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文博考研

NO.27《中国考古通论》笔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墓葬考古

墓葬

1. 帝王陵墓

(1)三国帝王陵墓

①曹魏帝陵

a. 曹操、曹丕、曹睿帝陵,依山为陵,不封不树,不建寝殿,不设园邑,不通神道;

b.薄葬的主张是对秦汉以来厚葬之风的一次很大的冲击。

②孙吴陵墓

a.孙权于神凤元年(252年)葬钟山之阳蒋陵;

b安徽省马鞍山市郊宋山发现一座孙吴大型砖室墓,可能是吴景帝孙休墓;

c.南京钟山南麓"孙陵岗"西侧大型地下构筑物有人工开挖入口,疑似与孙权陵有关;

d.此外在湖北鄂州、武汉和南京均发现过孙吴家族墓。

(2)西晋帝王陵墓

①峻阳陵墓地

a. 位于洛阳故城东南蔡庄村北2.5公里山坡上,鳌子山由北、东、西三面环抱墓地。

b.墓地共发现 23座西晋墓。最东部的规模最大,墓主当是全墓地生前地位最高者,推测为晋武帝司马炎;另外 22座墓推测为晋武帝后宫女性墓。

c.墓地未探出陵垣痕迹,可能未筑陵垣,以自然山峰、山梁为陵区范围。

②枕头山墓地

a. 位于后杜楼村北1.5公里无名山丘南坡,墓地内墓葬形制、布局与峻阳陵一致。

b.共发现墓地5处,位于墓地最东部的墓葬规模最大,推测应是晋文帝司马昭;

推测为晋文帝崇阳陵。其余 4墓属帝陵陪葬墓。

(3)北朝帝王陵墓

①北魏帝陵

北魏帝陵集中分布于两处∶盛乐平城时代"金陵"和洛阳北邙陵区。

a.大同方山冯太后永固陵和孝文帝寿陵"万年堂"第一,在今山西大同市方山南部山顶玄武岩层之上;

第二,两陵一南一北排列,有高大封土堆,南部永固陵比"万年堂"大。

b.孝文帝长陵

今河南孟津官庄村东"大小冢"之大冢为孝文帝长陵,小冢为文昭皇太后之陵;平面近方形,陵园四周构筑有夯土垣墙,墙外侧挖建壕沟,垣墙正中开设陵门;陵园内帝、后异穴合葬,二陵冢平面均为圆形,帝冢大于后冢;帝冢居陵园南北中轴线偏北部,墓道向南,陵冢南面有神道,神道两侧立石翁仲;具有中原地区特色,奠定迁洛时期帝陵制度基础,代表北魏帝陵体制新发展。

c.宣武帝景陵

位于河南洛阳部山乡冢头村郎山顶上,北距孝文帝长陵5公里;有高大夯筑封土堆,平面略成圆形,平顶,凸字形单室砖室墓;墓室位于最北端,墓室东半部摆放随葬品,西半部为石棺床占据;随葬器物可复原者45件,分属青瓷器、釉陶器、陶器、石器、铁器等。

②北魏帝陵特点

a.墓葬形制

一般前后双室,后室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凸,顶为四角攒尖式,墓内无壁画。

b.迁洛之前"金陵"

第一,聚族而葬,各代帝陵在一处;

第二,历代帝陵父子(女)辈左右夹处、兄弟并排成列。

c.冯太后时期

将鲜卑和汉族文化相结合创立陵寝制度;结合佛教信仰在陵区建造佛教建筑,开后代先河;恢复陵寝制度并举行上陵的礼仪。

d.迁洛以后时期

墓冢由方形演变为圆形,墓室改为单室制;

由在墓门雕刻或在墓内随葬武士雕像变为在墓冢前方树立大型武士雕像;地面陵园建筑大体继承中原地区汉晋时期帝陵制度。

③东魏帝王陵墓

a.北朝后期陵墓

北魏灭亡,北方分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代替,西魏被北周取代;其帝王陵制上承北魏,下启隋唐,是重要转折期。

b.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西陵

位于今河北磁县申庄乡前港村,南面为元乂墓,陵垣围墙以河卵石加红土夯筑;东魏沿用北魏族葬习俗,皇陵和皇室陵墓范围包括邺西漳水之阳、武城之阴的北原;排葬方法以"西陵"及元乂墓为基点,长辈在前(南),晚辈在后(北),兄弟墓葬"自左向右"并列。

