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1368—1644年)

通高14.7厘米,直径6.6厘米,重750克

1951年湖南省文管会移交

该印以九龙为钮,充分发挥寿山石脂润如玉、柔而易攻的特性,施以精艺,线条浑厚、蕴藉、朴素而不张扬,突出龙之神、情、趣,生动毕肖。

印文16字,篆书,笔画两头肥瘦均匀,末不出锋,将宽大的印面填满,具有典型的明代印章风格。融文辞之美、印纽之美、印材之美于一体,是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高超体现。明太祖朱元璋立朝后,曾封诸子为王到全国各地建立屏藩。1370年(洪武三年)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此后藩王府不断更主,愈加宏伟。至明末因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而尽毁于火。

寿山石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印章是权力、地位、身份和凭信的标志,也是社会活动和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信物。中国印章产生得很早,至今已有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印石是用作印章的石料。其中以福建寿山产的寿山石、浙江青田产的青田石、浙江昌化产的鸡血石和内蒙巴林产的鸡血石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石。在诸多印材中,寿山石以其色彩丰富,质地细腻、均匀,软硬适中,易于受刃,耐得雕琢见长,是最受人们喜爱、应用最广泛的印材。

寿山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月洋两乡境内,是一种隐晶质、以地开石(旧说为叶腊石)为主要成分的岩石,颜色有黄、红、紫、白、黑等。不同色泽呈层纹状、斑状、环带状、花纹状相间分布。一般具蜡状——油脂光泽,半透明到不透明,硬度2一3摩氏。

寿山石有冻石和普通石两大类。冻石有芙蓉冻、牛角冻、桃花冻、田黄冻等,其中田黄冻最为珍贵,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誉。

以寿山石治印始于元明之间。宋代学者黄干的《寿山》是目前可考的关于寿山石最早的文字记述,诗中“石为多文招斧凿,寺因野火转荧煌”诸句,讲述了寿山石因其美丽的色泽、纹理等自然属性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故而被人们发现并开采、加工。明清时期,人们将寿山石与篆刻相结合,为印章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生机与活力,使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