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

植物学术语
展开 6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植物病理学(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是研究 植物病害 的病原、发生、发展以及防治的一门 应用学科 。它以植物病害为研究对象,探讨发病的原因,或在 解剖学 、生理学或 生物化学 上,探讨感染和症状出现的过程。为了确立防病和治病的方法,还研究形成病原的 环境条件 病原体 传染途径以及病害的 诊断法 等,另外还研究防病的药剂对病原体或植物体的 药理作用 ,以及包括所有与植物病害有关的广阔领域。
中文名
植物病理学
外文名
plant pathology,phytopathology
理论诞生
19世纪初
国内科研
1929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成立。

产生背景

葡萄霜霉病
在18世纪, 植物病害 传染性 以及植物病害的微生物病原性已渐为人们觉察。19世纪初, 真菌学 植物形态学 植物分类学 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真菌病原本质首先得到研究和认识。1775年,M·蒂利特证明了腥 黑穗病 是传染的。1807年,B·普雷沃证明了这个病是由孢子传染的。在1847~1865年间,L·E·蒂拉纳研究了 麦角 病菌、 黑粉病 菌和锈病菌的形态和 生活史 。在1853~1866年间,德巴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进一步对 黑粉菌 锈菌 以及马铃薯疫病菌的研究中,阐明了 病原菌 对植物的致病和发病过程,并证明真菌发育过程中的多形态性以及锈菌的转株 寄生现象 。他对一些重要作物的真菌病害和病原菌的多方面研究,奠定了植物病理学的基础。J·屈恩于1858年写的《作物病害原因和防治》一书,总结了这一时期对植物病害发生和对病原菌的认识,提出了 环境因素 与植物病害发生的关系和病害的防治方法,标志着植物病理学的诞生。
葡萄霜霉病病原
1888年, 米亚尔代 (Pierre Marie Alexis Millardet),创制了 波尔多液 ,成功地防治了 葡萄霜霉病 ,开创了植物病害的 化学防治 。1866年,M·C·沃罗宁观察到植物 根瘤 中的细菌,这是首次在植物体内发现细菌。1879年,T·J·伯里尔发现 梨火疫病 是细菌寄生所致。1899年,E·F· 史密斯 对细菌性植物病害进行了 系统研究 ,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 细菌性病害 领域。1879年,迈尔发现 烟草花叶病 并注意了这个病的传染性。Д·И·伊万诺夫斯基研究了这一病害,于1892年证明病原是存在病叶汁液里的 微粒体 ,能透过 细菌滤器 ,与细菌不同。1898年,M·W· 拜耶林克 称这类病原为 病毒 以与 细菌相区别,从而开创了植物病理学的病毒病原新领域。在19世纪末期,植物病理学者用选种杂交方法选出了抗 锈病 芦笋 新品种,1902年,W·A·奥顿选出了抗 枯萎病 的棉花品种,从而发展了植物病理学的 免疫性 机制的研究和 抗病育种 的防病途径。

科研成就

中国的植物病理学是在 生物学科 中创建较早的一门学科,1917年就开始在高等农林教学中设置植物病理学课程。1929年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成立。20世纪20~40年代,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先驱者 戴芳澜 邓叔群 朱凤美 俞大绂 等在研究中国真菌形态和分类,各主要作物的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以及抗病育种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几个 高等农业院校 和研究所中建立了研究室,培养了许多植物病理学工作者,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内容

植物病害

小麦条锈病
当一株健全的植物受到干扰,导致器官和组织的 生理机制 局部的或系统的反常植物自身表现了病状(symptom),并能从患病部位提取出的物质具有相应 病原物 病征 (sigh),就是发生了植物病害。干扰植物正常生理机制的因素,主要是外来的,内在的因子导致 遗传性 病害;外来的因子有的是非生物性的,有的是生物性的。因此,根据诱发病害因子的本质,植物病害可分为 非侵染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 两大类。
非侵染病害:
植物在长期的进化历程中,逐渐适应了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产生了较强的 适应能力 。但对各类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植物所处的环境中某些物理如光照、水分、温度或化学因素如 营养元素 失调再或生存环境发生恶化,连续不断影响植物,其强度又超过植物忍耐限度,就会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 产生不利影响,扰乱正常生理和代谢活动,甚至对植物造成严重伤害,使植物在生理和外观上表现异常,产生病变。
侵染性病害是植物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斗争并导致植物生病的病害具有 感染性 。常见的 植物病原体 有真菌如黑粉病、锈病、白粉病等; 卵菌 如腐霉、霜霉等; 原核生物 以细菌为主如 土壤杆菌 支原体 衣原体 等;病毒如 马铃薯Y病毒 、黄征病毒、 烟草花叶病毒 等; 高等植物 菟丝子 列当 独脚金 等; 原生动物 线虫 。其中以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和线虫诱发的病害较普遍和严重,尤以真菌性病害为最,如水稻的 瘟病 小麦锈病 、棉花的 萎蔫病 等。各种 病原体 的生理、生态、增殖方法和生活史以及侵染寄主的方式、途径和时期各不相同。