④北齐帝王陵

a.概况

第一,位于西陵东北高氏茔地,齐神武皇帝高欢义平陵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义平陵之北偏西约200米处有一墓,推测为齐文襄帝高澄峻成陵;齐文宣帝高洋武宁陵位于磁县县城西南2.5公里澄阳河南岸湾漳村东部。

b.齐文宣帝高洋武宁陵

墓室平面为方形,四壁略弧,为四角攒尖顶,墓室地面铺正方形磨光青石;西侧有须弥座石质棺床,棺床上置一棺一椁,墓道壁画分布在两壁和路面;墓中出土随葬品共 2000多件,以陶俑为主。

⑤东魏北齐帝陵

a.北齐王一级墓葬

包括∶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文昭王高润墓、北齐东安王娄睿墓、库狄迥洛墓。

b.东魏、北齐王墓共同点

第一,平面结构为长墓道砖砌单室墓,墓室前方设置石门,墓室内部有壁画;

第二,出土大量随葬品,以陶俑数量最多,出土70厘米以上见方的大型墓志。

c.东魏、北齐帝陵制度总结

继承前代帝陵制度,墓室结构有所变化。

第一,前、后甬道差别缩小,形成南北两段而以石门隔之;

第二,墓室开始满饰壁画。

⑥西魏、北周帝王陵

a. 北周武帝宇文邕与其皇后阿史那氏合葬的孝陵

第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马村东南;

第二,平面呈"凸"字形,土洞式,地面条砖平铺,室内东西并排放置两具木棺椁;

第三,墓葬附近没有陵前石刻、陵冢封土、寝殿建筑等遗迹、遗物。

b.西魏、北周帝王陵制特点

第一,均为长斜坡墓道、多天井、土洞墓室,多无封土;

第二,墓室多有后室、后龛或侧室,多无地面石刻;

第三,随葬品中均有造型风格相同、大小相若的半模陶俑,陶俑种类、组合大体相同。

c.西魏、北周帝王陵与东魏、北齐之差异

第一,西魏、北周帝王陵内完全不见壁画,表现出俭朴风格;

第二,东魏、北齐帝王陵随葬品数量上更为丰奢;

第三,西魏、北周帝王陵墓室中的石门改为了木门。

(4)东晋、南朝帝王陵墓

①东晋帝陵概况

a.东晋定都建康,共11帝,除晋废帝司马奕葬江苏吴县外,其余均葬于都城建康境内;

b.帝陵三个陵区∶鸡笼山阳陵区、钟山龙尾(今富贵山)阳陵区、幕府山阳陵区。

②富贵山东晋大墓

a. 位置

位于南京市东北隅,东连钟山,大墓即位于山之南麓。

b.概况

第一,墓凿山筑成,有墓室、甬道、封门墙、墓道和排水沟五部分,墓室为长方形券顶;

第二,墓室东西两壁外有夯土墙加固与支撑墓壁,为东晋、南朝大墓常见做法;

第三,墓室中后部有棺木遗痕,为单人葬;

第四,墓葬埋葬后不起坟,填土使凹陷的墓坑与两旁山梁齐平;

第五,墓主人推测为晋恭帝、晋安帝或晋孝武帝等。

③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

a. 位置

位于南京大学北园东北部鼓楼岗南坡上,方向为南偏西9度。

b.概况

双室砖墓,由墓门、甬道、主室、侧室甬道、侧室等构成;甬主室葬男女两人,侧室所葬为一女性;墓主人推测为东晋早期元、明、成、哀四帝之一。

④南京汽轮电机厂大墓

a.位置

位于南京北郊北崮山南麓。

b.概况

第一,平面呈"凸"字形,券顶砖室墓,由甬道、墓室、封门墙、二道木门等构成;出土青瓷器、铁镜、玉器等许多文物;推定为东晋晋穆帝司马聃永平陵。

⑤南朝帝王陵

南朝都城建康和齐梁两代最高统治者发迹地丹阳,是南朝陵墓最集中之处。

a.考古发现

20世纪60年代发掘疑似或推定帝陵5处∶刘宋孝武帝刘骏景宁陵、陈宣帝陈顼显宁陵、齐景帝萧道生陵墓、齐和帝萧宝融恭安陵、齐废帝萧宝卷陵;南京市栖霞山甘家巷附近是一处重要六朝时期墓葬集中地。

b.墓葬制度特点

南朝四代相继而立,后朝多沿用前代制度,帝王陵墓建制方面一脉相承;墓葬地下部分平面呈凸字形,由排水沟、甬道、墓室等几大部分构成;流行双人合葬,砖砌墓室规模宏大,均为大型单室券顶结构;墓上建筑颇具时代特色,主要有墓前神道及神道石刻、墓阙,此外还有墓前水塘。

