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考据】皮克斯的“总动员”系列动画电影译名,到底合不合适?

【动画考据】皮克斯的“总动员”系列动画电影译名,到底合不合适?

最近一段时间,我回顾了几部3D动画巨匠皮克斯制作的动画电影,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开创了3D动画电影一系列《XX总动员》的皮克斯,究竟有多少动画被翻译成《XX总动员》,而且这些翻译是否合适?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帮助大家梳理一下皮克斯关于总动员系列动画译名的问题。

很多朋友之前一直吐槽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就是《XX总动员》,其实这个观点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我的梳理看来,皮克斯的动画电影在《机器人总动员》之后,几乎没有给新的电影作品命名为《XX总动员》(当然,过去“总动员”电影的续作,出于延续性考虑还是沿用了之前的译名)。所以至少皮克斯动画的翻译人员,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尽量避免“总动员”这一翻译的出现了。所以我这篇文章,应该就是一篇关于皮克斯“总动员”系列动画电影的一个小小的总结。

其实从数量上来看,皮克斯的“总动员”动画电影,并没有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究竟有那些动画片被翻译成了《XX总动员》,还有这些翻译,是否真的合适。

开启“总动员”译名时代的动画作品:《玩具总动员》

《玩具总动员》的英文译名是: Toy Story ,直译应该是《玩具的故事》,这种翻译如果用在一部如此欢乐的动画上,翻译人员是要被拖出去打死的。所以使用一种令人听起来感觉很有趣的译名,是一个翻译应该去做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 Toy Story 被翻译成其他的名字也可以接受。

而在剧情上来讲,动画的主要讲的就是一群玩具努力拯救自己同伴的故事,当时的确是动画当中所有的主要玩具都动员起来去拯救巴斯光年了。如果结合故事背景,将 Toy Story 这部动画翻译成《玩具总动员》,其实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说,这部开启了“总动员”译名时代的作品,在翻译上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样的翻译是兼顾了“信、达、雅”三个翻译最重要的要素的翻译作品,可堪一赞。

最终没有沿用“总动员”译名的作品:《虫虫危机》

《玩具总动员》之后,由于这一译名准确传神的表达了故事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所以当皮克斯的第二部重要作品, A Bug's Life 登陆大陆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译者准备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虫虫总动员》。然而最终,这个译名并没有被采纳,目前通行的译名是《虫虫危机》,从这一点上看,当时的译者对译名还是有所追求的。

要讨论译名,关键还是要看动画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因为 A Bug's Life 如果直译成《虫生》的话,小朋友们一定不会明白这是个什么意思的。而从故事的角度上看,这次似乎仍然是几只昆虫齐心协力打败大魔头的故事,翻译成总动员也未尝不可。然而从深层面的故事角度上看,更多的昆虫并没有支持主角一行人,而是将麻烦的制造者——主角,抛弃在群体之外。这样看的话,故事根本没有体现“总”这个字(虽然后期还是有所表现的)。那么强行翻译成“总动员”确实也不太好,所以这个译名也就被放弃了。不得不说,放弃的好。

建立品牌的“总动员”译名作品:《海底总动员》

在《虫虫危机》之后,皮克斯又推出了两部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2》和《怪兽电力公司》,《玩具总动员2》作为续作,译名没得说。谢天谢地《怪兽电力公司》这部动画没有被粗暴的翻译成《怪兽总动员》。而接下来,“总动员”这个译名的正式接棒者,《海底总动员》出现了。它可以说是建立了“总动员”这个品牌效应的关键。

无论从英文原名还是从故事上看,这部动画翻译成《海底总动员》都是很有问题的。这部动画的原名是 Finding Nemo ,直译的话应该是《寻找尼莫》,而在故事上, Finding Nemo 讲述了一个小丑鱼爸爸寻找被抓走孩子的感人故事,与全体采取的紧急措施或者动员全部力量的“总动员”丝毫不沾边。选择这个译名,除了向观众们传达这部动画是那个做《玩具总动员》的公司制作的动画这一信息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作用。不过好像,这个信息确实传达出去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与《玩具总动员》讲述了两个不同故事的《海底总动员》,确实蹭了《玩具总动员》的热度,而且本片的引进方为了增加票房号召力,还特意请了张国立和徐帆作为本片两大主角的配音。请张国立来配老爸我可以理解,请徐帆来配一个逗比,这个脑洞也是没谁了。不得不说徐帆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并没有让我有太多的违和感,不过说实话,违和感还是存在的,而且,很明显。

而自此之后,皮克斯的动画,基本上就开始沿用“总动员”这个译名了。

歪打正着的“总动员”译名作品:《超人总动员》

《超人总动员》这部作品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皮克斯动画电影了,可以说没有之一。这部作品把我对于“超人”这个群体(我知道Superman是DC公司的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将科技与超能力结合的恰到好处,自此之后,只有梦工厂的《超级大坏蛋》能给我类似的感觉,我个人觉得比起那些更符合儿童胃口的“萌”系电影,《超人总动员》无论从故事上还是人物设计上,都更偏向年轻人的胃口。

