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在泸沽湖畔的四川省盐源县摩梭古村落中,在建6个摩梭文化传习所主体工程完工。此后,摩梭文化传承者将在摩梭古村落中,以传习所为中心对这一特殊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传习。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杨成告诉记者,这些摩梭文化传习所分别建于泸沽湖畔的洼夸、舍垮、博树等6个村落,按规划拟建10个传习所,目前已有6个传习所主体工程完工。接下来,将在200个摩梭文化传承者中遴选一批摩梭人进入传习所,从音乐舞蹈、文化习俗、手工技艺等对年轻人进行传授。“现有的200个摩梭文化传承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最大的有80岁,最小的26岁。”杨成说。
自晋代以来,摩梭先民就一直居住在泸沽湖周边地区,并一直保持着以母系制为根基的文化,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东说,与今天大多数奉行父系制度的人口不同,世界上还有150多个人口较少的社会群体奉行母系制度。在我国,完整保留母系制度社会结构的,目前只有居住在泸沽湖边的摩梭人。这个群体有4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四川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陈东说,受现代化进程影响,许多摩梭古村落“空壳化”现象严重,摩梭母系文化处于高濒危境地。
记者从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了解到,建设摩梭文化传习所是四川保护摩梭母系社会文化形态的举措之一。此前,四川就启动了摩梭家园建设与摩梭文化保护工程。
2014年到2016年,四川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州县配套分担2.5亿元,加快推进摩梭家园建设保护。近期,四川省政府决定将省财政补助摩梭家园的时间延长至2018年。
四川省提出,到2020年,摩梭文化的传承机制基本建立,其独特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把摩梭家园打造成世界级民族文化保护胜地、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和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记者 周相吉)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日,在泸沽湖畔的四川省盐源县摩梭古村落中,在建6个摩梭文化传习所主体工程完工。此后,摩梭文化传承者将在摩梭古村落中,以传习所为中心对这一特殊文化形态进行保护传习。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摩梭家园暨泸沽湖景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杨成告诉记者,这些摩梭文化传习所分别建于泸沽湖畔的洼夸、舍垮、博树等6个村落,按规划拟建10个传习所,目前已有6个传习所主体工程完工。接下来,将在200个摩梭文化传承者中遴选一批摩梭人进入传习所,从音乐舞蹈、文化习俗、手工技艺等对年轻人进行传授。“现有的200个摩梭文化传承人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最大的有80岁,最小的26岁。”杨成说。
自晋代以来,摩梭先民就一直居住在泸沽湖周边地区,并一直保持着以母系制为根基的文化,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人类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东说,与今天大多数奉行父系制度的人口不同,世界上还有150多个人口较少的社会群体奉行母系制度。在我国,完整保留母系制度社会结构的,目前只有居住在泸沽湖边的摩梭人。这个群体有4万余人,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四川盐源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
陈东说,受现代化进程影响,许多摩梭古村落“空壳化”现象严重,摩梭母系文化处于高濒危境地。
记者从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了解到,建设摩梭文化传习所是四川保护摩梭母系社会文化形态的举措之一。此前,四川就启动了摩梭家园建设与摩梭文化保护工程。
2014年到2016年,四川省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州县配套分担2.5亿元,加快推进摩梭家园建设保护。近期,四川省政府决定将省财政补助摩梭家园的时间延长至2018年。
四川省提出,到2020年,摩梭文化的传承机制基本建立,其独特性和完整性得以保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把摩梭家园打造成世界级民族文化保护胜地、民俗风情旅游胜地和生态休闲度假胜地。(记者 周相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