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伋(前39—46),字细侯,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少年时便胸怀大志,曾任渔阳都尉、并州牧、左冯翊。东汉光武帝时,任雍州牧、尚书令、渔阳太守等官职,建武二十二年(46)被任命为太中大夫。《后汉书》赞其:“伋牧朔藩,信立童昏”,留下了“郭汲守信”“竹马迎细侯”等历史典故,其夜宿野亭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少有志行,而立之年被征辟
郭伋,西汉元帝永光五年(前39)出生在扶风茂陵,但他的祖籍却在河内郡轵县,即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轵城镇。郭伋的家里,名人辈出。他的曾祖名叫郭解,是西汉时期有名的游侠,司马迁编纂《史记》时,将其收录“游侠列传”。据其记载,郭解,字翁伯,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为人行侠仗义,常以德报怨,厚施薄望,其品行谦逊退让、恭敬有礼,急公好义,言出必行,深得世人的爱戴。司马迁评价:“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敖而无足数者。” 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这一评价,郭解被称作历史上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游侠。
郭解的姥姥名叫许负,被称作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其自幼学习易学,精通相术,曾得到汉高祖刘邦的赏识,受封“鸣雌亭侯”,成为古代少数的女性列侯之一。寿84岁。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郭解的父亲也是一位游侠,但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的曾孙郭梵,也就是郭伋的父亲,在西汉时曾任蜀郡太守。可以说,郭伋出生在一个豪侠和官宦之家。
汉武帝时,因为修建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兴平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前139—前87年建成),在元朔二年(前127),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即于此时被迁居于此。太初元年(前104),汉武帝在此地设置右扶风(与当时的京兆尹、左冯翊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时魏改右扶风为扶风郡),至前39年,郭伋出生于此。
郭伋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末期、东汉初期的动荡年代。因此,在少年时,他便胸怀大志,欲除暴安良,报国安民。而且因为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风的影响,在他的身上颇有祖上郭解谦恭的品行和仗义爽直的行侠风范。小小年纪,便闻名乡里。
到了而立之年,也就是汉哀帝(前7—前1年,在位6年)时,郭伋被征辟至大司空府任职。征辟,是当时选任官员的一种制度,被朝廷和官府征辟为官的人,都是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俊雅之士。在大司空府,由于郭伋勤勉尽责,先后得到三次升迁,在汉平帝(前1—5年,在位5年)时,担任了渔阳都尉一职。《后汉书·郭汲传》记载: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
一任渔阳,遇贤能太守得受教
这是郭伋第一次到渔阳任职。都尉是武官名称,职责是辅助郡太守掌管军事。
渔阳,战国时燕国设置,秦、汉时治渔阳郡,郡治渔阳县(今北京市密云区西南)。西汉时,渔阳郡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滦河上游以南、蓟运河以西、天津市海河以北、北京市怀柔和通州两区以东地区。渔阳,在当时地处边塞,是汉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杂居区,历史上渔阳地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但在西汉末期,在渔阳出了一位贤明的太守,他就是郭伋的上司、渔阳太守——彭宏。
彭宏,字伯通,老家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他比郭伋早几年到渔阳,是在汉哀帝时被任命为渔阳郡太守的。据《后汉书》记载,彭宏身材魁伟,长得仪表堂堂,善饮酒,和当地人相处得很好。由于渔阳地处少数民族杂居区,彭宏对当地的匈奴、乌桓、鲜卑等部落民众恩威并施,深得人心,因此在渔阳一带声望很高。所以,在郭伋第一次任职渔阳时,在彭宏的治理下,这里可以说是各民族交融祥和,百姓安居乐业。而且,郭伋能够在以后的仕途中不断通达,特别是在后来担任渔阳太守时,平叛治乱、招抚流民、治理地方等方面经验丰富,施政得心应手,都与他在初任地方官时,就遇到彭宏这样一位贤德的能臣,常受其所教不无关系。
