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
光华大学
。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内迁成都办学,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及系科组成四川财经学院;至1953年先后汇聚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管划归
中国人民银行
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划转教育部管理。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光华、柳林两校区,占地2300余亩;设有28个学院(中心),开设41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4600余人;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300余人。
[6-7]
私立光华大学校徽
西南财经大学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
光华大学
。1925年6月3日,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
圣约翰大学
及附中572名爱国师生脱离该校,拥戴
张寿镛
先生筹办光华大学;9月,光华大学举办首次开学典礼。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卿云歌
》),象征着复兴中华,反抗
帝国主义
割宰和奴役的革命精神。光华大学是一所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其中商学院分设经济学、会计学、银行学和工商管理学四个系。
1938年,光华大学在
抗日战争
烽火中由上海内迁四川成都办学,由张寿镛校长委托商学院院长
谢霖
筹办和主持分校,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光华大学疏散四川时,设法商两院,法学院下属政治系和经济系,商学院下属会计系、工商管理系和银行系,直到1945年新增文学院的中文系。抗战胜利后,当时的校董会决定将私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全部转赠四川省人士接办。
[9-13]
1952至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中,以成华大学为基础先后并入西南地区16所财经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财经系科,组建四川财经学院,是建国之初全国高等院校分区布局中的四所财经学院之一,由国家高教部主管。学校荟萃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
陈豹隐
、李孝同、
彭迪先
、
汤象龙
、
许廷星
、
刘诗白
、
梅远谋
、
刘洪康
、
杨佑之
、
王叔云
等一批著名教授。
1954年1月,划归四川省政府领导;1954年12月,由
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
直管;1958年7月,改由四川省政府主管。
1960年,分设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
1961年,四川财经学院和四川科学技术学院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
1978年,恢复为四川财经学院。1979年,由四川省划归中国人民银行主管。
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财经高校之一。
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同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93年,开始招收MBA。
1995年,开始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7年,成为国家“
211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
199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2月,学校以独立建制由
中国人民银行
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5月,四川银行学校并入西南财经大学。9月,组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2002年,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被评为首批
国家重点学科
。
2010年,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
2011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部升格为
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2-24]
2014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式通过欧洲质量发展体系EQUIS的首次认证。
2015年12月,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MBA项目、西部商学院的EMBA项目正式通过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CAMEA)。
2016年5月19日,西南财经大学与
成都市人民政府
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共建世界一流大学。
12月,学校获评“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2017年7月,被认定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
双一流
”建设高校。
2023年4月8日,成为西南地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联盟
理
事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
师资力量
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355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6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25人,博士生导师98人。教师中现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有1人获“全国百名杰出留学回国人员”奖励,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12人,1人获“四川省首届创新人才奖”,31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4人入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4人当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获德国“洪堡基金”项目资助;有10位教师担任四川省第五届科技顾问团顾问等。
师资力量
类别
|
姓名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
陈晓光
|
国家级教学名师
|
|
全国模范教师
|
|
全国优秀教师
|
|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
|
四川省首届创新人才奖
|
|
省级教学名师
|
庞皓、殷孟波、王国清、尹庆双、冯亚东、黎实、申晓梅、彭韶兵、鲁篱、辜堪生、刘蓉、吕先锫、李永强、向蓉美、唐晓勇、卓志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中心)等教学单位,开设41个本科专业。
西南财经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
本科专业
|
|
金融学类
|
金融学类(保险方向)
|
金融学(双语实验班)
|
金融学(智能金融与区块链金融)
|
金融科技
|
精算学
|
|
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
|
数字经济
|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双语实验班)
|
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金融服务与营销)
|
|
工商管理类(会计学院)
|
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
|
会计学(双语实验班)
|
会计学(中外合作办学)
|
|
财政学类
|
投资学
|
|
统计学类
|
经济统计学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
计算机类
|
|
法学
|
法学(法学与会计学双学位)
|
法学(法学与金融学双学位)
|
法学(法学与国际商务双学位)
|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
经济与贸易类
|
国际商务(中外合作办学)
|
|
公共管理类
|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经济学双学位)
|
金融数学
|
计算金融
|
|
新闻学(数字传播实验班)
|
汉语言文学(文创实验班)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系统与数据管理方向)
|
金融数学(中外合作办学)(金融服务与量化分析方向)
|
物流管理(中外合作办学)(运营管理与商务分析方向)
|
|
金融学(经管国际化创新实验班)
|
经济学(经管国际化创新实验班)
