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由此提出了阴阳运动是宇宙运动的最基本规律,就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宏观世界的物理运行法则,以此开创了中华文明中璀璨夺目的“阴阳文化”及中医文化。

一、“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如“- -”为阴爻,“—”为阳爻,六十四卦皆出自这阴阳爻的变化,《周易》以“一阴一阳之为道”,阐明了阴阳二气的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周易》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刚、柔即阴阳之义,这些均说明了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一部《周易》皆以阴阳对立为基石,以变易为核心,两者组成《周易》的思想基础,是《周易》的灵魂,对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原文中“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往来不穷谓之通”“道有变动故曰交”等,都有力地说明了《周易》认为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的道理。《周易》还强调“交感”(运动)是变易的主要形式之一。又如“天地交而万物通”,如《易・泰卦・彖》曰:“泰,小往而大来”,《易・归妹卦・彖》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易・咸卦・彖》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等都强调了交感的作用。

《周易》认为阴阳相易而化生万物,“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天地交感而来,故“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为后世《老子》所云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象于地”

《周易》之所以能够“礼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都是因为“观象”而得来的。“天地垂象,见吉凶”“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尤其注意法天地而观万物,这些均体现了《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是以天地物质及规则为本源的。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周易》是阴阳的鼻祖,没有《易经》便没有中国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学。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中医病机学说等无不源自于《周易》。其中,《周易》阴爻、阳爻的阴阳关系,以及《周易》卦象所寓的阴阳哲理等均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爻象、卦象是中医藏象学说的起源。《周易》六爻与中医六经、六经体系、六经辨证密切相关。《周易》坎离二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密切相关。《周易》河洛与中医五行学说、生成数相关。《周易》圆道是中医圆运动的导源。《周易》的中和观与中医平衡论、协调论密切相关。

《周易》比《内经》成书早,其丰富的哲理及自然科学的内涵渗入《内经》,《内经》吸取了《周易》的精粹,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其科学性也就不言而喻。

《周易》的《易经》虽未直接言阴阳,但阴阳观念已寓含于刚柔及卦爻之中。《易传》则明确提出阴阳概念,如《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即言阴阳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以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的哲学体系是《易传》。《易传》的特点是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的关系,这样就使《易经》阴爻、阳爻摆脱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为哲学的范畴,从而使《周易》质变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周易》认为阴阳的矛盾运动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包括社会现象,扩大了阴阳的普遍意义,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转化。

《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合论》《七篇大论》等对阴阳皆有专论。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皆是。此外,《内经》还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是对阴阳特殊性的发展。这是《内经》最卓越的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因此,《周易》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结合《周易》的理论对《内经》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确是当代发展中医理论的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编辑|青   囊

一审|肖长江   张湘卓

二审|正   培   凌   佳

三审|周清华

地址:长沙市岳麓区岳华路142号(岳华院区) 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58号(麓山院区) 宁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宁乡院区) 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原种场内(望城院区)
电话:0731-89949006 湘ICP备14002927号-1 a>
湘公网安备 430104020008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