2. 中原地区墓葬

(1)中原地区墓葬概述

①中原地区指南抵淮河,北迄燕山,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区域;

②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山东等区,以河南洛阳墓葬较为集中,最具代表性;

③墓葬分期∶曹魏、西晋时期,十六国迄北魏迁洛以前,北魏迁洛至北齐、北周时期。

(2)曹魏、西晋时期墓葬

①曹魏时期墓葬

a.形制结构∶多为有斜坡墓道、甬道、耳室和长方形前室、长方形后室的砖墓;

b.与东汉相比,墓葬结构、随葬器物都有简化趋向。

②西晋时期墓葬

a. 概述

西晋墓葬以洛阳为最多;墓室结构从多室墓向单室墓过渡;出土文物有碑式的石墓志、方形多子桶、翻口罐等具有时代特征的遗物;

b.西晋中型墓

甬道间设石门一重,墓道不超过20米,墓室只长3米左右;墓室装饰出现室外砌筑护顶拱券和仿木结构;随葬品主要是陶制明器和饮食用具和南方青瓷器,并出现形制较小的墓志。

c.西晋小型墓

基本上是浅葬土坑竖穴,圹穴面积仅3平方米左右;少数有葬具,随葬遗物很少。

(3)十六国至北魏前期

①概述

a.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缺乏统一的墓葬形制;

b.墓葬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和河南安阳;

c.政权快速更迭、频繁严重战乱以及激烈民族冲突,保存至今的墓葬罕见。

②关中地区十六国墓的基本特征

a.墓葬形制

带长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道壁流行设置生土台阶,大型墓往往带长方形天井;墓室以单主室和主室带侧室墓占主流,主室平面均呈四方形,攒尖顶或穹隆顶;后室、侧室平面多呈长方形或梯形,平顶或弧顶;封门分砖质和土坯两种;流行多人合葬墓,尤以2~3人夫妻合葬最为常见。

b. 随葬器物

流行以牛车、鞍马、侍俑为主的组合形式;女侍俑、铠马和牛车具有时代特征,甲骑具装、武士俑等器物军事色彩较浓厚。

③河南安阳地区十六国墓的基本特征

a.多为带头龛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一般在头龛内置两件陶器和牛骨;

b.葬具使用木棺,个别墓中随葬整套鎏金铜马具。

(4)北魏后期至北齐、北周时期

①陵墓分期及其分布

②墓室形式

a.砖室墓

北魏及东魏北齐官僚地主习用形式,数量多,分布广;

b.石室墓

一般由土圹斜坡墓道、规则条石或不规则石块砌成的墓室和甬道组成;多在山东临淄、济南、等丘陵多石地区,是一种区域性墓葬形式。

c.土圹墓

一般由土圹斜坡墓道及墓室组成;不少墓葬甬道及其周围带有天井,并有过洞、小龛及屋宇模型等。

③墓葬造型

a.有单室墓、双室墓、多室墓三种形式。

北魏迁洛以后,大型双室墓、多室墓很少发现,单室墓增多;东魏北齐时,砖质单室墓是中央地区贵族官僚墓葬流行形式;西魏北周时,流行带天井的土室墓。

b.墓室平面形状多样,其中弧方形、方形、长方形、圆形墓较为常见。

④墓内装饰

a.墓内装饰变化主要体现在壁画上。

北魏平城时期和北魏居洛时期墓内壁画较少见。

b.东魏北齐时期墓内壁画盛行。

包括与登仙成佛相关的、与驱邪镇墓相关的和与墓主生活相关的;不论墓葬大小都有不同程度的壁画。

c.西魏北周的墓葬也有壁画发现。

未见许多与登仙成佛相关的壁画,多有彩绘的仿木构门楼。

⑤墓葬结格

a.开创隋唐墓葬多天井、多小龛、多屋舍模型葬制的先河。

b. 庭院屋宇化倾向得到发展。

北魏晚期以后,不少大、中型墓葬门墙顶上出现砖刻或木刻屋宇结构;墓葬天井与过洞常与隧道周围其他建筑一起组成象征死者生前居宇的庭院结构。

⑥随葬品

a.陶俑最多,包括武士、仪仗、男女侍从等三大类;

