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沙河科普基地 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下属的天文科普部门,中国自然博物馆学会天文馆分会会员单位,一般简称“沙河科普基地”或“沙河基地”(以下简称“沙河基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七马路,东经 116 ° 20 ′,北纬 40 ° 06 ′,海拔 40 米;总占地面积约 10000 平米,总建筑面积约 3000 平米,为原北京天文台沙河工作站,是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最早的观测站,始建于 1958 6 月,侧重于世界时、地球自转、太阳活动预报和人造卫星运动的观测和研究; 1999 年,因北京城市扩张,所在站址环境不再适合天文观测而停止科研观测; 2001 年,随着北京天文台整合并入新成立的国家天文台,沙河基地开始进行科普化转型; 2005 年,科普主楼正式落成,标志这里正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天文科普基地。

沙河基地是一座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科研工作为依托,面向公众进行天文、航天知识传播的科普基地。

科普开放场地主要有科普主楼展厅、庭院装置、观测室圆顶公共望远镜以及退役天文科技文物等部分构成。

科普主楼共分为四层,一至三层为科普展厅,主题分别为一层 “古代辉煌——中国古代天文成就”,二层“飞天梦想——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三层 “时间机器 - 沙河基地的授时工作与原子钟”、“天外来客 - 陨石的奥秘”、“生日与星座 - 十二星宫小游戏”以及多功能教室。

展厅部分主要是以展板和展品的形式进行陈列,共有展品 55 件,展板 80 块。其中位于一层的 1:5 水运仪象台一层计时机构局部复原模型为国家天文台总部 1:3 水运仪象台复原工程的原型机,除水泵外其他部件均可在水力驱动下运转。

四层天象厅采用穹顶设计,直径 7 米,可同时容纳 60 人观看天象节目,安装有数字天象放映设备,科教多媒体节目 18 套。

此外,沙河基地拥有完备的科教天文望远镜设备及系统:适用于中小学生天文观测教学的望远镜十余套,以天文内容为核心的手工、绘画、摄影等实践课程十余节,配合多功能教室、天文观测室和天文科普望远镜实验室,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天文科普与教学培训需求。

庭院内设置有一台人体太阳钟和一台赤道式日晷,可通过观察日光投影的方式,向公众讲解地球运转与时间测量的关系。赤道式日晷基座处原为 1954 北京坐标系大地测量觇标。

科普主楼以南,东西两侧共有五座原科研用途的圆顶观测室保留至今。

东北观测室:一层为生活支撑区;四层圆顶安放有一台 200mm 口径科普用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主要用以日常对公众开放科普观测。

西北观测室:一层为科普展厅,有“灿烂星空——当代天文学之 ABC ”主题展厅;四层圆顶内安放有一台 254mm 口径的反射式天文望远镜,用以进行重要天象的视频网络直播。

西南观测室:整体为太阳观测主题科普内容,一层为太阳知识展厅,通过多媒体手段展室不同波段的日面图像,二楼为经过科普化修复的退役功勋仪器——太阳双通道望远镜,这是全国仅有的,可以在科普活动中实际目视太阳的退役科研级专用望远镜。

东南观测室:现改造为天文科技文物陈列室,主要展室沙河基地历史上曾服役过的光学天文观测仪器。

原二型等高仪观测室:现作为沙河基地天文科普望远镜一号实验室,一层展示丹戎超人差等高仪等退役天体测量仪器、工作日志等科技文物。二楼是科普望远镜调试实验场地,可以作为深度研学及研究性学习使用。在此楼旁边,还露天安放有历史上曾在沙河基地服役的三台退役大型观测仪器: 62A 型太阳望远镜、 60cm 人造卫星激光测距仪、太阳射电望远镜天线,作为重要的天文科技文物,做静态展示,兼备景观效果。

沙河科普基地除常年面向团体预约开放外,经常或不定期举办天文相关主题开放日、天文教师培训活动、天文知识讲座、天象视频直播、天文科技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 2021 2035 年)》的指引下,沙河基地正将自身逐步打造成为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阵地;宣传天文航天知识,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高地;青少年学习天文航天知识,开展操作实践活动的营地;传播科学思想、感受科学魅力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