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选题背景:
1.自己对这一现象十分感兴趣,文学作品中的女扮男装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明清时期这一现象发展到了高峰期,具有普遍性,同时在明清通俗文学史上这一现象具有其特殊性。2.女扮男装的故事流传广泛,而女扮男装的艺术形象至今闪耀着光辉,影响着后世女性的思想解放。3.笔者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是应具备的能力,而这一现象本身所具备的丰富内涵为笔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分析依据,这是开展选题的又一大原因。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的评论和论文约有二十篇,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对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的研究集中在文本内蕴方面,运用的方法主要是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品人物形象、文本叙述模式、女作家与女扮男装、以及从性别意识角度研究女扮男装现象等方面。
其中,对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与当时女性意识觉醒的关注,是许多论文的共同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该类作品所表现的最重要特征,同时明清时期女作家们的女性意识觉醒是当时通俗文学中此类作品创作达到最高峰的原因,鲍震培的《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3月)和赵爱华的《保守与激进的交融——论弹词女作家的创作心态》(《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研究者认为清代女作家在阅读、思考、编书、创作的过程中萌发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她们渴望表现才华,施展抱负,渴望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她们开始自己动手写作通过自己的笔表达自己写作时的心境与状态,这与男性作家的作品有许多不同。以及张俊在《女状元“这一个”——论孟丽君的女性自主意识》(《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和赵越的《〈再生缘〉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悲剧结局》(《安徽文学》,2008年第5期)中,研究者指出明清文学中女扮男装的易装主人公和作者都体现出了极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纵观前人对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类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而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繁荣与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这一结论也给后续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新思路,比如:明清时期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现象的繁荣除了当时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一原因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作家为什么通过让笔下的主人公女扮男装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其他方式?等等。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就明清通俗文学中的女扮男装这一现象而言,从研究资料来看,虽然这方面的论文数量不多,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每一方面都有其深刻文化意义。
比如:《再生缘》的主人公孟丽君是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的最典型形象,对这一形象的研究也较为深入。如陈娟娟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道路上的远行者——《再生缘》中孟丽君形象论析》(《艺术百家》,2016年第2期)一文认为孟丽君是陈端生着力塑造的一个形象,饱含着作者自己的人生向往与自由思想、积淀了自己丰厚情感的一个丰满独特的文学形象,是陈端生的自身写照,也是她梦想的集合。孟丽君这个形象,充分体现了陈端生女性意识的觉醒。
另外还有李良勇的《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扮男装作品的叙事内容模式》(《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高寺东的《明清小说中女扮男装原因与故事结局探析》(《时代文学月刊》,2007年第7期),研究者指出,明清通俗文学中,女扮男装的情节往往出现在生活常态被打破的无奈之际,女主人公只好易装,闯入男性世界,故事也因此有了转机,这似乎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情节演绎程式。研究者通过详细探究故事主人公易装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以及不同作品主人公因易装后不同的际遇和所做的不同选择,走向的不同结局,研究该类文学作品的固定叙述模式,即女扮男装者易装的原因、易装的过程、易装者的结局这一较为固定的模式。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