b.陶瓷器数量位居第二,瓷器和铅釉陶器日益增多,出现多种釉色瓷器;

c.墓志定型,为方形,上下两块,上面作盝顶式的盖,志石在下,盖的中央刻字;

d.随葬品罗马金币、金戒指、雕狮玛瑙带饰、胡俑、玻璃器皿等,说明中原地区与中亚、西亚往来频繁

3.北方地区墓葬

(1)概述

①北方地区是指嫩江、辽河以西,长城以北,西迄新疆以东的广大地区;

②主要是东部慕容、拓跋鲜卑墓葬,其次是河西魏晋十六国墓葬。

(2)慕容鲜卑墓葬

①以辽宁北票最为集中,时代约相当于3至4世纪;

②随葬品:鲜卑步摇冠,汉族轮制陶器、漆器、铜钱,匈奴镶嵌饰物指环等。

③基本是土圹石椁木棺墓,墓葬结构和随葬制度反映鲜卑风俗和汉族习俗共同影响。

(1)拓跋鲜卑墓葬

①概述

a.拓跋鲜卑是鲜卑诸部中最东北的一支,早期活动在大兴安岭北部,后多次迁移;

b.主要有黑龙江呼伦贝尔盟完工墓群和后来的札赉诺尔墓群。

②完工墓群概述

a.土坑竖穴木椁墓,墓内丛葬多具尸骨,使用动物殉葬;

b.随葬品以骨、石制品为主,主要是武器和工具,金银器极少。

③札赉诺尔墓群概述

a.土坑竖穴墓,内置桦木棺,葬式为仰身直肢;

b.多数墓内只葬1人,个别葬2人,使用动物殉葬;

c.随葬品种类多,其中骨器居多,主要是箭镞和弓弭。

④拓跋鲜卑墓葬特征

a.使用头宽脚窄的墓穴和棺椁下葬死者;

b.一些墓穴宽端顶部设有二层台或一侧设龛,台上和龛内陈放随葬器物和殉葬家畜;

c.使用牛、马、羊和狗等家畜殉葬,往往使用肢解的家畜头和蹄作象征性殉葬;

d.随葬铜釜和铜戒指等具有草原色彩器物,随葬陶器表面往往饰有暗纹。

(4)河西魏晋十六国墓

①位置

a. 位于甘肃西部酒泉、嘉峪关及敦煌一带;

b. 酒泉和嘉峪关多大中型墓,敦煌多中小型墓;

c.墓冢由砾石堆成,大中型墓在洞室内砌砖室。

②魏西晋墓特征

a.大型墓具前、中、后三室,中型墓具前后二室;

b.墓门拱券之上砌有建筑雕饰和彩绘的高门楼;

c.墓室内部壁面嵌砌画像砖或绘小幅壁画。

③西晋末十六国墓特征

a.酒泉有前后室的中型砖室墓,有门楼雕饰和墓壁彩绘。

b.敦煌多单室洞室墓,无壁画。

较大的洞室墓随葬有陶器、蝉纹金饰、铜饰、铜钱、铁剪和云母片等;较小的洞室墓只有陶器、铁镜和少量铜钱。

4.东北地区墓葬

(1)概述

①东北地区是指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的地区;

②主要有魏晋十六国墓葬和高句丽墓葬。

(2)魏晋十六国墓葬

①概述

a.以辽宁辽阳为中心,北自沈阳、南迄旅大。辽阳以北多砖室墓,辽阳附近多石板墓,旅大地区则多小石板墓。

b.从整体来看,大都用石板、石块砌筑墓室,砖筑墓室少见。较大型墓多砌出前、中、后三室,中型墓砌出前后二室,小型墓只有棺室。

c. 大中型石室墓内常绘有彩色壁画。

d.随葬器物多装饰品,陶器多粗厚罐、钵,还有两端上翘的石灰枕。

②辽阳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

墓葬结构多用石板支砌的平顶多室墓,室内有彩绘壁画,分前后两期。

a.前期∶曹魏至西晋时期墓葬

大型墓为石灰板岩支砌的多室墓,无汉墓回廊结构,左右廊和棺室结合为一体;由夫妇合葬变成家族多人合葬;墓内壁画以墓主人家居宴饮和车马出行为主;小型墓为石板支砌的单室墓,长仅容棺,有的仅用石板砌成棺形。