|
资料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点,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应用经济学(自定)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
:
金融学
、政治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统计学
、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一级学科: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法学
省重点二级学科:
人口学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保障、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法学、社会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外国语言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金融硕士、保险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社会工作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旅游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审计硕士、体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
优势学科项目:
公共品理论与公共财政建设、产业运行与产业发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跨国经营机制研究
重点学科项目:
中国现代金融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创新、中国会计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统计创新研究、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对策研究、中国企业管理行为与组织理论与创新研究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
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创新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会计学
、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税收学、经济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工程、法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审计学、行政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市场营销、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统计学、保险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现代金融创新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现代金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
:数量经济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庞皓)、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带头人:赵德武)、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带头人:刘灿)、工商管理教学团队(带头人:杨丹)、会计学教学团队(带头人:蔡春)、货币金融学教学团队(带头人:殷孟波)
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法学教育实践基地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评定时间
|
级别
|
|
赵德武
|
2004年
|
国家级
|
|
殷孟波
|
2005年
|
国家级
|
|
黎 实
|
2005年
|
国家级
|
|
边慧敏
|
2006年
|
国家级
|
|
刘 灿
|
2007年
|
国家级
|
|
向蓉美
|
2007年
|
国家级
|
|
卓志
|
2009年
|
国家级
|
|
毛洪涛
|
2009年
|
国家级
|
|
刘蓉
|
2010年
|
国家级
|
西南财经大学
国际交流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已与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两百余所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获批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全英文专业,培养设立学生出国(境)奖学金和“一带一路”国际学生奖学金。与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道富银行
共创共建国际风险数据分析联盟、金融风险研究中心、金融科技国际联合实验室。建有北马其顿圣基里尔·麦托迪大学孔子学院及四川首家“汉语国际推广成都基地”。品牌项目Global Academy暑期国际学术营影响力不断增强。众多
诺贝尔奖
获得者等知名学者先后做客我校与师生展开高层次、前沿性对话与研讨。
“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
成员之一。
2020年7月,“2020年中国大学百强榜”排名第88位。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经济学与商学”“社会科学总论”“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工商管理通过EQUIS和中国高质量MBA双认证;中国大陆首家通过AACSB商科和会计双认证。2021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位居501—600,居国内同类院校首位。
西南财经大学
科研平台
据2019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1个,其他研究机构31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2011协同创新中心:
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金融安全与发展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金融智能与金融工程实验室
其他研究平台
|
|
人口研究所
|
|
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
|
应用统计研究所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
|
统计研究中心
|
金融研究院
|
财政经济研究所
|
翻译与全球化研究中心
|
工商管理学院中法创新研究中心
|
金融数学研究所
|
经济历史与文化研究所
|
企业管理研究所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
|
世界经济研究所
|
市场营销研究所
|
数学建模研究所
|
税收经济研究所
|
外语教学研究中心
|
西方经济学研究所
|
政治经济学研究所
|
-
|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
|
-
|
西南财经大学
研究成果
2010年,学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30项;《中国房地产业的调控效应与走势分析》、《关于建立人民币区的建议》等多项成果报送中央领导及有关部委参阅。
2011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8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0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2项。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3项,创历史新高。举办第六届中国管理学年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第一卷出版发行。全国首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完成首轮调查。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和四川消费者信心指数发布,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林义教授“关于创新职工维权工作机制”的报告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2016年2月,由学校寇纲教授主持完成的“决策数据表征理论与方法”成果获教育部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是财经类院校首次以第一单位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据2015年12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2000年以来,中心以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转型金融理论、金融学说等为研究特色,产出了一批较重要的成果,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80多项课题,在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70多部;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项30多项,其中二等奖以上16项。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据2015年12月中心官网信息显示,该中心承担了国家级课题10多项,省(部)级课题70多项,地方政府以及大型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和横向研究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30余本。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光明日报》、《改革》、《中国农村经济》、《人口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数百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奖项30余项。