可惜的是,王莽在汉平帝即位后辅政,为图谋篡位,大肆残杀异己。他知道彭宏是个贤臣,忠诚于汉室,就把他召到长安,与何武、鲍宣等大臣一起杀害了。
郭伋在渔阳都尉一职上任职时间9年左右,后在王莽建立新朝(8—23年)后,47岁的他被任命为上谷郡(今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及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大尹(王莽改太守为大尹,东汉复旧称太守)。后升任并州牧。
战乱之世,临危受命成砥柱
在郭伋担任并州牧时期,适逢历史上的“王莽之乱”。王莽新朝天凤年间(14—19年),在渔阳地区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铜马军起义,17年发生绿林起义,22年发生赤眉军起义,天下大乱。23年,在绿林军拥戴下,刘玄成为皇帝,年号更始。是年,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此时的长安,已经是满目疮痍。关中和京畿三辅地区连连遭受战乱侵扰,老百姓每天都是胆战心惊,惶恐不安,而有势力的宗族和豪强大户人家拥兵自保,不愿意依附新皇帝刘玄。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素闻郭伋名望的刘玄,将已经62岁的他从并州调到长安,征拜为左冯翊,负责管理关中东部地区,安抚百姓,笼络豪强。但是,不幸的是赤眉军则与绿林军开战,于25年攻入长安,刘玄被杀。是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此后,他又经过长达十二年的战争,最终平定大乱,统一了天下。而在刘秀即位之时,即征拜郭伋为雍州牧。《后汉书·郭伋传》记载:世祖(刘秀)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此时的郭伋,作为尚书令,多次进忠言,直言劝谏,刘秀没有生气并均予采纳,这颇有点像后来唐代的李世民和魏征君臣之间“以铜为镜”的故事。由此可见,刘秀对郭伋是非常的信任。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郭伋出任中山太守,翌年转任渔阳郡太守。这是他第二次到渔阳任职。不过,此时的渔阳,已经与上一次他担任渔阳郡都尉时的渔阳,大不一样。因为这里刚刚经历了“彭宠之乱”,百废待兴。
彭宠,是曾任渔阳太守彭宏的儿子,堪称名将。他少年时便在南阳做郡吏,王莽篡位后,因才干出众,被举荐到长安做大司空士。昆阳之战后,和同乡好友吴汉避乱渔阳。23年,被刘玄任命为偏将军行渔阳太守事(代理太守职务),吴汉被任命为渔阳郡安乐(今属北京市顺义区)县令。彭宠确实很有能力,上任后整饬武备,抚慰军民,使渔阳郡很快安定下来。同时,因为这里并没有受到太多战乱的影响,盐铁官营加之彭宠推动的粮食贸易,让渔阳成为东汉初期,战乱之后少有的商贾云集、市场繁荣,社会财富广积,人民生活富足的地方。24年,彭宠归降刘秀,被刘秀封为建忠侯,赐号大将军,并亲赐佩剑,继续担任渔阳太守。同年,彭宠出动步骑三千人,以吴汉行长史,及都尉严宣、护军盖延(渔阳要阳人)、狐奴令王梁(渔阳要阳人),会同上谷军助刘秀顺利剿灭河北王朗叛军。25年,刘秀称帝后,封彭宠的旧部吴汉为大司马、王梁为大司空(两人均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彭宠未得加封而心生怨恨,加之幽州牧朱浮构陷,遂于建武二年(26年)于渔阳起兵造反并勾结匈奴,自立为燕王,29年被剿灭。
“彭宠之乱”给东汉初年的北方地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等到刘秀重新派出郭伋任渔阳太守的时候,曾经富饶的渔阳郡已经满目疮痍,盗贼四起,百姓民不聊生。
二任渔阳,安民降贼施仁政
郭伋能够再次被派到渔阳任职,与刘秀的信任分不开,更与他熟悉当地民风,且拥有多年治理地方的经验有关。此时的渔阳,可谓是内忧外困。内忧:经过多年的战乱,生灵涂炭,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境内盗匪四起,抢掠百姓,苦不堪言。外困:渔阳地处边陲地区,由于治理得当,多年来与匈奴等相安无事,但王莽新朝时期开始对匈奴用兵,且彭宠反叛之时又勾结匈奴,使渔阳常受到匈奴侵袭。
郭伋到渔阳后,从整治“社会治安”入手,为取信于民,宣示有功必赏,在境内捕抓盗匪,对匪首查明罪责予以诛杀,余众遣归乡里,重为良民,于是盗贼销声匿迹,很快稳定了局势。当时,匈奴骑兵屡次犯界,渔阳兵弱民疲,不堪其掠扰。不过,渔阳因地处边塞,自古便有习武之风,渔阳铁骑更是天下闻名,明代诗人郑善夫曾有“羽林十万是亲军,渔阳铁骑天下闻”的豪壮诗句。郭伋于是整顿兵马,养兵训民,乃至人人习武,全民皆兵。他择要地派重兵驻守,与郡内的将领们共同设计攻防战略,这一系列措施,让匈奴非常忌惮,见到郭伋率领的渔阳铁骑就望风远遁,再不敢入寇,这里的百姓们又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郭伋在渔阳郡太守任上五年,户口人数翻了一番。