说回这个电影的译名,这部电影的译名《超人总动员》可以说是最歪打正着的译名了。从原名上看 The Incredibles 勉强可以翻译成超能家族或者超能力者们,直译很难准确把握原片的意思,这就给了译者发挥的空间。而在故事上,《超人总动员》也确实讲了一个电影中出现的主要超能力者们行动起来拯救“超能先生”的故事,在含义上是符合“总动员”这个意思的。所以在这部影片上采用《超人总动员》来翻译,确实问题不大。

然而我仍然相信,这部作品被翻译成《超人总动员》,还是想打响皮克斯这个动画的金字招牌,否则使用一个更能调动观众兴趣的译名应该更好。总的来说,这个翻译不功不过,然而没什么创意。

勉勉强强的“总动员”译名作品:《赛车总动员》

如果说上面的《超人总动员》的译名还能算不功不过的话,那么《赛车总动员》这个译名就颇为勉强了。虽然作品的原名 Cars 可以被翻译成很多含义,但是将故事内容如此丰富的作品简单的翻译成《赛车总动员》,确实废了皮克斯的一番苦心。这个译名不仅不够合适,而且显得非常草率。

不过如果结合当时的时间来看,这部作品选择其他译名的概率恐怕也不高。首先就是作为一部偏儿童的电影,在电影当中出现的相当多儿童很难认识的汽车品牌和品种,不仅无法吸引小孩子,也很难勾起家长进去一看的欲望。另外就是这部作品当中的拟人赛车,在形象上也确实很难说得上有趣,也许皮克斯想多卖点关于汽车的动画周边,不过对于国内的观众来说,这个想法恐怕不太容易实现。

所以综合考虑,引进方选择了中规中矩的继承之前译名的行为,虽然令人不满,但是也可以接受,毕竟对于广大观众来说,除了《赛车总动员》,也确实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

备受质疑的“总动员”译名作品:《美食总动员》

随着观众对此类“总动员”译名的审美疲劳,这部皮克斯关于美食的动画电影公布译名之后,就备受观众的质疑。因为《美食总动员》这部动画,在故事上主要就不是讲美食的,而且动画当中出现的各种高级料理,基本上也不会让观众食指大动。《美食总动员》这个译名,可以说相当的不恰当。

动画的原名 Ratatouille ,如果直译的话应该翻译成蔬菜杂烩,不过这个译名谁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这就给了译者发挥的空间。台湾的翻译人员发挥的就不错,《料理鼠王》这个译名不仅介绍了主角,而且突出了这部动画的重心不是美食,而是制作美食。而大陆的译名《美食总动员》,不仅会让人产生误会,而且在译名对故事的表现上,也难以称得上合适。这样的译名,自然不会让观众满意。

所以一般我们介绍这部动画的时候,更多的采用台湾方面的译名《料理鼠王》,这个译名让人一目了然,理解不费力。

引发众怒的“总动员”译名作品:《机器人总动员》

之前《美食总动员》带给观众的不满尚未消退,引进方又成功作死,将当时皮克斯的新作 WALL.E 翻译成了《机器人总动员》,成功的引发了观众的众怒。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皮克斯的新作动画再也没有采用“总动员”的译名,算是给“总动员”这个系列画上了一个句号。

如果说前几部“总动员”系列作品,在翻译上还可以商量,甚至在一些地方还表现的颇为合适的话。那么这部《机器人总动员》可以说是一个灾难级的烂翻译。在影片原名上, WALL.E 可以轻松的对应主角的名字,瓦力这个翻译。不需要翻译人员绞尽脑汁的去构思翻译方式,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影片内容。而在故事情节上,本作也没有特别体现出“总动员”这个含义来,把“总动员”一词放在这里,不仅莫名其妙,而且令人感到不快。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当年看着皮克斯系列电影的孩子,终于长大了,而且他们大都学了英语,对于有英语基础的人来说,这样的翻译不仅是侮辱作品本身,还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所以当年《机器人总动员》这个翻译,最终引发了观众的众怒,他们在网上口诛笔伐。总算让引进方见识到了观众对“总动员”这个译名的深恶痛绝。所以自此之后,皮克斯的动画新作再也没有被冠上“总动员”一类的译名,哪怕《头脑特工队》这样改成《头脑总动员》,也未尝不可的作品。



虽然皮克斯的“总动员”系列动画,终于和我们告别了(除了续作)。不过这个不成系列的“系列”现在仍然在刷着存在感,只不过这次不是皮克斯动画电影的引进方去做,而是一些希望蹭皮克斯动画电影的二流乃至垃圾动画电影在做了。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上,中国人的战斗力就是高。比如那个臭名昭著的《汽车人总动员》,能想到这种方式去蹭《汽车总动员》的热度,恐怕也只有这种所谓的电影人了吧。

最后,对于这些“总动员”译名,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虽然从翻译的角度上看,“总动员”这个翻译的表现说不上特别差,但是对于有追求的译者来说,“总动员”这样的翻译频繁出现,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草率应对,而且也会让观众对影片本身内容的翻译产生质疑。虽然电影名字的翻译更多的会考虑商业的作用,但是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坚持原则,有时候比照顾商业更加重要。

通过这个关于“总动员”的故事,我想大家都会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一个不恰当的翻译,不仅会影响电影的整体理解,甚至会影响电影的票房,采用宣传策略的翻译,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可不慎。

编辑于 2017-12-02 11:49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