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季要提防低温烫伤

大冬天,热水袋、手炉、暖宝宝等“御寒神器”受到市民青睐,但因此而造成的“低温烫伤”也非常普遍。1月18日,记者获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一个冬天就要接诊百余例“低温烫伤”患者,近两周来,低温烫伤的患者有明显增多趋势。

【病例】 热水袋暖被窝 脚被“低温烫伤”

16日晚,省城周女士把热水袋放进被窝取暖,第二天醒来发现左小腿处出现了一个水泡。由于不是很疼,她就买了治疗烧伤的膏药涂抹,几天后仍不见好转,伤口发炎化脓。到医院后,医生称是“低温烫伤”。“当时热水袋只有60℃左右,不是很烫,怎么还会被烫伤?”周女士称,“低温烫伤”还是第一次听说。

无独有偶,67岁的罗先生也是因长时间使用取暖器被“烫伤”。罗先生介绍,那晚坐在沙发上开着电暖气看电视睡着了,等他醒来后,左脚脚踝处掉了一块皮,后来去医院才知道是“低温烫伤”。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任郭光华解释,烫伤不仅取决于烫伤时的温度,还要看持续时间。有的物品摸起来温度不高,但长时间与皮肤接触,使得热量累积,就容易造成低温烫伤。“实验证明,45℃的物品持续6个小时就容易对皮肤造成伤害。”

【医生】 每年都会接诊上百例低温烫伤病人

“冬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期,每年11月至来年3月,烧伤科都会接诊上百例低温烫伤病人。”郭光华介绍,与高温烫伤不同,低温烫伤隐蔽性较强,没有很强烈的疼痛,不易察觉。老人、儿童、糖尿病患者、偏瘫卧床患者等是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

糖尿病患者更要谨慎,因为糖尿病患者存在感觉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患上糖尿病以后就会存在感觉神经病变,相关的痛觉以及对温度的敏感度等功能就会有所减退,严重的话还会丧失,也就是说很难感受到取暖物的温度有多高,更容易造成“低温烫伤”。

【提醒】 有水疱不能乱涂药水或用针挑破

遇到“低温烫伤”怎么办?郭光华表示,如发现及时,可局部冷敷半小时左右,减轻烫伤的程度。一旦造成低温烫伤,不要在创面上涂抹草药、红药水、酱油、色拉油、牙膏等,避免造成伤口细菌感染、加重烧伤深度,也会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也不要外涂紫药水等有色药物,以免干扰医生判断烧伤程度。

另外,一旦低温烫伤起了水疱,直径在1厘米以下的可涂抹烫伤膏,让其自行吸收恢复,千万不能乱涂药水或自行用针挑破,以免引起细菌感染。1厘米以上的水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烧伤科就诊。(文/记者熊楚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