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用自身的语言和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由倡导变成行动与传承。同时,用更新颖活泼的活动方式提高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传递博物馆的力量,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润泽中健康成长,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优势和人才资源,开展线上“我来讲,您来听,争当小小讲解员”社教活动。
现雷台汉文化博物馆选出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十件精品文物,让小朋友们宅家当一次小小讲解员,体验不一样的学习乐趣,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铜奔马
1969年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千克。奔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四肢修长、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飞鸟背上,飞鸟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奔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这一设计是古人智慧的杰作,作者不仅巧妙地捕捉到奔马超越飞鸟的一刹那,使静止的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动态感觉,浪漫而又现实地表现马的速度极快,已超过飞鸟,而且将庞大的马全身重量集中在不及自己体重十分之一的鸟背上,又利用鸟张开的双翅扩大奔马的着地面积,科学巧妙地解决了作品的平衡问题。
铜连枝灯
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高146厘米,宽66厘米,青铜质。灯座为覆盆形,整个灯呈树形,主干分三段,每段主干底部有一个单个壁环,壁环以上两侧分饰镂空透雕叶饰。三段干枝上的十字型四出横插枝叶,下面两层为透雕鸾凤缠枝,最上层枝叶饰有一老者和猿猴。老者为西汉时期东方朔,传说他上天偷桃时得一白猿相助,入天宫巧闯王母蟠桃会,得寿一万八千岁,后世将他奉为寿星,这里反映的正是白猿引东方朔入天界的情景。灯顶部铸有羽人骑鹿花饰,表达人们向往仙界、永世不老的美好愿望。
这件连枝灯设计精巧、结构复杂,充分显示出汉代青铜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铜牛车
历史上牛车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99件铜车马仪仗俑中,有一尊无角无耳的铜牛车,排在规模颇大的车马仪仗队队尾,这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唯一一件牛车。
这件牛车全长67.8厘米,由牛、车、驾车奴、赶牛棒及1件凭几组成,车轮较小,车厢呈长方形。驾车的铜牛长30.7 厘米,头略低垂,立姿;颈部粗壮,躯体硕健,足端较细,尾下垂贴臀作驾辕状。出土时牛角已无存,仅有铆孔。另外,在这辆铜牛车中还放置有1件铜凭几,长15.7厘米、高6.5厘米。牛车中放入凭几等物,是便于乘者疲倦时有所凭依,可自由坐卧。
绿釉陶楼院
雷台汉墓出土的绿釉陶楼院,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塔楼模型,纵长67.7厘米,横长54.5厘米,高105厘米,陶制面施以绿釉,由可以拆卸的23个部件组装而成。楼院略呈方形,中央矗立五层楼阁,每层均四面出檐,正面开设门窗,院四周筑封闭式围墙,正面开一大门,门两边为菱格型透窗,门檐之上建两层门楼。门楼与各角楼之间以飞栈相连,形成一个严密的守卫体系,飞栈有护墙,呈槽状,可供防守人员安全往来。
雷台汉墓出土的这座陶楼院为东汉后期豪强世家庄园坞壁的浓缩写照,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铜耳杯
据史料记载,耳杯最早广泛使用于战国时代,作为古代的一种饮器,可以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
雷台汉墓出土耳杯共23件,分为大、中、小三形。其中大形9件,中形7件,小形7件。耳杯通高2.8厘米,长11.5厘米,宽8.3厘米。杯身为椭圆形,两侧耳半圆形。铜耳杯也叫“羽觞”,“觞”指酒杯,因为耳杯两侧有耳,就像鸟的双翼,故名羽觞。耳杯作为礼器,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耳杯的出土是墓主人尊贵身份的象征。
轺车
是汉代双辕马车的一种,也是汉代最为常见的一种一马拉的有盖的轻便车。据研究,轺车有时居于主车之前作为导车,或是在主车之后作为从车,是一种轻便小车,为一般官员所用。这种车最典型的特征是上有车盖,而且多种多样,而车盖的大小,是有着等级上的差别。
雷台汉墓中出土铜车共14辆,其中轺车是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种车型,共6辆。这些轺车通长36厘米,双辕弯曲呈优美的弧状,前部挽有驾马,两侧车轮为12辐,车上有御奴一人。车辕弯曲,皆呈斗形,宛如盘龙出水,昂首入云,生动再现了汉代轺车的车型。
辎重车
在中国古代,车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除在出行、仪仗、狩猎、文化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外,在战争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作战工具,特别是在后勤物资拉运、援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件铜车马就是拉运货物的辎重车辆,车轮高大,每轮辐条各十二支。车辕做带刺的树枝状,这是古代大车车辕采用的原木去枝留节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弹性,防止车辕薄弱环节断裂的可能。车辕向上弯伸,有助于车厢的减震作用。车舆为长方形,较大,发现时,车内尚留有粟粒痕迹。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些铜车马铸造精美,整体气势恢宏,为我们立体而直观地再现了当时“车辚辚,马萧萧”的出行壮观场面。
斧车
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在汉代,斧车是公卿以下,县令以上官员出行时用于前导之车,作用是为了炫耀主人的权势和威严。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有一辆斧车,这辆斧车位于铜车马仪仗俑队列中的第三组,青铜材质。斧车车长58厘米,宽41厘米,高39厘米。双曲辕,两个车轮形制较大,各有辐条12支。车舆长方形,车厢底铸有镂空斜格纹。车厢中部竖立有一大斧。斧车配有驾马一匹,御奴一人,驾马昂首嘶鸣、栩栩如生,御奴头戴平顶卷边帽,身穿交领服,双手拱举,两膝向后屈踞,呈坐状。
这辆青铜斧车,工艺精巧,形象逼真,为我们立体而直观地再现了汉代斧车的形制。
龟钮银印
龟钮即形状似龟的印钮,古人在印章的顶部钻一个小孔,用绳子穿起来,佩于腰间或系于臂上,随身携带。汉代以钮制作为区别官阶的表征,墓葬出土的印章,是确定墓主身份直接的材料。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了四枚印章,方形龟钮,银质,两枚稍大,边长2.5厘米,两枚稍小,边长2.3厘米,一枚字迹全无,剩余三枚部分可以辨识有“将军”字样。两汉之制,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所以墓主应是一位“秩比二千石的将军”。
独角兽
古代传说中有一种神兽名为獬豸,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头上长着一种尖尖的角,所以很多与獬豸有关的文物都被称为独角兽,古代人将独角兽放在墓门旁,用来镇墓辟邪,所以又叫镇墓兽。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镇墓兽一件,高21厘米,抵首,作一触即发抵制状,脚触状,四足前倾,尾巴后翘,生动形象,表现了蓄势前冲的力量,充满了动态感。我国古代传说獬豸能辨别是非曲直,可识别善恶忠奸,所以被视为司法正义的标志。
1.根据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提供的资料,立足文物实际,主题鲜明、创新创意,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2.作品须为原创,视频清晰度高,所提供的视频、照片无版权争议,以便后续展播。
3.投稿视频时长应控制在2—5分钟之内,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P,格式为.MP4。
4.视频录制格式:“大家好,我是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小小讲解员XXX,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雷台汉墓出土文物XXX,......”
本次活动将进行线上评选投票,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获奖小朋友将免费参加我馆社教活动。
注
:本次活动解释权归武威市雷台汉文化博物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