b.后期∶东晋十六国时期墓葬

墓室仍用石板支砌,结构与前期相同;墓顶改为前室从四壁上部用四层石板抹角叠砌,中间形成方形室顶,以石板铺盖;壁画题材与前期同,但着重绘墓主人像;葬具用木棺,随葬器物仍以陶器为主,有少量青瓷和钱币。

(3)高句丽墓葬

①概述

a.高句丽于公元 427年迁都平壤;

b.分布在长白山脉南段以南,以桓仁为中心浑江流域和以集安为中心鸭绿江北岸;

c.墓葬分石墓和土墓两类。

②桓仁高句丽墓

a.浑河东岸高力墓子村附近墓群,在地面上用自然石块叠砌积石墓,分大、中、小三型;

b.大型墓出土遗物很少,中型墓大多未发现随葬品,小型墓均无随葬品。

③集安高句丽墓

共发现墓群71处,墓葬 12358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

a.积石墓

包括王室、贵族、平民墓;按时代先后分为方丘状、方坛、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

b. 壁画墓

均为王室、贵族墓;皆用石材砌筑,封以黄土或砾石;墓室有单室、多室之分;壁画反映高句丽贵族生活和社会风俗,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

④高句丽墓葬形制变迁

a.分期

积石墓流行于公元3世纪至5世纪;封土墓盛于公元6世纪;封土墓与积石墓交叉并行出现。b.发展序列和形制

积石墓

积石墓→方坛积石墓→方坛阶梯积石墓→方坛阶梯石室墓→封石洞室墓。

封土墓

有坛封土石室墓→阶梯封土石室墓→封土洞室墓→封土石室墓。

5.新疆地区墓葬

(1)概述

①哈拉和卓(高昌城)、雅尔湖(交河城)两处古城郊外保存了大批墓葬。

②分期∶前期魏晋十六国时期墓葬和车师墓葬;后期鞠氏高昌墓葬。

(2)魏晋十六国墓葬

①分布

多分布在哈拉和卓、阿斯塔那两地。

②类型

a.大型墓

第一,前设斜坡墓道,墓道后凿土洞墓室,墓室有方形、方梯形两种,室顶多作孟顶;

第二,有木棺,或用铺芦柴的梯架式葬具,较晚的多无葬具;

第三,随葬品较早多木器,较晚多陶器,少数墓中有壁画,或随葬主人生活的纸本画稿。

b.小型墓

一般是竖穴土洞墓,个别用棺,有的仅用破毡、柴草裹捆入葬,一般没有随葬品。

③意义

墓葬与酒泉魏晋墓、武威东汉晚期墓相似,反映出高昌直接、间接为凉州所属的历史。

(2)车师墓葬

①分布

雅尔湖古城北一带是车师前王廷所在地,因此推测分布于此地的墓葬属车师人墓葬。

②特征

a.多为竖穴墓,无葬具,随葬品均为手制陶器,且是实用器;

b.墓制和随葬品彼此差别不大,贫富分化不明显。

(4)鞠氏高昌墓葬

①分布

遍布于哈拉和卓古城和雅尔湖古城的郊外。

②特征

a.出现家族葬地,大都为多座排列有序的墓葬群,墓群周围建有砾石围墙;

b.墓葬形制为方形,无耳室,室顶平圆;

c.墓道后常有墓表,记录墓主人的姓名、官职、履历和入葬年月;

d.各墓葬葬仪和随葬品方面差别不明显;

e.木棺稀见,出现口含并以波斯银币覆眼的下葬方式;

f.随葬小型非实用绢质冥衣和卧具,随葬陶器质量粗劣,形体较小,种类和数量增多;

g.出土不少完整或剪残的公私文书,是十分重要的文献资料。

6.南方地区墓葬

(1)概况

①南方地区是指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云贵川黔地区;

②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不同,分为长江下游、长江中游、闽广地区和西南地区;

