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一、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要点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疑病性神经症为主要临床表象。表现为下述中的至少一项:

a、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 其严重程度和实际情况严重不相符 (比如慢性鼻炎认为是鼻癌,咳嗽认为是肺有严重问题);

b、对通常出现的生理现象和异常感觉作出疑病性解释(比如大部分因为长时间的坐在电脑点,可能出现短暂的胸闷胸痛,但疑病症会觉得这可能是心脏病等等);

c、疑病观念牢固, 缺乏充分根据,但不是妄想 (虽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患有鼻癌或者心脏病,但是绝不是妄想,因为TA确实具有长时间的鼻子不适感和胸闷等情况)。

3、反复就医或反复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正常)或医生合理的解释不能消除其顾虑(怎么说都没用,哪怕是专业的人士说明,其也会找各种理由说诊断有问题,如器材故障,如只是一位医生的片面之词)。

4、排除强迫症、抑郁症、偏执性精神病等争端,疑病症状不只限于惊恐发作(后文解释排除法)。

5、以疑病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且 过分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焦虑的点主要是身体健康方面,而不是如广泛焦虑症觉得时刻有突发事件威胁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健康)。

6、工作、学习和家务能力下降(神经症在某种程度上一定会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并且影响程度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7、病程在六个月以上。

8、排除精神分裂症、内源性抑郁症以及所怀疑的躯体疾病(有时候身体不适,确实是器官机能严重受损的前兆,因此需要排除)。

9、疑病症的诊断必须谨慎,不能随意下结论。因为:

a、疑病症是一种神经症,必须对来访者进行认真细致的客观检查分析,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才能下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 如不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可能,很可能会耽误病情,错过最佳的身体治疗时间 )。

b、不少来访者对于疑病性神经症的诊断是反感的,来访者容易将疑病症和装病、无病呻吟划等号(咨询师或医生需要和来访者解释,疑病症不是装病,因为疑病症和抑郁症一样,都不是来访者本人能够主观控制的。 将疑病症从来访者自身划分出来,让疑病症成为一个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共同面对的“对手”或“敌人”,这样有利于来访者保持觉察的同时,更加有意识的控制该问题 )。

10、对疑病性神经症进行诊断时,要注意来访者自身健康的过分担心是典型症状,与癔症的重要区别主要体现在无情感爆发和意识障碍等症状(癔症常伴随剧烈的情感爆发,具体多剧烈——把自己气晕了,这可不是一句玩笑而已。 而疑病性神经症发作时,常没有如此剧烈的情感反应 )。

二、疑病性神经症的鉴别诊断

1、抑郁症:

最常伴随有疑病症状,如为重性抑郁症状,会有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症状,如早醒失眠,昼重夜轻的昼夜节录变化(早上抑郁症状和体验严重,但晚上会好很多),体重减轻(抑郁导致没有食欲),及精神运动迟滞(为了方便理解:心情不好做事也慢,顶不好,只想躺尸什么都不干),自罪自责等症状可供鉴别。隐匿性抑郁症应特别注意与疑病症相鉴别,隐匿性抑郁症以躯体症状掩盖了抑郁症的本质(会有食欲下降,睡眠问题、体重减轻、精神运动迟缓,但是可能感觉不到自罪自责,兴趣丧失,有自杀的想法),但往往经过抗抑郁治疗常能获得显著的疗效,而疑病症则较为困难。

2、精神分裂症

早期有疑病症症状,但其内容多为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和常见的幻觉和妄想,病人不积极求治。( 疑病症来访者不会放过任何积极求治的机会,并且疑病症怀疑的身体问题都有轻微的身体依据,而精神分裂症早期,多没有依据,并且离奇古怪 )。

3、其他神经症

如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性神经症和强迫症均可有疑病症状,但这些疑病症症状均为继发性的(详情请看之前我发的文章)。而疑病性神经症的疑病症状为原发或者首发的。注意症状发生的顺序,结合临床表现,不难鉴别。


对抗疑病症的四大原则:

1、不要看关于医学卫生的书刊或者其余的资料。这是治疗疑病症心理治疗的重要原则。(理由,无数次的看这些资料其实就在无数次强化自己的疑病观念。心中疑惑产生焦虑,需要通过搜集阅读医学资料来消除焦虑, 「将混沌的焦虑情绪给予指向,有了指向才有目标,有目标才能有行动,有行动才能宣泄情绪」 ,虽然一部分焦虑短暂的消除了,但是却强化了自己有严重问题的信念,同时另一部分更大的焦虑却一直堆积下来。)

2、改变四处投医问药的习惯,除非确实有某种疾病,才接受必须的医学治疗。

3、杜绝经常自我主义、自我检查、自我暗示的不良行为习惯。无根据的担心疑虑,本身就是一种不良的认知—行为模式,是诱发多种身心疾病的导火索。(但是, 适度的觉察却能很好的帮助自己解决和发现很多问题,至于如何才算适度——觉察符合当下的现实情况 )。

4、只要不是器质性病变,对自己身体一切功能性的症状和不适,抱着“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态度。( 人心理功能优良的一个重要标志——欲望的延时满足。人当出现焦虑等情绪时,就会产生消除这种情绪的欲望,然后立刻作出行动来满足这种欲望,「观之婴儿饿了立刻就像吃奶,吃不到就哭闹,哭闹是婴儿表达自己饿了,寻求母亲的哺育,当人长大后,所面临的环境越发复杂,欲望也更加复杂,但“母亲”却很少出现及时“哺育”」。但是越急反而越容易出错,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行动,不仅没满足欲望,消除焦虑,反而带来其余的焦虑,比如工作上、恋爱上、学业上等等皆可对照

发布于 2018-12-11 16:48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