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狮灯是独山乡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习俗。据传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这项传统流行于县内以及江苏的常州、江浦一带。

手狮灯

手狮灯的狮身长约四尺半,高三尺余,由篾扎纸糊而成,并经过精心彩绘。狮子两前足捧着一个绣球,而绣球则是用竹篾扎制,糊以白色透明纸,并在内部点燃蜡烛。狮子肚皮下有两根木棍,舞狮者双手各持一根木棍,通过举动使狮子舞动起来。每只狮子约重50斤,由一名舞狮者和一个副手轮流配合舞动表演。所以一场来安的“手狮灯”表演需要六只狮子,以及穿着统一服装的玩灯人,这场表演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壮丽和热闹的氛围。

手狮灯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理毛”、“双狮推磨”、“狮子拜门”、“逗猴”等十余种动作,这些动作都吸收了杂技表演艺术并要求艺人具备相当的身体素质和技巧。

手狮灯的传承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宗教色彩。居民们每年正月初八起灯,十五拜庙,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而手狮灯更是在夜间玩灯时达到高潮,艺人们称之为“玩红灯”。在夜晚,点燃绣球内的蜡烛后,狮子在红光的映照下舞动起来,热闹非凡。

手狮灯的表演场地常常摆上五张方桌,用来陈设香案。灯头首先登上方桌,然后狮子依次攀登上桌,进行祭天拜地,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整个表演充满了虔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手狮灯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习俗,承载着独山乡人民对于祈求平安、繁荣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这项活动,人们得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为乡村注入了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