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闹市中隐匿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办旧址到一代大儒熊十力曾蛰居番禺的旧居,5月31日上午,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率调研组赴柏园和观海楼开展提案督办调研,政协委员现场“支招”名人旧居保护和活化利用。

重现建筑历史风采 助力讲好广东故事

位于广州越秀区恤孤院路12号的柏园是“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旧址,建于民国时期,建筑保存完好,具有真实性、完整性,价值突出,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影响和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史语所”是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奠定了中国现代新学术发展的起点,在此创办出版了第一本官办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18年2月8日,该建筑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

柏园 吴明宇/摄

柏园 吴明宇/摄

谈及柏园的保护修缮的意义,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表示,“史语所”筹备并创办于广州,第一个独立所址在柏园,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学术殿堂之一,这里曾经活动着傅斯年、顾颉刚、李济、赵元任等著名学人的身影,它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溯的故事。东山拥有红色文化、华侨文化和建筑文化等众多文化遗产资源,经过保护修缮的柏园将与周边中共三大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培正中学等百年名校以及东山洋楼建筑群相映成辉,丰富东山历史文化内涵,成为讲述更为精彩广东故事的最好载体。

以点带面 推动名人旧居与村落历史文化相结合

熊十力旧居观海楼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村心街福深巷22号,是一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国建筑。1948年至1950年间,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国学大师,被誉为“新儒家”开山祖师的熊十力先生曾在此居住。如今,观海楼右侧房间墙体上仍保留当年熊十力亲题的“仁宅”二字,落款“十力”。近年来,由于年久失修,观海楼损坏明显,亟待修缮。今年省“两会”期间,麦淑萍等多名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修缮番禺熊十力旧居的提案》,被确定为2022年度省政协主席会议督办的重点提案,由许瑞生副主席负责督办,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协助督办。提案中指出,近代以来,广东名人辈出,有本土的,有海内外寓居广东的,广东需要进一步挖掘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广东故事。鉴于熊十力旧居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提案呼吁尽快加以修缮利用,并申报“广州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利用。今年3月上旬起,省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期分批赴广州市观海楼(熊十力旧居)等历史文化旧址展开实地调研,深入了解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督促提案办理。

“熊十力旧居观海楼是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浓缩了一代文化巨匠在历史转折时刻的爱国之心与学术情怀。”省政协委员麦淑萍表示,通过开展历史文化名人故居调查研究、挖掘整理工作,制定相关保护办法,有利于厚植广东历史文化根脉,丰富、提振广东文化形象。

广州市政府在提案办理答复中指出,尽快修缮并活化利用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观海楼,对于进一步挖掘熊十力、黄艮庸等广东历史文化人物资源,提振岭南历史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地标和文旅圣地具有重要意义。观海楼所处的番禺区化龙镇塘头村,为2014年公布的广州市传统村落之一。规划部门正在组织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在编保护规划将该建筑纳入保护范围并推荐为传统风貌建筑。在市文物、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区规划、文物部门先后组织专家,对该建筑进行价值评估和认定。目前,区文物部门正按国家文物局文物认定工作相关指引,征求业主意见。

观海楼 省政协供图

观海楼 省政协供图

省政协调研组实地察看了柏园及观海楼的保护情况后指出,要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强化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进一步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挖掘、保护和传承,以点带面,通过观海楼这个点撬动整个村落,既要把名人故事串珠成链,更要把名人故居、旧居的保护利用与整个村落的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加快对旧址进行测绘与修缮保护工作,按程序将柏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努力实现旧址的整体保护。要通过制作专题陈列展览、创新小型博物馆与社区居民共享活化文化遗产等新模式,以及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等文旅融合发展方式,开展面向公众的文化保育活动,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吴明宇)


ICP备案号:粤ICP备14100626号
主办:广东省政协办公厅 承办:南方网
(建议使用 IE7.0 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