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Framing)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 个回答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有时人们大幅改变偏好,主要因为描述这个问题所用的字眼和方式的问题。
维基百科解释:在
心理学中, 框架效应 (
英语:Framing effect)是一种
认知偏差,最早在1981年由
阿摩司·特沃斯基与
丹尼尔·卡内曼提出。他们发现,尽管得失的
期望值相同,但人们会因为提问的方式呈现出获利面或损失面,而做出不同的决定。当以获利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避免风险;当以损失的方式提问时,人们倾向于冒风险。
框架效应是指对同一个问题在两种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之所以叫做框架效应是指我们的思维(主要指系统1)会受到不同框架(例如表达方式不同)的影响,从而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一个句子的意义是当你了解它时,它在你联想机制中所引发的作用。2006年世界杯总决赛是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的较量。意大利赢了,法国输了,两个句子描述了这场比赛的结果,这两个句子引发相当不同的联想。意大利赢了让人想起了意大利队为了赢得比赛所做的努力。法国输了,会让人想起法国队为什么会失败,包括法国球星齐达内用头撞了意大利队员。这两句话引起大脑的联想,即系统1如何对它们反应,这确实有不同的含义。逻辑上相同的陈诉引发了不同的反应,这一事实使得人们无法像经济人那样可靠且有理性。
若某赌注有10%的概率赢得95元,有90%概率损失5元,你接受吗?
若某彩票有10%概率赢得100元,有90%概率什么都得不到,你愿意花5元购买吗?
首先,要花点时间才能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是相同的。你都要决定是否愿意接受某一不确定的可能,即收益95美元或损失5美元。一个不好的结果如果被描述为不会赢的彩票成本,比被简单滴描述成输掉一个赌注更容易被接收。(洪兰:第二个问题的陈述法吸引了很多的正向回答,假如把它写成:花一张彩票的成本去赌但没有赢,会比你输了这场赌局要容易接受得多。)我们不应该感到惊讶:损失比成本能引起更强的负面感觉。选择不是基于现实的,因为系统1就不是基于现实的。
理查德·泰勒说当他还是研究生时在板子上订了一张卡片:成本不是损失(costs are not losses。)在他早期对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中,他描述一个辩论——在加油站A,每升汽油卖5.6元,但如果现金付款可以得到每升0.6元的折扣;在加油站B,每升汽油卖5.00元,但如果信用卡付款则每升要多付0.60元。显然,从任何一个加油站购买汽油的经济成本是一样的。但大多数人认为:加油站A要比加油站B更吸引人。因为,与从加油站A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比与从加油站B购买汽油相联系的心理上的不舒服要少一些。因为,加油站A是与某种“收益”(有折扣)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油站B 则是与某种“损失”(要加价)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发现:上述差异的原因是当衡量一个交易时,人们对于“损失”的重视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因此,企业在进行价格定价或促销时,应该将之与“收益”而不是“损失”联系在一起,从而有效激励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框架研究的3个主要发现:
1 杏仁核在受试者的选择跟框架一样时,最可能被激活,这正是我们预期的。假如充满情绪的字“获得”和"损失"产生立即倾向确定的事(当它框架成获得的时候),或避免它(当它框架成损失的时候),情绪的刺激可以马上进入杏仁核,速度很快,是以毫秒计的,这很可能是系统1的工作。
2 一个跟矛盾、自我控制有关的地方“前扣带anteriorcingulate”在受试者没有顺从自己的意识时(即他们在已知确定是损失时,依然选择确定的事),,这个地方会大量激活,抵抗系统1的倾向是会引起冲突的。
3 最理性的受试者——那些不受框架影响的人在前额叶区的活动会加强,这个地方是综合情绪和理智去做决定的地方(可将情绪和引导做出决策的理性联系起来)。很令人惊讶的,这些理性的受试者并不是那些对冲突显现出最强的神经反应的人。这显示,这些精英受试者(常常、但不一直都是)给予现实做出决策的,少有冲突。
透过实际选择的观察和大脑神经活动的对照,这个研究提供了情绪框架很好的说明:被文字引发起来的情绪可以渗透到最后的选择上。
放射治疗的效果:存活率90% 或 死亡率 10% 84%医生选择了第一框架和50%的受试者选择放射治疗。两种描述的逻辑等价很明显,而且基于现实的决策者无论看到那种描述都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不过我们都知道,系统1对引起情绪的文字很敏感,在第二个描述中,死亡率就是会引起人们负面情绪的词,而存活率是引发正面情绪的词;90%的存活率听上去让人心安,而10%的死亡率却让人感到恐惧。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医生和对医学涉猎不深的人(病患和商学院的研究生)一样,也容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
框架有分散注意力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一个共同的框架,或将损失转换成等量的所得,可使问题变得简单些。
重新架构是要付出努力的,而且系统2通常很懒惰。除非有明显的理由需要付出努力外,否则,大多数人都会被动接受在框架下的决策问题,因此很少有机会发现我们的偏好受框架约束而不是现实约束的程度。
在前景理论中,根据结果的好坏,我们对打赌还是确定的事的选择也会不同。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我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风险规避);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我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风险偏好)。这些结论在钱和疾病的问题上是选择赌还是确定的事时都很适用。对风险规避或冒险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现实的。在同样可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向会随着不同的制定情况而反转。
我们必须适应重要的决策也受系统1影响(而不是掌控)的事实。
你的道德直觉与框架(对实际情况的描述)相联系,而不是实际情况本身。关于框架本质的描述是很刻板的:框架不应该被看成是种掩饰或曲解了潜在偏见的干预。我们的偏向是关于被架构的问题,且我们的道德直觉是关于描述的,而不是关于其实质的。不是所有的框架都是平等的,而且有些框架显然比其他对相同问题的描述(或思考) 的方式要好。
我们的偏向是关于被架构的问题,且我们的道德直觉是关于描述的,而不是关于其实质的。不是所有的框架都是平等的,而且有些框架显然比其他相同问题的描述(或思考)的方式要好。
与其说我们挑选的是选项本身,倒不如说我们挑选的是选项的说法。阿莫斯·特沃斯基
示例:
如果他们能对自己会得到多少钱而不是损失多少钱有个框架的话,就会对将要发生的事有心里准备。
通过改变参照点来重新架构问题吧,假设我们从未拥有过它,我们会认为它值多少钱呢?
对于损失,要在大脑中将其引入一般收入,这样你会感觉好一点。
他们要你在他们的邮件列表中勾选以表明不加入。如果他们要你在邮件列表中勾选表明参与的话,他们的邮件列表就会很短。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无声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