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一庙宇,五步一宗祠”,人们可以在闽南石狮市区看到一种独特景观。石狮市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闽南乡镇同姓聚落特征,至今完好地保留着相关的庙宇和宗祠,是闽南先民移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见证。座落在该市区凤里街道延平路的凤栖蔡氏宗祠,以族谱和两幅对联,记录了蔡氏族人曾随郑成功南征北战并移民台湾的历史,见证了闽南石狮与台湾抹不去的渊源。

磨内蔡氏:明末清初移民台湾

在石狮凤里街道后花磨内,因过去境内大多以推磨制作豆腐为生,故取名“磨内”,是石狮蔡氏的聚居地。磨内蔡氏在明代正统年间迁居到此,并在明末清初时移民台湾。磨内蔡氏家族,和大多数闽南家族一样,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开始修族谱、建祠堂,形成血缘与地缘结合的宗族。文史专家认为,这种强调宗族渊源的形式,体现了闽南文化慎终追远的族源意识和文化认同。

据载,东晋和唐朝时期,中原有两次南迁福建的移民活动,蔡姓是主要族姓之一,奠定了蔡姓成为福建大姓的基础。明末清初,福建及广东蔡姓大量渡海到台湾经商谋生,他们的足迹主要分布于台北、台南、嘉义等地,从而使蔡氏成为台湾第8大姓氏之一。

在石狮蔡氏宗祠内挂着一幅署有“国兴族旺”的横匾,这块匾概括了凤栖蔡氏家族的精神和历史,也概括了300多年来闽台之间家族和民族的历史与现实。宗祠内有两幅对联,其一为“保明室节烈忠贞昭日月,驱外夷丹心碧血映家邦”,其二为“明知大义为民族存亡身何足惜,威震边隅关国人荣辱血岂徒流”。这两幅对联主要是表明,明末清初磨内蔡氏家族曾有两位族人跟随民族英雄郑成功南征北战,先后被封为明威将军的内容,昭示后裔要引以为荣。

据清代同治年间重修的《凤栖蔡氏族谱》记载,十四世蔡则恺,生于1636年,卒于1678年,受封为明威将军,“生平豪侠,当鼎革之际,身领师镇,爱民抚卒,免本乡赋役,撤观音宫障蔽,气象宽广,尤厚族人,惜有志而功名不遂……没于伍中盖在溪西沦亡也”;十五世蔡应昆,生于1639年,卒于1682年,“出身豪侠,事上接下,胆略计策,远近莫不钦仰”,累积战功而诰封明威将军、御前护驾,后战死沙场。这段历史因为牵涉到郑成功家族与清王朝的关系。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东渡打败了荷兰收复了台湾。蔡则、蔡应两人因跟随郑成功南征北战先后立下战功而受封明威将军。

在此后的200多年中,闽粤居民大量移民台湾开垦,将台湾开发成富庶之地。中华文化随着移民,全面传入台湾,即使日本殖民者占据台湾50年,也不曾改变台湾的文化根基,《凤栖蔡氏族谱》里就有不少族人移民台湾的记载。1987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每年都有蔡姓宗亲回凤栖蔡氏宗祠寻根祭祖。

“海峡人”印证了史前闽台一体化

1998年11月,石狮市祥芝渔民在海上捕鱼时,打捞了一件古人类右肱骨化石,为晚期智人的男性个体。此化石基本完整,仅缺失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保存长度311毫米。中国考古界权威、中科院院士贾兰坡认为,此“海峡人”距今2万年左右,1999年8月,他将此古人类肱骨化石命名为“海峡人”。

“海峡人”的重大发现,填补了海峡地域人类考古的空白,为研究台湾早期人类源自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提供了最早、最直接的有力证据。为此,海峡人被陈列在石狮市博物馆内。“海峡人”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石狮发现的首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已知最早、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填补了台湾海峡古人类考古的空白,印证了史前闽台一体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据《石狮侨报》报道称,自1999年以来,石狮市博物馆在石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水的古生物化石,数量之多,占全国首位。石狮博物馆特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于2005年3月15日正式启动“石狮发现台湾海峡古人类与古生物化石专题研究”项目。

据专家介绍,在台湾海峡同一区域相继发现古人类骨骼化石,是闽台古史上的重大突破。发现的“海峡人”(右胫骨化石),对科学测定“海峡人”的体质特征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唐山过台湾”的历史渊源提供最早、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它也以科学的结论证明台湾海峡成陆时期,台湾与福建连为一体的不争事实。专家们认为,此次发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石真实、直接地为研究2万年前台湾海峡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连为一体的事实,具有特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