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与形而下

中国古代哲学术语
收藏
0 有用+1
0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 中国古代哲学 术语。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关于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汉唐以来的哲学家展开了长期的争论。 王弼 玄学家 和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认为形而上的东西先于并决定形而下的东西。
中文名
形而上与形而下
出自来源
《周易·系辞上》
来源出处
清代学者 戴震 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 上犹 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孟子字义疏证·天道》)。以未成形为形而上,已成形为形而下。《 易传 》提出这一对概念后,在 中国哲学史 上逐渐被哲学家引申为表述抽象和具体、本质和现象、本源和派生物的范畴。
朱熹 说:“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岂无先后。”(《 朱子语类 》卷一)相反, 唯物主义者 认为,形而上的东西不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存在。 王夫之 认为,“先有形而下后有形而上”,反对玄学和理学对“形而上”、“形而下”的 唯心主义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