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国睿.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引用本文: 范国睿.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范国睿.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引用本文: 范国睿.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18(1): 13-28,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00.01.002 ③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教育学方法论论文集》 (甲集), 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 第119页。 ④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5页。 ⑤Walmsley J, 1987.Towareds a Historiography of Ratke's Writing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istory of Education, Vol.16.No. ⑥Walmsley J, op. cit.林汉达: 《西洋教育史讲话》, 世界书局1944年版, 第109 -110页。 ⑦[英]博伊德、金著, 任宝祥、吴元训主译: (西方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239页。 ⑧参见[苏]克腊斯诺夫斯基: 《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第40-41页。 ⑨[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 “致意读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第3页。 ⑩[英]博伊德、金著: 《西方教育史》, 第240页 ⑪Brezinka W, 1992.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Trans. ly Brice J S & Eshelman R1. ⑫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 第188-189页、195页、196页。 ⑬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 第188-189页、195页、196页。 ⑭[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67页。 ⑮赫尔巴特指出: “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 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 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 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象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 那么情况可要好得多。”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0页。) 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⑰赫尔巴特在183 1年给施米特(Schmidt)的信中曾明确表示, 正是山于心理学的不足, 才使得他的教育学是不完美的。参见, Henry,Emmie F, 1921. An Introduction to Herbart's Science and Pratice of Education, 8-9. ⑱《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⑲《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⑳转引自, Brezinka W, 1981. 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European Contributions from an Empirical -Analyical Point of View, in ChristensenJ E, (ed.),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s Educology, 10-11. ㉑余家菊等主编: 《中国教育辞典》, 中华书局1928年版, 第650页; 朱经农等主编: (教育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第1018页。“教导学”, 系指管理、训育、养护等。 ㉒Brezinka W, 1981. in ChristensenJ E, op. cit.,13-14.另可参见Brezinka W,1992. 37, 209-210. ㉓斯宾塞的贡献在于他对科学知识的倡导([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英]赫.斯宾塞著, 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贝恩曾出版《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 (Education as a Science)》(1879), 他从联想主义心理学出发,强调学习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科的教育价值(Compayre, C, 1918.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556 -563.)。 ㉔[法]米阿拉雷著, 郑军、张志远译:《教育科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法]米亚拉雷著, 思穗、马兰译:《教育科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㉕G. De Iandsheere, 1985. Histor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HusEn T.,et al. (eds.),The Ine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st ed.,Vol. 3,1588. ㉖拉伊自称是自1904年创办,误([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 (实验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注①)。 ㉗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14-415页。 ㉘[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第14页。 ㉙[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8-9页。 ㉚[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22-23页。 ㉛[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18页。 ㉜克拉帕雷德所谓“独断的教育学”是指从伦理学、美学、宗教、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规定教育理想或教育目的的教育学。 ㉝[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㉞Bagley K,Iutroduction to Teaching, 258.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6页。 ㉟[美]乔治下奈勒:《教育哲学导论》,陈友松主编:《当代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㊱参见: Brubacher J s, 1969. Mode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ums,H. W. & Brauner,C. 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网参见: Brubacher J s, 1969. Mode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ums,H. W. & Brauner,C. 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64.阿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㊲Brubacher J S, 1969."preface". ㊳[美] E.鲍尔著、曲跃厚译:《教育哲学的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㊴实际上,早在40年代,就有人尝试运用分析学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如哈迪(HardieCD)在1942年出版了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教育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但由于该并不排斥传统的教育哲学体系,而没有被分析教育哲学界普遍接受。 ㊵范国睿:《当代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的研究动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1期。 ㊶[比]德朗舍尔:《教育实验研究》(198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㊷Fischer A, “Deskriptive Padagogik",转引自杨深坑:《理论.诠释实践》,第198-199页。 ㊸洛克纳认为,“教育学说”由一系列建议和规范构成,其目的在于指导行动; 教育学说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之一。参见Brezinka W, 1992. 213 -214. ㊹Lochner R, 1992. Erziehungswissenschaft, 212.转引自Brezinka W, 38. ㊺Brezinka W,1981. in Christensen J E,op. cit.,13. ㊻[比]德朗舍尔:《教育实验研究》,(当代国外教育研究》,第2-3页。 ㊼[美]贾德(原译吉特)著、郑宗海译:《教育之科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308 -309页。 ㊽Lagemann Ec,1989. The Plura! Worl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29,No. 2,Summer. ㊾据称,法语中,最早使用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概念的是马克一安托尼·朱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 (1817年)。[法]米歇尔德博韦:《关于教育科学性质的国际范围大辩论: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教育展望》第19卷第3期,中文版第23期,1990年5月。 ㊿[法]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388页。 引自[法]米阿拉雷:《教育科学导论》,第23页。 [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文第二版序言”,第2页。 [法]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9页。 有关教育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参见HiretP H, 1983. (e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plines,钟启泉、李其龙主编:《教育科学新进展》,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法]米歇尔·德博韦:《关于教育科学性质的国际范围大辩论: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 但是,有论据表明,克拉帕雷德心目中的教育科学只是实验教育学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学,他曾将教育学分为规定.教育理想或教育目的的“信条教育学(pedagogie dognatique)”与实验教育学两种,后者涉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发展结果。参[瑞土]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法]加斯东.米亚拉雷、让.维亚尔主编,张人杰等译:《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页。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1页。 米阿拉雷:《教育科学导论》,“引言”,第3页。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0-501页。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0-501页。 有关教育科学分类的研究,可参考,米亚拉雷的《教育科学导论》米亚拉雷等人的《世纪教育只》第499 -500页,后者涉及阿旺齐尼的观点; 还可参考唐莹、瞿葆奎的《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 在已有的关于教育科学分类的研究中,唯唐莹、瞿葆奎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以往的科学分类,其实“都是对学科进行分类。严格说来,用‘学科分类’替代‘科学分类'也许更恰当一些。”(《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第1页注③)。 赫斯特(Hirst P H)恰当地使用了“学科(disciplines); 这一术语。参见HirstP H (1983).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1页。 作为教育理论的重要范畴,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代表着教育研究的不同趋向和价值追求, 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彼此论争、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历史。本文拟从教育理论发生学的角度, 从不同历史时期里教育理论的学科称谓、教育理论的学科基础、理论性质以及研究方法论等多重层面对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予以系统考察, 分析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从作为一门统一的教育学的不同价值追求到分化成两门独立的教育学科的演进过程, 在此基础上概括其内在的区别与必然的联系, 以揭示教育理论由综合走向分化、由分化走向综合的辩证发展历程。 教育理论 /  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 /
1)  ①陈桂生: 《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第5页
2)  ②瞿菊农译: 《康德论教育》, 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3)  ③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教育学方法论论文集》 (甲集), 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8年版, 第119页。
4)  ④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第5页。
5)  ⑤Walmsley J, 1987.Towareds a Historiography of Ratke's Writings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History of Education, Vol.16.No.
6)  ⑥Walmsley J, op. cit.林汉达: 《西洋教育史讲话》, 世界书局1944年版, 第109 -110页。
7)  ⑦[英]博伊德、金著, 任宝祥、吴元训主译: (西方教育史》,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239页。
8)  ⑧参见[苏]克腊斯诺夫斯基: 《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第40-41页。
9)  ⑨[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 “致意读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新2版, 第3页。
10)  ⑩[英]博伊德、金著: 《西方教育史》, 第240页
11)  ⑪Brezinka W, 1992. Philosoph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 Trans. ly Brice J S & Eshelman R1.
12)  ⑫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 第188-189页、195页、196页。
13)  ⑬杨深坑: 《理论·诊释与实践》, 第188-189页、195页、196页。
14)  ⑭[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67页。
15)  ⑮赫尔巴特指出: “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 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 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 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象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 那么情况可要好得多。”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0页。)
16)  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17)  ⑰赫尔巴特在183 1年给施米特(Schmidt)的信中曾明确表示, 正是山于心理学的不足, 才使得他的教育学是不完美的。参见, Henry,Emmie F, 1921. An Introduction to Herbart's Science and Pratice of Education, 8-9.
18)  ⑱《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19)  ⑲《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第190页、12页。
20)  ⑳转引自, Brezinka W, 1981. Meta -Theory of Education: European Contributions from an Empirical -Analyical Point of View, in ChristensenJ E, (ed.),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s Educology, 10-11.
21)  ㉑余家菊等主编: 《中国教育辞典》, 中华书局1928年版, 第650页; 朱经农等主编: (教育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第1018页。“教导学”, 系指管理、训育、养护等。
22)  ㉒Brezinka W, 1981. in ChristensenJ E, op. cit.,13-14.另可参见Brezinka W,1992. 37, 209-210.
23)  ㉓斯宾塞的贡献在于他对科学知识的倡导([英]斯宾塞著、胡毅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英]赫.斯宾塞著, 胡毅、王承绪译:《斯宾塞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贝恩曾出版《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 (Education as a Science)》(1879), 他从联想主义心理学出发,强调学习的逻辑顺序以及学科的教育价值(Compayre, C, 1918. The History of Pedagogy. 556 -563.)。
24)  ㉔[法]米阿拉雷著, 郑军、张志远译:《教育科学导论》。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法]米亚拉雷著, 思穗、马兰译:《教育科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5)  ㉕G. De Iandsheere, 1985. Histor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HusEn T.,et al. (eds.),The Inem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st ed.,Vol. 3,1588.