③统治阶级标榜门第,聚族而葬的葬俗体现宗族观念,这种墓葬制度表现突出。

(2)世家大族墓

①形成原因

a.门阀士族制度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b.长江中下游作为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深受门阀士族制度影响;

c.门阀士族生前聚族而居,死后归葬祖茔,出现占地广阔、高冢累累的家族墓地。

②主要墓群

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家族、江苏宜兴周墓墩周处家族、南京北郊象山王氏家族墓地等等。③排葬规律

a.葬地选择讲究风水。

b.士族门阀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拥有大片土地,他族不得侵占。

c.家族墓地内各墓的排列方式有三种。第一,一行排列式,如宜兴周处家族墓地;

第二,前后排列式,如南京仙鹤观东晋高崧家族墓地;第三,综合排列式,如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地。

d.排葬次序依照长幼尊卑辈分,以长者尊者居右为多见。

(3)长江下游地区墓葬——以江苏地区墓葬为例

长江下游地区是指以南京为中心的江苏以及相邻的安徽、浙江地区。

①孙吴西晋时期墓葬

a.墓葬类型

第一,多室墓,数量不多,但规模庞大;

第二,双室墓,数量较多,最常见的是平面呈"吕"字形的前后室墓;

第三,单室墓,一般规模较小,分"凸"字形、刀形和长方形三类。

b.墓顶构造

孙吴西晋砖室墓采用穹隆顶,砌法有两种∶

第一,墓室顶部由四角向上砌券,称为"四隅券进式",流行速度快,一直沿用到东晋;

第二,第二,由墓室四壁向上砌券,称为"四边券进式"。

②东晋时期墓葬

a.墓葬类型

趋于统一,多室墓和双室墓鲜见,平面呈"凸"字形的单室墓成为主流。

b.墓顶构造

第一,东晋前期,有"凸"字形穹隆顶单室墓;

第二,东晋中期,穹隆顶单室墓基本绝迹,普遍代之以券顶结构;

第三,东晋晚期,凸字形单室墓仍仅见券顶结构;

第四,东晋时期常见长方形单室券顶墓。

③南朝时期墓葬

a.凸字形单室墓

第一,墓主身份较高,重要异姓功臣贵族墓中设有石门,有的门扇中部装有铁门环;

第二,绝大部分有砖砌棺床,大型棺床上设置石棺座,许多大中型棺床前有近方形祭台;

第三,墓壁设直棂假窗成为定制,其上灯龛有凸字形和桃形两种;

第四,大中型墓侧壁和后壁有时代愈晚愈向外弧凸严重的趋势。

b.长方形单室墓

墓主身份较低,规模极小,全长不足4米,随葬品少见。

④六朝墓随葬遗物分布规律

a. 随葬品位置

第一,有祭台的墓葬,祭台上往往放一些生活用品;

第二,主要随葬品常放在墓室前部或前室;

第三,甬道内多放置墓志;

第四,铜、铁镜及其他小件金银玉饰等随墓主葬于棺内;

第五,个别墓在封门墙外斜坡墓道底部发现有青瓷盘口壶、唾壶等。

b.种类

第一,陶器遗物,分灰、红两种,实用器较少;

第二,青瓷器遗物,釉色茶绿或淡黄,三国后大量生产,多为明器,东晋时多日用器;

第三,随葬品还有铜、铁、石、料器和铜钱等。

(4)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以两湖、江西地区为主

长江中游的墓葬于江西南昌,湖北鄂州、武汉,湖南长沙等地分布集中。

①湖北、湖南地区墓葬a. 孙吴西晋时期

第一,多室墓见于鄂州、武昌和长沙,双室墓数量多,常见"吕"字形双室墓;

第二,中小型墓主要有带短甬道的"凸"字形、刀形单室墓和长方形单室墓;

第三,湖北西晋墓偶有墓室砌砖柱现象,是六朝南方极具地域色彩的墓葬类型;

第四,墓葬多为券顶,少数小型墓为叠涩顶,偶见穹隆顶。

b.东晋时期

第一,大量流行"凸"字形单室墓和长方形单室墓,也有刀形墓;

第二,两长方形单室墓并列的合葬墓常见;

第三,砖柱墓在湖北东晋墓中普遍;

第四,此时期墓葬均为券顶。

c. 南朝时期

第一,继续流行"凸"字形、长方形和刀形单室墓,亦见长方形单室并列的合葬墓;

第二,砖柱墓更加普遍;

