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抗性障碍

一类儿童行为障碍
收藏
0 有用+1
0
ODD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起病于学龄前期,共患病多,如ADHD、CD、焦虑性障碍,多持续存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3]
中文名
违抗性障碍
外文名
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简    称
ODD
学    科
心理学
起病时间
学龄前期 [2]
治    疗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4]

定义

ODD是儿童青少年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之一,常起病于学龄前期,共患病多,如注意缺陷及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CD)、焦虑性障碍,多持续存在,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研究表明ODD不仅是CD和反社会行为的前体,而且能预测心境障碍、焦虑,解释先前观察到的CD和这些疾病的联系。ODD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其症状表现的原因也很多。目前研究倾向认为是由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 [3] [5]

流行病学

病因学

情绪障碍:ODD共患焦虑、 抑郁障碍 也很多见,有人在一个社区样本发现ODD共患焦虑障碍为14%,抑郁障碍为9%;韦臻在长沙市的调查,排除ADHD及其他精神障碍后,发现单纯ODD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和不同类型的 焦虑障碍 ,如广泛性焦虑、 学校恐怖症 等,尤以女性为著。ODD行为实际上是继发于抑郁情绪的表达方式。 [4]

生物学因素

单纯研究ODD生物学因素的不多,主要集中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研究发现ODD男孩在外部压力下的 唾液皮质醇 和血管活动的变化与正常儿童不同;ODD肾上腺雄性激素的水平较高;在遇到精神刺激时,心率、皮肤电传导降低,提示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能力减弱;肾上腺α2A基因(ADRA2A)的等位基因2与ADHD、ODD、CD有关;也有研究发现中枢5-HT功能减低与攻击性行为有关;近年来对ODD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颇多,发现ODD患者意志力薄弱、行为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可能与额叶执行功能缺陷有关。 [4]

临床表现

  1. 1.
    对抗权威和规则的行为 [4] 很难服从管理,常对抗或拒绝服从学校、家庭的要求或规定;当受到批评时,总是强调客观,与成人争辩;当与人发生纠纷时,不能通过谈判、让步而和成人或同伴达成妥协;时常为了逃避批评和惩罚而把因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或自己所做的坏事归咎于别人,甚至责备他人。 [4] 由于他们的行为不断受到父母、老师、同伴的批评、阻止,会激发他们的敌对情绪,对成人不尊重,对同伴充满敌意,通过故意的打扰、语言攻击来烦扰他人。 [4] ODD的对抗、挑衅行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开始他们试探着通过不理睬指令或发脾气、争论,迫使父母改变家庭对他的“限制”,由于父母的退让,使其行为得到强化而愈演愈烈。 [4]
  2. 2.
    消极、敌意、愤怒的情绪 [4] 情绪不稳定,内心里时常感到无助,自尊心受挫,对挫折耐受力差,常因一点小事而发脾气,他们有时曲解别人的意思,一句善意的话也容易惹得他恼怒。发脾气时怨恨他人,把一切不顺利都归咎于他人,怀恨在心,心存报复。因而常与父母、老师、同伴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攻击行为,这种攻击是由于愤怒或挫折激发的冲动性攻击,过后又会内疚和悔恨;开始冲突常发生在与母亲和照顾者之间,青春期由于父亲也加入对他的管教而和父亲也产生冲突,由于身体发育和冲动性增加,冲突更为激烈,更难于管理。 [4]
  3. 3.
    社会功能受损 [4] 对学习无兴趣,学习成绩差。父母和老师试图通过增强孩子的努力程度来弥补,却常以失败告终。孩子的学业失败与管教者的批评和严格要求常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孩子常烦扰、怨恨、敌视他人,他们与同伴相处困难,孤傲、不合群,不愿或较少参加集体活动,与父母、教师等缺乏交流,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受损。 [4]

诊断

2.经常是敏感的或易被惹恼的。 [6]
7.自己有错误或不当行为却经常指责他人。 [6]
重度: 症状出现在3个或更多场合。 [6]

治疗

心理治疗

对于青少年可以采用个别心理治疗,学习有效的处理愤怒情绪的策略;运用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模式;运用 认知行为治疗 通过协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增加社交技巧,改善对挫折的耐受力等等。在家庭干预方案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为父母行为训练 (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BPT) ,其他家庭相关的干预方案还有结构式家庭治疗,多方法心理教育干预等。 [4-5]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 [4]
(2) 托莫西汀:是一种新的特异的 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对于合并ADHD的ODD有肯定疗效。 [4]
(3) 丁螺环酮 :是常用的抗焦虑剂,有研究发现该药已成为ODD/ADHD药物治疗中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成分。可明显减轻此类患儿的易激惹、攻击和情感爆发等症状,增强自控能力,几乎没有或仅有轻微的副反应。 [4]
(4) 抗抑郁剂:适用于伴有焦虑、抑郁的ODD青少年,常用药物有选择性 5-羟色胺 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及三环类抗抑郁剂等。 [4]
(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关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破坏行为障碍(BDD)的报道较多。在一个著名儿童精神病专家参加的国际研讨会上,就ADHD合并BDD的治疗达成了共识:单纯ADHD以哌甲酯治疗为主,明显的攻击、破坏和违反规则行为以及品行障碍可以合并利培酮治疗。奥氮平、喹硫平也可以改善青少年严重行为紊乱和冲动攻击行为。 [4]
(6) 心境稳定剂:包括碳酸锂和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 卡马西平 等,这类药物也可以用于严重冲动攻击性行为。 [4]
对ODD的最佳治疗方法是药物疗法和社会心理干预相结合的联合治疗,前者主要针对生物学症状,后者则集中在改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态度和生活模式方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