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思想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起,对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影响。但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是个啥呢?他这一生没有什么著作,人们大多是从他与柏拉图的对话中了解的他。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人西塞罗曾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苏格拉底之死》是法国画家雅克·大卫在178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
,生动地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
这幅画现在收藏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
。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后饮鸩自杀,在这个生死关头,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慌乱,相反却镇静自若,而周围的人则悲恸万分,与苏格拉底的坚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格拉底大名鼎鼎,他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那么他有怎样的成长经历呢?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为何最后走上死亡的不归路呢?一起来看看吧。
世界名画《苏格拉底之死》
一、苏格拉底的出身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石匠,母亲是助产士,虽然算不算大富大贵,但是家境还比较殷实。还有一件事也能证明苏格拉底比较富裕,那就是苏格拉底曾加入过雅典军队,那个时候参军可不发工资和装备,反而要自己贴钱购买作战装备。苏格拉底当过兵,还曾三次参战,作战英勇。
苏格拉底可不是高富帅,他顶多沾个富的边儿,高和帅都算不上,他又矮又胖又丑,还不注重仪表。苏格拉底自幼饱览群书,熟读荷马史诗,凭借自学他成为一个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学者。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室外度过,这样可以便于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形形色色的人们讨论问题。
苏格拉底曾拜访社会名流,如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戈拉和普罗第柯,讨论各种重要的问题。苏格拉底对生活并不注重。无论严寒酷暑,常年穿着一件单衣,还经常不穿鞋、不梳洗就出门了,饭做得好坏他也不在乎。苏格拉底的眼中没有这些生活琐事,他只是一门心思研究他的学问。
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还自喻为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苏格拉底性情古怪,喜欢辩论,经常与人争论与交谈,他雄辩的口才,让一众学者在与他交谈时丧失自信,很多名人学者都不愿意与他结交。30多岁时,他做了一名社会道德教师。到了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被称为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雕像
二、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什么?
很多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个思想家,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一起,对整个西方思想界产生影响。
但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是个啥呢?他这一生没有什么著作,人们大多是从他与柏拉图的对话中了解的他。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人西塞罗曾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是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的人”,
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事物,
苏格拉底更关注当下,喜欢观察现实世界
。在他眼中,很多问题都值得深思,比如“什么是美德”、“德行的本质是什么”,但是,苏格拉底并为给问题下定义,相比之下,他更注重诘问的过程,也许在他看来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也更充满乐趣吧。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大名鼎鼎,他让精神和物质的分化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其实在他之前的哲学家,有人已经提出了灵魂不灭的说法,可以说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但是那些哲学家对灵魂的看法并不明确,所以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分非常模糊,甚至还有人认为,灵魂是精细的物质。苏格拉底首次明确清晰地提出,灵魂与物质有本质不同,它是精神实体。苏格拉底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的起源。
苏格拉底洞察到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德性是幸福的前提。但是德性需要进一步被确认,那就是绝对自由,但是,这个绝对自由如何确认实现?这就涉及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苏格拉底深知德性的力量,但是碍于时代限制,它缺乏相应的知识。苏格拉底确立了德性在生活中的基础地位,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古希腊人的装束
三、苏格拉底因何而死
苏格拉底一没有杀人,二没有放火,当局者为何必须置他于死地呢?古希腊时期,雅典城邦的
雅典法庭给苏格拉底定下了三个大罪,“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最终被执行死刑。
传统认识是,就像戊戌变法的谭嗣同一样,苏格拉底本有机会逃走,但却义无反顾地接受法庭的死刑判决,在狱中饮鸩自杀。在他看来,如果自己逃跑了,一方面会违背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会损害雅典城邦法律,令其失去权威,所以他最终选择慷慨就义,就义时年龄为70岁。
围绕着苏格拉底之死,后世有两种观点争议不断,第一个观点是,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将苏格拉底置于死地;而另一个观点是,苏格拉底为了捍卫雅典城邦法制的权威,宁可自己从容赴死。然而美国著名的新闻人斯东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在自己的著作《苏格拉底的审判》中写道,一是,并非古希腊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将苏格拉底处以死刑,是他自己追求的死亡;第二个结论是,他选择含冤自杀,是为了让后人推翻古希腊雅典城邦的法律。
可是雅典城邦为何偏偏盯上苏格拉底呢?将一个哲学家判刑处死,这是文明史上非常罕见的事情。对此,斯东的解读是,追溯他的生活背景。
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此时正值古希腊雅典的黄金时期,
当时选择领导人采取民主制抽签的方式,这种撞大运的方式,有知识的人登上领导宝座倒也还好,但没有知识的人当上领导后,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迫害那些有知识的人。
这种民主体制是苏格拉底非常痛恨的,他希望让有知识的人担任领导,并经常鼓励弟子积极学习,博览群书,
这就动摇了古希腊雅典抽签式民主制度的基础,所以顺理成章,有了对他的三项指控。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大哲人”
按照这个逻辑分析,倘若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说服陪审团,对自己进行无罪判决,那就会说明民主体制没有迫害城市的英雄。所以,他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不过到底真相是什么,由于时间太过于久远,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原历史真相,我们还是要为斯东点个赞。
苏格拉底死了,但是他怕死吗?我们看看他生前说的话吧。“死亡无非两种状态,一种是如同睡觉,一种是去另一个世界。”他会害怕睡觉吗?他会害怕去另一个世界吗?显然不会,也许死亡对于它,只是一个人生状态吧。
参考资料
1、精英与大众的博弈——对苏格拉底之死再思考 出处:《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 第11期 作者:赵小政
2、苏格拉底的法律信仰对我们的启示——从苏格拉底之死说起 出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年 第4期 作者:张云
3、生与死的对抗──苏格拉底之死引起的思考 出处:《廊坊师专学报》 2000年 第3期 作者:高燕
4、苏格拉底之死——从“人的幸福生活”与“话语”的角度谈起 出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期 作者:余洪翔
5、苏格拉底之死与雅典民主制的衰落 出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8年 第8期 作者:牛丽华
原创
|
2021-10-13 16:29:12
阅读
5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