕主题描写了一个日神行天的壮丽场面。这里的龙和上文的马实际上是同一物;飞龙也好,天马也罢,都是上天的神灵,故屈赋中常互称;天马行空,自非凡马可比。这里的雷声,实际上是龙车滚滚驶过的声音;而天上片片绚丽云彩的伴随,就如龙车上插着万杆旌旗,又是何等的显赫;这种场面,只能从后世描写天子浩浩荡荡的出行中去体会了。
至此,作者笔锋一转,让东君发出长长的叹息;他叹息什么呢,因为他将回到栖息之所,而不能长久陶醉在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一切的荣耀中,所以他只有眷念,只有彷徨。但那行天时轰响的龙车(声)和
委蛇
的云旗(色)确实给他以快意,就连观者也因之乐而忘返。
东君的司职很明确,就是为人类带来光明。然而这里描写的东君与众不同,他并不是趁着暮色悄悄地
回返
,而是继续为人类的和平幸福而工作着;他要举起长箭去射那贪婪成性欲霸他方的
天狼星
,操起天弓以防灾祸降到人间,然后以北斗为壶觞,斟满美酒,洒向大地,为人类赐福,然后驾着龙车继续行进;这里的一个“高”字,再次把东君那从容不迫伟大而无敌的气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戴震
《
屈原赋注
》认为天狼星在秦之
分野
,故“举长矢兮射天狼”有“报秦之心”,反映出对
秦国
的敌忾,联系历史事实,此论自非无稽之谈。
结合祭祀仪式上的乐舞表演情况来看,可以判断第一、第二章是扮神之巫所唱,第三章是迎神之巫所唱,第四章又是扮神之巫所唱;而各章歌辞之间的联接承转,又极其自然,在轮唱中烘托出日神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那高亢宏亮的声乐正恰如其分地演绎出光明之神的灿烂辉煌。
[8]
太阳星君
太阳星君
又称太阳公、太阳神、
日神
;
汉族民间信仰
和道教尊奉的太阳神
[14]
,主掌太阳;
[9-10]
道教尊称“日宫炎光太阳星君”,又称“大明之神”,俗称“太阳帝君”、“太阳公”;
[11]
人们把每年
农历三月
十九日定为太阳星君的生日。
人们把每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定为太阳星君的生日。在炎帝神农(姜石年)时代即有拜祭太阳星君典礼,到帝
尧
时代,以春分朝日,秋分饯日,周制且帅诸侯朝日于郊,嗣后之朝代,均有拜日朝日之礼。朝廷如此,汉族民间也早就衍为时俗,形成
拜太阳
公之风尚,以感谢四季阳光普照之恩惠。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