西南财经大学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8月,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馆藏纸本图书约228万多册,电子图书468万多册,中外文期刊(纸+电)16,000余种,电子资源数据库271个,是西部地区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拥有的271个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Bloomberg、WRDS、SCI、SSCI、A&HCI、ESI、JCR、万得等,既有基础性的数据库服务本科教学,也有专业性的数据库服务全校师生的研究型学习,承担学校“211”三期“财经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建成了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涉及金融学、会计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部经济、企业管理、教学案例、中国金融信息港等。近年建立中国金融信息港创新研究中心,完善和升级中国金融信息港平台,重点打造“互联网金融与支付结算”“科技金融与金融工程”和“金融安全与风险管理”三个特色数据库。
该校文献中心编辑出版有:《金融文献译丛》(月刊);《经济学文献译丛》(月刊);《管理学译丛》(月刊);《财经法学译丛》(月刊);经济学科、财税学科、金融保险学科、工商管理学科、经济信息工程、电子商务、法学与人口学科、思想政治、MPA等学科和课程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月刊)及《读者报》(月刊);与相关单位合作编辑有《金融文化报》和《四川钱币报》。
该校主办有《经济学家》、《财经科学》等学术期刊。
《经济学家》
《
经济学家
》杂志是由中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中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经济学家》历次均被入选《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来源期刊目录》、《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曾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社科学报名栏”期刊、“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教育委员会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将《经济学家》列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刊物。2005年获得教育部“首届名栏工程”称号,2011年被列为“
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
”入选期刊,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2013年、2015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名刊”,201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
财经科学
》杂志是1957年创刊的西南地区最早的经济理论刊物,由教育部直属院校西南财经大学编辑出版。《财经科学》长期被列入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并被
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评为四川省一级期刊。许多高水平的论文、研究报告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以多种形式转载,并被
南京大学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选为来源期刊。
《
Financial Innovation
(金融创新)》( FIN )创刊于2015年6月,是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OA刊物。已被SSCI、Scopus、DOAJ、ProQuest、Google Scholar等10个国际数据库收录。
西南财经大学
大学精神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
“经世济民”,是中国古代圣贤对“经济”一词的理解。《抱朴子·审举》谓:“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晋书·殷浩传简文(司马昱)答书》:“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可见,“经邦济世,强国富民”是历代中国有志向、有作为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经济学应该是“经世济民”之学,充分体现经济学厚生、惠民的人文主义思想。“经世济民”,是以探求经济运行规律为己任的经济学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奉献社会,将个人的成才抱负融入为最广大人民造福之中,这是社会进步需要的个体素质的完善与人格信念的升华。
“孜孜以求”,孜孜者,汲汲也,勤勉,不倦、不息也。《尚书·君陈》谓:“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形容每天不倦努力,不耽于安逸舒适。《资治通鉴·陈纪九》:“朝夕孜孜”。皆有孜孜不倦,执着刻苦,上下求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贪图安逸享受的意思。
西南财经大学
形象标识
西南财经大学校色为蓝白二色,标准为:海蓝(C:100,M:50,Y:0;K:0);纯白(C:0,M:0,Y:0;K:0),蓝色为主色,白色为辅色。校色意蕴如下:
蓝色:代表天空,象征浩瀚深邃;代表大海,象征开放包容;代表严谨,象征求是创新。
白色:代表清澈,象征淡泊明志;代表纯洁,象征学术神圣。代表清白,象征诚信廉洁。
蓝、白二色寓意西财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完美统一之追求。
西南财经大学校徽由核心图案、背景图样“S”及其中英文校名中西合璧而成。
背景图样“S”是西南财经大学英文校名的首字母,其图案也是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校名由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视觉化表述,变体“S”寓意日月交替,循环往复。
核心图案有三层含义:
(一)造型取自古代布币,体现西南财经大学财经为主,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办学特色;
(二)造型为顶天立地的“人”字形,寓意西南财经大学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育人理念,以及师生大智为人、大气谋事、大爱行天下的境界追求。
(三)它是西南财经大学标志性建筑“光华楼”的抽象图形。
西南财经大学
精神文化
“严谨、勤俭、求实、开拓”
严谨:《尔雅*释诂》严:敬也。《增韵》谨:毖也,专也,重也。严谨为治学第一要义。为学者在探究、传承、创新文化知识时,须以虔敬之心,博观约取,精益求精,养成严肃认真、谨慎严密的作风。
勤俭:明朝邱濬《大学衍义补》有“国家者亦本有无穷之财,但勤者得之、怠者失之,俭者裕之、奢者耗之。履祥谓《大学》此四语万世理财之大法。”西财历代师生勤俭治校,艰苦奋斗,当传承并永葆勤俭质朴、不尚奢华、理财报国的优良品质。
求实:做学问与做人、做事一样,均要以诚信为本,脚踏实地,立足现实,求真务实。要以理论知识为指导,注重掌握实务知识、实际本领与实战才干,经世致用,强国富民。
开拓:发展离不开前人的奠基和创业,更需要后人的传承与开拓。一个人、一个学校,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发展,更要与时俱进,追求卓越,锐意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西南财经大学校歌》
|
黄浦浣花风雨长,光华柳林谱华章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千里之行为了梦想
经世济民,共担当
孜孜以求,兴国邦
啊 SWUFE,啊 SWUFE
永恒的家园,思想的殿堂
现任领导
职务
|
姓名
|
党委书记
|
|
校长、党委副书记
|
|
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
|
党委副书记
|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
李永强、李志生
|
党委常委、副校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