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末到2000年初,很多人才流失到了加工制作行业。除了央视动画不断创作一些面向儿童的电视动画以外,中国原创动画当时基本是一段空白期,原创的低谷也意味着人才的断层。走到今天,我觉得我们正经历艺术和市场能够齐头并进的时代,出现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作品,过去两年电影院线上也有对不同动画电影形态的一些尝试,像《大世界》《大护法》。今年或明年,我相信观众会在院线上看到来自新一代年轻艺术家的,更多样的尝试和探索。
中国动画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有很多希望创作更好的作品的年轻艺术家。再有,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也有很多制片方、资本方共同创造新的动画市场,包括在互联网领域,像腾讯、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也都在移动端推荐不同的内容。但是短时间内的爆发性增长也有很大问题,这些作品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一个好作品应该从资本角度带来的商业价值在哪里?我觉得现在还在不断“大浪淘沙”。
我对中国经典文化题材比较感兴趣,大概十年前也就是2009年的时候,带着做一部中国原创动画的想法,去请教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动画前辈艺术家——马克宣老师,他参与了《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山水情》的创作。他当时说,年轻艺术家首先还是要在传统中寻找新的创作根基,他们那一代人的探索虽然已经过了三十多年,也许能给年轻人一些新的启发;同时也不单单要回头看我们自己的东西,要看看世界范围内的好作品,比如一部爱尔兰动画电影《凯尔经的秘密》,他觉得这部电影在创作上的探索跟中国有一些相似之处。
我分享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说,中国动画寻找自己的风格,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文化根基,包括造型元素、色彩、表现形式。就像《天书奇谭》,造型明显来自于中国戏曲,但是它的表演又不拘于戏曲的舞台表演形式,而富有动画表演风格的夸张、变形和想象力。包括电影里一些中国的艺术符号,比如背景当中的青绿山水,以及青铜器的一些纹样和元素。这些中国元素完全服务于整个故事,是一个整体,而非割裂、生硬的运用。电影中袁公和蛋生的师徒情也非常“中国”,没有特别多的煽情段落,师傅不断点拨、启发徒弟,淡淡的师徒关系却让你内心深处非常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