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对象的哲学思考
题记:实际上在我想写这篇文章之前,特意搜索了一下“面向对象 哲学”这俩关键词,竟然发现有几百篇论文、十数篇博文都在探讨这个问题。好吧,我是在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关于“名家”的章节时,大脑中浮现出了面向对象思想,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
“名家”,以辩论“名”和“实”的问题为中心,而形成学说,代表人物公孙龙的《白马论》就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很有意思:
问:可以说白马与马不同吗?
答:可以。
问:为什么?
答:“马”是对物“形”方面的规定,“白马”则是对马“色”方面的 规定,对“色”方面的规定与对“形”方面的规定性,自然是不同的。「所以说,对不同的概念加以不同规定的结果」白马与马也是不同的。
此处省略几百字,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搜索「白马非马」
《白马论》反映的不仅仅是逻辑思辨,更是「名」与「实」的哲学思考,这和柏拉图的唯实论(Realism)有共同的地方,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两部分存在的,一种是完美概念世界;一种是现实世界,其中万事万物都是对完美事物的不完美再现。所以他说,世界上无法找出两片相同的叶子。
而公孙龙认为:
- 马,是一种共相,它是独立存在的,因为它和白马进行比较。
- 白马,是一种殊相,虽然也是独立存在,但除了白马,还有黑马、黄马等其他殊相存在。
当然,公孙龙生活的先秦时代比柏拉图早几百年,但是我们如果按唯实论的观点来看的话,「马」就是「共相」,是综合了所有马的相似之处,不管是白马还是黄马还是黑马,它是存在于柏拉图完美世界中的那个完美概念,也就是「名」。「白马」,就是「殊相」,就是「马」这个完美概念在现实世界的不完美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