第三,一些砖室墓壁龛数量较多,棺床比墓室略小,与墓壁之间留有排水沟渠。

②江西地区墓葬

a. 孙吴西晋时期

第一,大型多室墓不多,中小型墓流行带短甬道"凸"字形单室墓和长方形单室墓;

第二,以南昌为中心的江西地区流行砖柱墓,常用砖柱将墓室间隔为双室以致多室。

b.东晋时期

第一,用砖柱把墓室间隔成双室以至多室情况仍普遍;

第二,南昌地区墓葬中出现将耳室后壁以砖砌隔多层砖台的砌筑方法。

c.南朝时期

第一,仍流行在"凸"字形和长方形单室墓内加砌砖柱;

第二,墓底各部分高低不同,形成多级阶梯状;

第三,南朝纪年墓发现增多。

(5)闽广地区墓葬

①福建地区墓葬

主要有双室墓以及凸字形、刀形、长方形单室墓和砖柱墓五种类型,皆为券顶。

a.西晋时期

以刀形和凸字形单室墓为主。

b.东晋至南朝刘宋时期

甬道完全偏向墓室一侧的刀形单室墓逐渐占主流。

c. 南朝中晚期

第一,以刀形、凸字形单室墓居多,长方形单室墓少见;

第二,新出现沿墓壁和转角处砌筑砖柱再于其上起券的砖柱墓,规模大,结构复杂。

②两广地区墓葬

主要有多室墓、双室墓及凸字形、刀形、长方形单室墓和砖柱墓等。

a.孙吴、西晋时期

第一,墓葬主要集中在西晋末永嘉年间.

第二,大中型墓葬流行双室墓,类型多,屡见两双室墓并列中以通道相连的合葬墓;

第三,中小型墓主要流行凸字形和长方形单室墓,还有少量刀形单室墓;

第四,个别异型墓,比如广东始兴始太2号墓是一座平面呈亚字形的单室墓。

b.南朝时期

第一,大中型墓有双室墓和多室墓,大多内砌砖柱。

第二,中小型墓以凸字形、长方形单室墓多见,凸字形单室墓墓室后部多设砖砌棺床。

第三,砖柱墓在广东出现早,西晋已见踪影;广西砖柱墓出现晚,东晋以前几未发现;南朝墓内砖柱数量不及广东。

c. 两广地区墓葬共同特色

第一,绝大多数为券顶,双室墓一般前室横券,后室纵券;

第二,墓壁常见凸字形、方形或长方形灯龛,也多见墓壁及转角处平伸半砖做灯台;

第三,东晋以后,墓室后部设棺床、棺床前砌祭台日益增多;

第四,东晋特别是南朝,墓底从前至后设多级台阶的做法流行。

(6)西南地区墓葬

西南地区是指重庆、四川、贵州及云南等地。

①土坑墓

a.主要有贵州平坝尹关和马场东晋、南朝墓;

b.一般为长方形墓穴,坑底后部有棺床,棺床与四壁之间有排水沟。

②砖室墓

双室墓少见,单室墓有凸字形、长方形和刀形三类。

③石室墓

石室墓有长方形和凸字形单室券顶两种,在贵州、重庆、湖北等地均有发现。

a.贵州石室墓多用不规则石块砌筑,仅室内一面经过加工,外壁参差不齐,底无铺石;

b.重庆三峡库区石室墓多用规整条石砌筑,墓底也用石板或石条平铺。

④砖室混筑墓

a.多数主体是用石材砌筑,只有墓底及局部墓壁、墓顶用砖铺筑;

b.云南和三峡重庆、湖北库区等地都有发现;

c.可分多室墓、双室墓和单室墓三类。

⑤崖墓

崖墓是指垂直于石崖壁面向内开凿墓室的一种特殊墓葬类型。

a.兴衰

第一,西汉末至南朝前期广泛流行于四川以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第二,崖墓的衰亡始于蜀汉、西晋,大约到南朝后期,四川的崖墓已经消失。

b.构成

六朝崖墓多由墓道、墓门、墓室等构成。

第一,墓门用砖或石块封堵;

第二,墓室分无甬道的单室和有甬道的单室两种;

第三,一般后高前低以利排水,不少墓前还凿有排水沟,上盖砖石。

发布于 2020-09-08 09:42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文博考研

    系统性的回答文博考研的全部问题,包含复习和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