病理分析

病原体诱致寄主发病,首先要与寄主有接触的机会,并侵入寄主体。病原体借助风、水、土以及种子和动物的携带而传播,到达寄主体表面,由寄主体上的自然孔(如气孔、 皮孔 蜜腺 等)或伤口(如机械创伤、 昆虫 和人为造成的伤口)侵入寄主内部。在侵染过程中,寄主表现的抵抗和敏感机制有机械性的,也有功能性的。寄主表面的 角质层 表皮细胞 壁均起抗拒病原体侵入的作用。有些自然孔口的结构也不利于病原体的入侵和发展,而某些寄主体内存在的某些化合物如 酚类 单宁 乙烯 等能限制或杀死已侵入的病原体,然而,最主要的是寄主本身的 抗病性 感病性 ,其程度可自免疫直到绝对感病。 耐病性 是指感染病原体后的寄主仍能较正常地生长。不因带病而遭受多大经济损失。因此,作物的耐病品种常用以避免当地某些常发病害所引起的损失。
烟草花叶病毒
病害的发生是病原体与寄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成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寄主植物 过敏性 可使病原体侵入寄主后,因迅速杀死寄主局部组织形成坏死凋斑,限制了病原体在寄主体内继续发展;或因刺激寄主组织中形成障碍物(如 木栓层 )从而遏止病原体的蔓延;或因引起寄主的生理反常,如吸收或运输水分的机制发生障碍,而致受侵染部分的萎蔫使病原体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寄主植物对病原体的过敏性,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抗病作用。
植物 有对 病原体的自然免疫性,但也表现有 获得免疫性 。有些病原体(如病毒)侵染寄主后,寄主表现了 抗病力 ,不再因感染而出现病症。当前利用钝化病原体作为疫苗,接种寄主植物使其产生免疫力,预防病害发生已初见成效。例如将加热钝化的烟草野火病菌注入健全的烟草 植株 内,能保护烟草免遭病害, 寄生性 真菌可诱发寄主产生 植物保护素 ,这是一种 抗菌素 ,有抗病作用。
病原体与寄主的相互关系受 环境条件 的影响很大,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必须有适合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光照、 土壤酸碱度 、水分、营养供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病害的发生及其严重的程度。
病原体的寄生性本质不同:有 专性寄生 兼性寄生 和兼性腐生之别,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病原体都是兼性寄生,病原线虫也是兼性寄生。病毒、 类病毒 、支原体、衣原体则都是专性寄生。病原体的 寄主范围 广狭不一,有的仅寄生在1个属或1个科内的一些种,有的能寄生在许多科的植物上。病原体和寄主间存在的一定关系,是 生物进化 中的遗传适应的结果。

防治措施

保护寄主: 保护寄主是在寄主与病原体之间设置接触的障碍。如采用化学保护,向寄主喷射和撒播杀菌剂,以杀死将与或已与寄主接触的病原体。采用土壤 消毒技术 ,防治 土壤传染 的病原体的传播和侵害。应用拮抗性真菌或细菌防治病原体的 生物防治 也是需要 研究和发展 的一个领域。
利用寄主抗病性: 利用寄主的抗病性防治植物病害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措施。因此抗病育种也是植物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具体学科

植物病理学由植物学派生,与 植物生理学 微生物学 相互渗透而发展,还与 作物学 原生动物学 土壤学 气象学 、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密切联系。植物细菌性病害学、植物病毒病理学、植物病害的化学防治、植物抗病育种与免疫学以及生态植物病理学等是其衍生的主要分支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