26)  ㉖拉伊自称是自1904年创办,误([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 (实验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注①)。
27)  ㉗雷通群:《西洋教育通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414-415页。
28)  ㉘[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第14页。
29)  ㉙[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8-9页。
30)  ㉚[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22-23页。
31)  ㉛[德]拉伊著,沈剑平、瞿葆奎译:《实验教育学》,18页。
32)  ㉜克拉帕雷德所谓“独断的教育学”是指从伦理学、美学、宗教、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规定教育理想或教育目的的教育学。
33)  ㉝[瑞士]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34)  ㉞Bagley K,Iutroduction to Teaching, 258.转引自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6页。
35)  ㉟[美]乔治下奈勒:《教育哲学导论》,陈友松主编:《当代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页。
36)  ㊱参见: Brubacher J s, 1969. Mode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ums,H. W. & Brauner,C. 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网参见: Brubacher J s, 1969. Modem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Bums,H. W. & Brauner,C. J.,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1964.阿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崔相录:《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7)  ㊲Brubacher J S, 1969."preface".
38)  ㊳[美] E.鲍尔著、曲跃厚译:《教育哲学的目的》,《国外社会科学》,1987年第10期。
39)  ㊴实际上,早在40年代,就有人尝试运用分析学的方法讨论教育问题,如哈迪(HardieCD)在1942年出版了被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教育理论中的真理与谬误》,但由于该并不排斥传统的教育哲学体系,而没有被分析教育哲学界普遍接受。
40)  ㊵范国睿:《当代西方关于教育学理论性质问题的研究动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第1期。
41)  ㊶[比]德朗舍尔:《教育实验研究》(198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资料中心编:《当代国外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42)  ㊷Fischer A, “Deskriptive Padagogik",转引自杨深坑:《理论.诠释实践》,第198-199页。
43)  ㊸洛克纳认为,“教育学说”由一系列建议和规范构成,其目的在于指导行动; 教育学说与教育科学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基础之一。参见Brezinka W, 1992. 213 -214.
44)  ㊹Lochner R, 1992. Erziehungswissenschaft, 212.转引自Brezinka W, 38.
45)  ㊺Brezinka W,1981. in Christensen J E,op. cit.,13.
46)  ㊻[比]德朗舍尔:《教育实验研究》,(当代国外教育研究》,第2-3页。
47)  ㊼[美]贾德(原译吉特)著、郑宗海译:《教育之科学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308 -309页。
48)  ㊽Lagemann Ec,1989. The Plura! World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History of Education Quarterly, Vol., 29,No. 2,Summer.
49)  ㊾据称,法语中,最早使用单数形式的“教育科学”概念的是马克一安托尼·朱利安(Marc -Antoine Jullien (1817年)。[法]米歇尔德博韦:《关于教育科学性质的国际范围大辩论: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教育展望》第19卷第3期,中文版第23期,1990年5月。
50)  ㊿[法]涂尔干:《道德教育论》,张人杰主编:《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87-388页。
51) 引自[法]米阿拉雷:《教育科学导论》,第23页。
52) [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文第二版序言”,第2页。
53) [法]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第9页。
54) 有关教育分支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参见HiretP H, 1983. (ed.), Educational Theory and Its Foundation Disciplines,钟启泉、李其龙主编:《教育科学新进展》,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5) [法]米歇尔·德博韦:《关于教育科学性质的国际范围大辩论: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
56) 但是,有论据表明,克拉帕雷德心目中的教育科学只是实验教育学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学,他曾将教育学分为规定.教育理想或教育目的的“信条教育学(pedagogie dognatique)”与实验教育学两种,后者涉及教学过程本身的发展结果。参[瑞土]让·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2页。
57) [法]加斯东.米亚拉雷、让.维亚尔主编,张人杰等译:《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页。
58)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1页。
59) 米阿拉雷:《教育科学导论》,“引言”,第3页。
60)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0-501页。
61) 转引自,米亚拉雷等:《世界教育史》,第500-501页。
62) 有关教育科学分类的研究,可参考,米亚拉雷的《教育科学导论》米亚拉雷等人的《世纪教育只》第499 -500页,后者涉及阿旺齐尼的观点; 还可参考唐莹、瞿葆奎的《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
63) 在已有的关于教育科学分类的研究中,唯唐莹、瞿葆奎等意识到这一点,认为,以往的科学分类,其实“都是对学科进行分类。严格说来,用‘学科分类’替代‘科学分类'也许更恰当一些。”(《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第1页注③)。
64) 赫斯特(Hirst P H)恰当地使用了“学科(disciplines); 这一术语。参见HirstP H (1983).
65) 吴俊升:《教育哲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