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注意到世界媒体报道称,中国
2010
年第二季度
GDP
总值达
1.35
万亿美元,日本为
1.28
万亿美元,而日本同期
GDP
增长仅为
0.4%
,中国则大大高于这一增长率。因此,中国在
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毫无悬念。克罗地亚媒体也对此进行了介绍。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新中国
1949
年成立来,尤其是
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
10%
的速度持续增长。
2009
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三,占世界经济的
7.3%
。外汇储备
2.4
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20%
,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一个只能制造初级工业产品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已经由世界低收入国家升至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在
60
年之内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
年中国经济仍实现增长
8.7%
,
GDP
约合
4.92
万亿美元,并已超过德国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有理由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感到骄傲。
大家已经看到了,在介绍中国时数字往往都比较大,这是因为中国是拥有超过
13
亿人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中国的经济不是简单地几个数字就可以说明的,中国经济发展还存在着生产力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高等结构和体制问题。中国人民的生活虽然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和不平衡的小康。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城镇就业压力日益加剧,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是突出矛盾。
为此我特意写了这篇文章,以便克广大读者更加全面真实准确地了解中国。下面我从九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人均
GDP
看,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按中国统计局数据,
2008
年人均
GDP
为
3300
美元,世界排名第
104
位,属于中等收入区间的偏低水平。按照
2010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
2008
年人均国民总收入
2940
美元,居世界第
130
位。
从经济增长基础看,生产力水平较低。
2003
至
2005
年,中国单位劳动力的农业增加值为
407
美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加拿大的
1/108
。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
60%
以上,而中国经济主要以传统技术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中国每单位
GDP
消耗的钢、铜、铝等原料远高于发达国家,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4
至
6
倍。
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尚未脱离量大质低、本多利薄的阶段。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过大,完全独立自主的制造业体系尚未形成,国际市场上中国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有限,出口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
20%
,自主品牌产品不足
10%
。出口产品中
70%
系在华跨国公司设厂生产,利润主要为跨国公司所获取。
从经济发展布局看,结构性问题突出。产业布局不平衡,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占
GDP
的
49%
、
11%
和
40%
,分别是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
11
倍、
2
倍和
5/9
。城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
2008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收入相差
3.3
倍。地区发展不平衡,东西部间
GDP
相差
3
倍,人均相差
2.3
倍。
从人口结构看,中国农业和贫困人口比重大。
13
亿人口中,农民占
7
亿多,相当于埃及人口的
10
倍,进城农民工
1.5
亿,相当于俄罗斯总人口。按联合国一人一天一美元的标准,中国还有
1.5
亿贫困人口。
从社会发展成熟度看,中国仍处于现代化中期阶段。
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为
46.6%
,低于世界城市化率
50%
。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
33.1%
,相当于美国的
5
倍。
2009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宣布的人类发展指数,中国为
0.772
,排名第
92
位,属于中等发展程度国家之列。
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看,中国公共福利事业仍有待发展和完善。中国公共教育投入占
GDP
比重仅为
2.4%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9%
。人均卫生支出
94
美元,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8
。农村低保对象
3450
万,超过加拿大人口。每年新增就业人口
1200
万,超过希腊总人口。全国残疾人
8300
万,相当于德国人口,涉及
2.6
亿家庭。
从科技创新能力看,中国在国际核心竞争力较量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国家科技投入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总支出占
GDP
的
1.45%
,低于
OECD
国家平均水平
2.25%
,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评比中,中国在科技成熟方面排名第
79
位。
从资源禀赋看,中国属于资源匮乏型国家。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人均耕地面积仅为
1.4
亩。人均绿地面积约为
7.9
平方米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3
。人均能源使用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煤炭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2
,人均天然气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5
。
GDP
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统计标准和国力对比中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发展水平。历史经验证明,无论是
GDP
总量还是在世界经济中的排名与份额,都不能真正反映一个国家的总体实力。根据现代统计学理论推算,
18
世纪至
19
世纪初,中国
GDP
世界第一,最高曾占世界经济总量的
33%
。但从
1840
年起中国在抗击列强侵略战争中连续失败,丧失了
12%
领土,国际影响力日渐低落。由此可见,是否拥有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结构,社会的成熟度与发展水平往往比
GDP
数字本身更加重要。
通过上述事实,大家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尽管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中国人口多、基础差、资源匮乏等因素决定了国家全面发展仍面临众多复杂严峻的挑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将长期不会改变。
中国总理温家宝曾经形象地说:“中国有
13
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
13
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
13
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现实。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科学发展,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同时我也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中国也将承担与其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义务。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和谐,促进人类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