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10月4日电
题:祖国·正义·和平——抗美援朝纪念馆巡礼
新华社记者曹智、梅世雄、张非非、孙仁斌
仲秋时节,辽宁丹东。英华山静默无言,鸭绿江浩荡奔流。
黑色大理石墙体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手书的8个鎏金大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沿山脚拾级而上,穿过象征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的汉白玉牌楼,高53米、寓意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实现的抗美援朝纪念塔直插云霄……
社会各界群众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9月19日,抗美援朝纪念馆经过整修后重新开放。社会各界人士来到这座全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追思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走进这里,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带领人们拨开撼人心魄的历史烽烟,重回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感受70年前那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使命在召唤:当年,我们从这里跨过鸭绿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纪念馆内,灯光柔和,战歌铿锵。
两个黑色钢炉,相对着倒出红色铁水。墙壁上,图像表明1950年中美两国实力对比: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中国60.60万吨;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48亿美元,中国只有574亿元人民币……
无论从哪个方面比,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也只是美国一个零头,当年,我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杜鲁门政府悍然派兵进行武装干涉,以美国为首的由16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全面投入战争,美第7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不顾中国多次警告,越过三八线,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和乡村,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
悲伤的民众、毁弃的房屋、弥漫的硝烟、冰冷的数字……记录着、控诉着美军的暴行:
——1950年8月27日10时5分,4架美国军机侵入辽东省临江县(今吉林省临江市),对县城及附近车站侵犯扫射,击毁机车;
——同日16时40分,2架美国军机侵入安东机场,通过机枪扫射,打死3名工人,打伤19人;
——8月29日17时45分,4架美国军机侵入安东市(今丹东市)境内,盘旋侦察后向民船射击,打死渔夫4人,打伤7人……
“这是美军轰炸机轰炸丹东市的景象,”讲解员高真真指着一组黑白照片说,“我爷爷当时18岁,在丹东市三马路的商铺做学徒,他侥幸躲过飞机轰炸。他回忆说,当时地下被炸出一个很深的大坑,鲜血把坑里的积水都染红了。”
面对美国侵略,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为维护正义,保卫中国领土安全,捍卫和平,中共中央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被迫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
——过江,为了保家卫国。“当天晚上,大部队踏上鸭绿江大桥,不少人一边走一边回头看,我问我的战友王哲厚,你老回头看啥?”95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回忆说。
“王哲厚说,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还没看够啊。”王凤和宽慰他,“就是为保家卫国,咱才出国作战,等仗打赢了,回来坐着火车看,坐着飞机看,看个够!”
——过江,为了反抗侵略。雄壮的歌声回荡耳边,89岁的志愿军40军118师354团战士程龙江目光炯炯,仿佛又回到那金戈铁马的年代:“救朝鲜就是救中国!新中国刚成立,谁来侵略都不成!”
——过江,为了维护和平。“805步,鸭绿江桥十几分钟就过去了。”90岁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对当年过江的情景记忆犹新。入朝当天,他在随身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亲爱的祖国,为了你的安全和朝鲜人民不受灾难,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我们暂时和你告别了。亲爱的祖国,再会吧!”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
70年过去了,鸭绿江依然烟波浩渺,丹东三马路如今已是繁华的商业区;王哲厚最终没有回来,第二次战役中,他牺牲在朝鲜战场;被美军炸断的鸭绿江大桥仍留在江心,无言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社会各界群众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血染金达莱: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纪念馆内,一处落地玻璃橱窗里展出的中美两军装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墙上一边挂着美军现代化的武器、制作精良的皮靴、大衣、手表、指南针等用品,另一边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国造”的枪支、单薄的军装、黄胶鞋……
墙上一张“志愿军一个军(员额约5万人)与美军一个师(员额约1.7万—2.5万人)重型装备对比”图则更为直观地显示了双方装备的差距:
美军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高射炮64门,联络飞机22架;
我军这些装备后面标注的数字均是:0。
无论从哪个方面比,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相差都如此悬殊,我们为什么能打赢这场仗?