建武八年(32),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发生民变,盗贼群起。颍川这个地方,离京师洛阳很近,早在建武二年(26),就发生过颍川人严终、赵敦与密县人贾期聚众造反。刘秀起用寇恂(上谷人,今北京市昌平区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颍川太守,与将军侯进率兵斩杀贾期,平定颍川郡。建武八年,刘秀率军西出陇西征讨在天水郡(今甘肃天水市)反叛的隗嚣,趁此时机,颍川再次出现盗贼群起,刘秀遂退军回到洛阳,对已经担任执金吾(官职称谓,负责保卫京城)的寇恂说:“颍川迫近京师,当以时定。惟念独卿能平之耳。”于是,寇恂为前驱(先锋),随刘秀南至颍川,盗贼们听说寇恂来了,全部归降。寇恂再次被刘秀任命为颍川太守。一年后,郭伋受命接任。
郭伋在前往颍川前,从渔阳到洛阳接受刘秀召见,刘秀慰劳他,称他为贤能太守,希望他在地方任职能为京城带来好的影响,又说他虽然精通追捕之术,但是山道险恶,因而一定要谨慎小心。《后汉书·郭汲传》记载:召见辞谒,帝劳之曰:“贤能太守,去帝城不远,河润九里,冀京师并蒙福也。君虽精于追捕,而山道险厄,自斗当一士耳,深宜慎之。
郭伋到颖川之后,招安山贼阳夏人赵宏、襄城人召吴等数百人,这些人都束手归降郭伋,郭伋将他们全部遣返回乡务农。他上书弹劾自己自作主张。但刘秀没有责怪他,而且很欣赏他的策略。此后赵宏、召吴的党羽听说郭伋的威望和信义,有的从远方的江南,有的从幽、冀等地,纷纷回来归降,络绎不绝。
两年后,也就是建武十一年(35),郭伋被调任并州牧,此时他已经74岁。
竹马争迎,郭汲守信传美名
郭伋受命之后,经过京师时上朝谢恩,刘秀马上召见了他,还将皇太子及诸王召来一起宴请郭伋,并与他交谈了一整天,还赏赐给他车马衣物等。在此时,郭伋再次“以铜为镜”,向刘秀进谏。《后汉书·郭伋传》记载: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帝纳之。
《后汉书》中对郭伋进谏之事,记载较为模糊,而在《汉魏六朝散文·范晔·二十八将传论》中,则较为细致地介绍了郭伋进谏的内容:“昔留侯以为高祖悉用萧、曹故人,而郭伋亦高南阳多显”。意思就是说:从前留侯张良认为高祖刘邦所任用的,都是萧何、曹参时的旧人,而东汉的郭伋也讥讽光武帝家乡——南阳人士也大多官居高位。所以,郭伋此次进谏,谈到挑选增补官员时,应挑选天下贤士俊杰,不宜专选南阳人。可以说,能够被刘秀采纳,实属不易。因为,刘秀起于南阳,其手下的大将邓禹、马武、贾复、吴汉等将领,也大都出身于南阳,均是刘秀倚重的朝廷重臣。所以,此次郭伋之谏,是有一定风险的。刘秀能够接受其言,可见对郭伋是非常认可和信任。
郭伋在王莽新朝时期曾经担任过并州牧,那时他就施行恩惠仁德,做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此次他再任并州牧,一进入州界,无论到哪个县邑,百姓们都是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郭伋所过之处,一边对百姓询问疾苦,一边征聘才俊之士和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几杖之礼,共议治理地方的政事政务,一时传为佳话。
到并州后,郭伋首次巡行部署,到西河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个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远赶来迎接我?”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对太守、刺史等地方官的尊称)来到,我们很高兴,所以前来迎接。”郭伋很感动,赶快辞让致谢。在美稷县巡查完毕,他离开时,孩子们又送到城外,问:“使君巡行结束,回来时还要路过我们这里,请问哪天能再到我们这里呢?我们打算还来迎接你!”郭伋叫部下官吏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归期。可是郭伋巡视回来,由于走得快,比原定日期提前了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约定的日期到了才进城。因此,留下了“郭伋守信”的历史典故。《后汉书·郭汲传》中赞曰:伋牧朔藩,信立童昏。
对于郭伋的这个典故,很多诗人都曾经引用过,并引申出竹马之约、竹马迎郭伋、竹马童子、细侯风韵、迎使君车、竹马争迎等词语。如唐·白居易:“笑看儿童骑竹马,醉携宾客上仙舟。”唐·刘禹锡:“君人重得黄丞相,童子争迎郭细侯。”唐·岑参:“竹马诸童子,朝朝待使君。”宋·苏轼:“十年不赴竹马约,扁舟独与渔蓑闲。” 宋•曾巩:“归来促召调炉冶,莫为儿童竹马迎。” 宋·王安石:“期信有儿迎郭伋,食贫无地乞羊昙。”……
郭伋在并州任职十年余,于建武二十二年(46)被召入京,担任太中大夫。为褒奖他,刘秀赐给他住宅一套,以及帷帐、钱谷,用以补贴家用,当他将这些财物分送给亲属,自己一点也没留。翌年,郭伋去世,时年86岁。刘秀亲自去吊唁,并赐墓地。
对于郭伋的一生,正如南宋诗人徐钧在他的诗中所评价的那样:“安边治郡蔼仁风,竹马欢呼迎送中。恺悌真为民父母,怀恩何处不儿童。”
(张生军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