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第一季有什么区别,多了哪些新看点?
42 个回答
我们想多看一些「舌尖上的」,但是更多的是「中国」。
——————————————————————————————————
(以下内容原为评论,受人吐槽把答案跟评论本末倒置,故放上来)
文化的内容有很多,但是要与主题关系紧密,而且纪录片还是得有故事。
像「脚步」这个主题,就是说食物跟着人的迁移而迁移。这个主题很宏大,可以表现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人手下变成了各具特色的美食(同中求异);同时表现中国作为一个饮食的共同体,人群的迁徙把故乡的饮食带到了他乡(比如北京烤鸭就是鲁菜进京),尽管全国各地尽管口味不同(异中求同)。
蜂蜜那段有点前者的意思,但是应该把藏民的酥油蜂蜜和其他地方的蜂蜜菜肴放在一起讲。尽管提到了蜂蜜随花的地域性,但是没有具体讲。山东煎饼那段有点后者的意思,但也只是把各地的卷饼一掠而过。
上面这两点也是涉及「中国」,但是跟主题一致,应当着重表现。但是我们看到的是机械挤占人工啦,孤寡老人啦,留守儿童啦,一集里塞进那么多当代社会问题,简直是「国情备忘录」了。
并不是说这些问题绝不能讲,还是要与主题协调。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以「自然的馈赠」为主题讲来还是很自然的。
还有就是「苗家稻花鱼」在第一季里已经出现过了,而那段似乎是主要表现外出打工者和留守儿童的故事。比较新鲜的内容就是那个下水找爬岩鱼,做鱼酱,也讲得不够。这段放在片子里的主要原因就是打工夫妻俩把家乡的鱼酱带到打工的广东,跟「脚步」的主题一致,但是似乎不是这个故事的重点啊。要表现这点的话可以拍夫妻俩从工厂回到广东的宿舍,在异乡拿出了故乡的鱼酱,回忆起故乡的事情比较好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中心语是「中国」,所以应当表现中国为主。
那英语名 A Bite of China 呢?
中心语是纯粹的语法概念,并不涉及语义,这个「中心」是指句子的必要成分,并不是指语义上的「中心」。
从语义上看,修饰语才经常充当语义的重点,比如「我是一个好人」去掉修饰语便没有意义了。像「舌尖上的中国」,大家就是冲着「舌尖」去的吧(并且这部片子常常被简称为《舌尖2》)。如果是冲着「中国」去的,请看《国情备忘录》。
英语名是给外国人看的,「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语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