答案,在被鲜血染红的金达莱花里,在从战场凯旋的老兵记忆里,在共和国历经70余载风雨而愈发灿烂辉煌的史册里。
——和平之师必胜。山风呼啸,雪花飞舞。山坡上,志愿军战士们架着步枪,匍匐在雪地里,保持着战斗姿态,身上落满积雪。纪念馆里,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场景。
“气温大约有零下40摄氏度,很多战士为避免被敌人发现,趴在雪地里被冻死。”亲历了这场战役的91岁志愿军老战士常宗信眼含热泪回忆说。
长津湖战役扭转了东线战局,保障了西线志愿军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的美军“北极熊团”全军覆灭,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获。
“咱们装备是没敌人好,但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才能保卫祖国,把敌人打跑了,咱们才能有太平日子过!”70年后的今天,常宗信语气坚定地说道。
——正义之师必胜。“英勇前进,将红旗插到解放的阵地上。”一面褪色的军旗(复制品)摆放在展柜里。1952年11月,志愿军战士将这面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志愿军与强敌浴血奋战43个昼夜,这面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旗上,留下了381个弹孔,始终屹立不倒。
“这是上甘岭上被炮弹炸得粉碎的岩石和弹片,战役中,敌人向这块不足4平方公里的高地发射炮弹190多万发,炸弹5000余枚,把山头削低了2米,翻起了1米多厚的碎石。”纪念馆文物保管科科长齐红说。
“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牺牲前,邱少云在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
把邱少云遗体抬下战场的志愿军老战士韩远泉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老泪纵横:“邱少云遗体下面,是四条长、宽约15厘米,深约3厘米的土槽。这四条土槽是邱少云在全身着火后,在冻土上手抓脚蹬所留下的。他的鞋子被烧没了,衣服和身体被烧得糊在一起。”
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壮烈牺牲的英雄们和这场举世闻名的战役一同,被人们永远铭记。烈士们的鲜血,也向我们讲明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
——人民之师必胜。“抗美援朝运动馆”中,一张“香玉剧社”号米格—15飞机的展板格外引人注目。战争打响后,28岁的豫剧演员常香玉决定义演筹钱捐赠一架战斗机。半年时间里,她带领香玉剧社走过大半个中国,靠义演捐款兑现诺言。
参军、参战、支前、捐款捐物、为志愿军炒面、给将士们写信、慰问演出……声势浩大的全国人民抗美援朝运动有力支援了一线作战,也促进了国内各方面工作的开展。
炮火把天空映成了红色,一群志愿军战士顶着枪林弹雨,抢修铁路,抢运物资……纪念馆内一组雕塑再现了当年活跃在朝鲜战场上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场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897部队火车副司机关云庆常年奋战在运送军火和物资的运输线上,对此感触颇深:“白天进山洞躲避,晚上罩上防空帘运输,我们运送的不仅是军需物资,更是战争胜利的希望。”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两水洞、云山城、清川江、长津湖、上甘岭……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把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刻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深刻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着: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这是1950年10月抗美援朝志愿军队伍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新华社发
回望与远眺:耄耋老兵的百年家国梦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先后入朝参战的部队共计290万余人次,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共毙伤俘敌71万余人,志愿军自身伤亡36万余人……”
纪念馆尾厅的墙壁上,这组数据记录了历史。当年,这场战争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和平的发展环境。战争结束后,彭德怀感慨地说:“帝国主义在东方架起几门大炮就可以征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张恺新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场战争,保卫了新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全,重新树立起中国的大国尊严,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钢铁长城”。“我成了历史上第一位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上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抗美援朝军史专家、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齐德学说:“这场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也锤炼锻造出一支经过严酷战争洗礼的人民军队。有了这支能打硬仗、敢于胜利的‘钢铁长城’,中国便不会惧怕任何人任何势力的挑衅!”
——这场战争,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纪念馆墙上,红色大字书写的抗美援朝精神格外醒目: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以及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自1993年新馆开馆以来,前来参观学习的各界群众超过1200余万人次,很多人被志愿军的精神所感动。抗美援朝精神感召和鼓舞着我们,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美援朝纪念馆馆长刘静媛说。
铁马秋风远去,壮士雄心未已。
1950年至1953年,英勇的志愿军战士过江杀敌,今天,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奋战的祖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他们御敌寇、抗外辱为之捍卫的祖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抚今追昔,老战士们心潮澎湃。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建设强大国防不懈奋斗。“只有祖国强大了,别人才不敢随便欺负咱。我希望,未来咱们的国防更强大,军队更强大,保卫好国家和人民。”生于1931年的志愿军老战士王竭说出对未来的期待。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享和平是人民之福,保卫和平是人民军队之责。今天,人民军队正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不懈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曾两度参加国庆观礼的志愿军老战士常宗信感慨地说:“马上就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我为国家繁荣昌盛感到骄傲,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要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可能看不到了,希望年轻人拿好接力棒,把中国建设得更富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有过撼天动地的壮举,有着排除万难的精神,中国,正步履铿锵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
——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我们珍爱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奋斗。所在连队原有约200人、活下来的只剩18人,志愿军老战士赵继胜更知道和平的宝贵:“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需要珍惜和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我希望未来的世界,不再有战争。”
鉴往知来。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和发展权利不容侵犯,中国人民同其他国家人民的交流合作不容破坏,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容破坏!只有各国人民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才能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虎山长城巍峨伫立,锦绣江天秀丽如昔。70年弹指一挥间,任岁月流转,记忆铭心刻骨,追思从未远离,那些为了祖国、正义与和平捐躯赴国难的英雄们,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齐心团结紧,筑起新长城,守卫好壮丽河山,建设好幸福家园!(参与采写:丁非白、于也童、吴子钰、刘一诺)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肖像(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2019年10月1日,程茂友(后左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程龙江肖像(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程龙江在家中看报休息(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肖像(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老战士王凤和在家中看报休息(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关云庆肖像(2018年11月13日摄)。新华社发
辽宁省丹东市消防救援支队队员在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社会各界群众在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9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内陈列的“向最可爱的人致敬”大型装置(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和纪念馆(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里的英烈墙(8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这是抗美援朝纪念馆外的国防教育园(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向美军进攻的情形(1951年摄)。新华社发
1958年10月26日,列车驶过鸭绿江畔的凯旋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回到祖国怀抱。新华社发(抗美援朝纪念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