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先秦哲学家,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魏国人,字子居,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其学说并不是浅薄简单的“自私自利”,他对老子的思想加以发展,旨在通过对个体的自我完善进而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他的“贵己”、“全生”观点,对稍后的庄周很有启发。
从以下记载可以看出杨朱曾求教于老子,
“阳(杨)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蹙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庄子·应帝王》。
“阳子居南之沛,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
《庄子·寓言》。
杨朱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同时受到儒家孟子的批判: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孟子·滕文公下》。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孟子·尽心上》。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
《孟子·尽心下》。
关于杨朱学说,历来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较近于道家,而勉强归入道家;或以其与《老子》思想并非完全一致,老子贵柔而杨朱贵己,且又为庄周所斥,不归入道家;大多以“杨朱”起于老、儒、墨之后,确实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归纳杨朱言论思想中倡导“贵己”之说,
“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又说: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内者,物未必乱。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暂行于一国,而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
人人治内贵己,互不侵损,人人自重自爱,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吗?从“贵己”出发,杨朱构造了他的学说:
(一)论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贤愚、贫贱之异,而死皆归为腐骨,尧舜与桀纣没有不同。
(二)贵己: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生命,生难遇而死易及,这短促的一生应当万分贵重,要乐生一切以存我为贵,不要使他人受到损害,生命去则不复再来。
(三)全性保真:所谓全性,即顺应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当全生,物既养生便当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羡寿,聚物而累形,只要有“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满足生命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为外物伤生。所谓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赋予我身之真性,自纵一时,勿失当年之乐;纵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纵心而游,不逆万物所好;勿矜一时之毁誉,不要死后之馀荣;不羡寿、不羡名、不羡位、不羡货,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顺应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杨朱反对“法先王”,他认为舍弃当今的人而去赞誉古代的先王,是赞誉枯槁的死人骨头。因此,他主张建立新的社会。这种政治主张是从“为我”而不“侵物”的学说衍生出来的。即一方面从“损一毫而为天下,不为也”,衍化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另一方面,由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还应衍化出:人人不以天下大利,人人不易其胫一毛,天下治矣。就是说,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为自己,而不侵犯别人;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先秦道家哲学于后发展有三个阶段。杨朱的那些观念,代表第一阶段。《黄帝》、《老子》的主题思想代表第二阶段。《庄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阶段即最后阶段.杨朱学派,按其学说宗旨,属于道家,但又与黄帝、老子、庄周、慎到、宋研有别,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
一、“贵己”、“重生”的人生理想.“阳生贵己”、“为我”意在“重生”,就是杨朱学派思想的主旨,虽然杨朱学派的思想失传,但它的观点却得到后人的深刻思考。杨朱学派对于个人来说利益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大和最可宝贵的是生命,别的利益只能服务于而不应有损于“生”,就是说,保全我的生命是我个人利益中之最大者。
二、“重生”和“全生之道”。杨朱学派是以“全生”为人生的目的,当然离不开用来养生的“物”,杨朱对人的物质欲望作了充分肯定,“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为了实现“贵己”、“重生”的理想社会,杨朱提出了办法,欲望之求必须“轻物重生”,以“贵生”为根据及原则,有限度的满足欲望。总之,杨朱“全生”是双刃剑,不能没有欲望的满足,没有欲望的满足的话,“与死无择”。但是,欲望的过度满足必然养成人人物欲横流,社会风气败坏,道德纲纪松散的混乱局面。
三、“贵己”、“重生”的思想实质和历史意义。
1、杨朱学派的“贵己”、“重生”的思想,不是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而是对欲望的理性思考。
2、由于他们轻视富贵利禄,在当时不乏赞誉之辞,其思想实质是一种独特的“自我主义”的人生哲学。
3、杨朱学派的“重生”论充分肯定个人情欲的自然合理性,主张对欲望有节制,要“适欲”,这就是说,他们并没有完全否定理性的作用,而是肯定了对感性欲望和个人利益追求的自觉的理性节制,因而避免了纵欲主义。
道教义理,首重“生”字,反复演说求生、好生、乐生、重生、贵生、养生、长生之道。可以说道教教义离不开这个“生”字,它是道教义理的中心。检阅道教围绕“生”讲的义理,在贵生的范围内与杨朱之言极为相似。
道教讲究养生,幻求长生,谈到己身之修炼,则处处不离“全性保真”,亦即所谓修“性命”.杨朱思想以存我为贵,物可养生,故不可去物,而要享用之;但,虽不去物而不可有物,不可积聚物,“有”将累于“形”,外物伤生。道教与杨朱思想实质上是相同的。
道教认为外物伤生,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声色,违反自然之性,便会由外物支配自己的命运。如果能够不去物、不有物,对外物需求适当,顺自然之性,不逆命,不贪求,不羡名,不要势,无求于外,对他人无所损害,自己亦无所畏惧,便能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即“制命在内”。
杨朱的“贵己”,“重生”观点对当今的世人有着积极的启发作用.如今市场经济竟争激烈,升学,就业,升迁,买房等压力越来越大,有不少人承受不了,跳楼,跳河,烧碳自杀,如果能多了解杨朱的理论,重视生命,重视修炼身心,内心强大了,轻生自杀的人就会大大减少.如果人人都懂得“适欲”,“节制”,“不侵外物”,那么许多假公济私,贪污受贿,谋财害命等违法犯罪行为将大大减少。
作者简介:唐新,毕生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自由职业者,居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