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
帮助

昭武九姓

粟特人居住的九姓胡国
收藏
0 有用+1
0
粟特人 居住的九姓胡国。《旧唐书》记载:“其主姓温。月氏先居张掖祁连山北 昭武城 ,为突厥所破,南依葱岭,遂有其地,枝庶皆以昭武为姓氏,不忘本也。”祁连山北昭武城在今甘肃 高台县 境,这里原是汉初 乌孙人 的牧地,月氏人的牧地在武威及其以东,说昭武城是月氏早先的居地,已属错误,说月氏为突厥所破,更是错误,因为月氏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即已西迁中亚,突厥在公元5世纪中叶才兴起,前后相差700年。
其实所谓“昭武九姓”,其原音在突厥文碑铭中作“articub”,arti意为“六”,“cub”为“州”的音译,意为“六州”,中国古代以州指地区或国,六州指粟特人为王的六国。据《隋书·西域传》,九姓为康、米、史、曹、何、安、穆、那色波、乌那曷;而《新唐书·西域记》则为康、安、曹、史、米、何、石、火寻、戊地。隋唐时期,这里的九姓粟特人居住在妫水流域(中亚的 阿姆河 )的15个小国中,它们分别是 康国 安国 曹国 史国 米国 何国 小安国 、东曹国、中曹国、那色波国、穆国、 漕国 、毕国、 钹汗国 乌那曷国 。显庆二年(657),唐灭西突厥。昭武诸国除火寻外皆内附。唐置 康居都督府 羁縻之。8世纪中,渐为 大食 所侵。昭武诸国屡屡遣使来唐求援。至8世纪末,昭武诸国仍与中国保持来往。康、安之乐曲、 胡旋舞 柘枝舞 风行西域,亦是隋唐时喜闻乐见之艺术形式。昭武九姓中侨居中国者众多,多以经商为业,亦有以医术、乐舞等为生者。 9世纪以降,渐伊斯兰化,“昭武”不见于史。 [5-6]
中文名
昭武九姓
外文名
articub
别    名
九姓胡

基本简介

昭武 ”一词最早见于《 汉书 》中《 地理志 》所属的 张掖郡 昭武县 (今甘肃),昭武九姓的史料始见于《 魏书 》、《 北史 》、《 隋书 》、两《 唐书 》中的各 《西域传》。另据《 北史 》、《 隋书 》,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汉文 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 昭武城 ,被匈奴击走,西迁 中亚河中地区 ,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根据《 隋书 》,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 祁连山 北昭武城(今甘肃 临泽 ),因被匈奴所破,西逾 葱岭 ,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人在历史上夙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 丝绸之路 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斯坦因编号之Ⅻa)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或西晋末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
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 粟特 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10多个小国的的泛称,其王均以 昭武 为姓。早在南北朝时期,姑臧等地就有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
昭武九姓
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545年 北周 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代,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份或 社会地位
昭武九姓人善商贾,和中国通商很早,唐代在中国的外商,以昭武九姓人最多,其中又以康国人、石国人为主。在唐代, 碎叶 、蒲昌海(今新疆 罗布泊 )、 西州 伊州 、炖煌(今甘肃 敦煌县 城西)、 肃州 (今甘肃 酒泉 )、 凉州 (今甘肃 武威 )、长安、 蓝田 、洛阳、 关内道 北部河曲 六胡州 等地都有昭武九姓胡的聚落。
六胡州 ,630年, 东突厥 颉利可汗 降唐,原突厥中的昭武九姓部落随之入塞,唐为安置这批昭武九姓而置。据敦煌写卷《光启元年沙州、伊州残地志》,唐代在今 罗布泊 地区有康国大首领 康艳典 建立的五六座移民大城镇; 敦煌郡 敦煌县从化乡住着昭武九姓胡三百余户,人口当有一千三四百人。在内地,许多昭武九姓胡散居各地,其聚居者往往自有统领,称作大、小首领;在战乱时期往往自有城主(如伊州)。
6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 西突厥 ,7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 安西都护府 统辖,同时开始遭受 阿拉伯帝国 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
721~722年( 唐玄宗 开元九至十年)攻陷六胡州的 康待宾 、安慕客、何黑奴、石神奴等是昭武九姓胡; 安史之乱 的头目 安禄山 史思明 营州 (今辽宁 朝阳 )杂胡,也是昭武九姓胡后裔。
8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诸国

唐高宗 初年在疾陵城设有 波斯都督府 唐玄宗 为制定在 中亚 抵制 大食 东扩的战略,问道群臣西域诸国道里远近,做为鸿臁卿的 王忠嗣 唐明皇 讲述往大食去的里程甚详。在 显庆 天宝 年间,唐朝确有在中亚抵制大食东扩的战略,即利用当地的政治势力抵抗大食,力求以最小的 军事力量 保持西域地区的相对安宁。唐朝还在中亚建立起一个针对大食的 防御体系 ,该体系先后以 突骑施 康国 为中心,中亚九姓胡基本上加入这个体系中。 [1]
在今 乌兹别克斯坦 撒马尔罕 一带,是昭武九姓的中心。大臣3人,共掌国事。兵马强盛,多是赭羯(意为战士)。 唐高宗 永徽时以其地为 康居都督府 ,授其王拂呼缦为都督。696年( 万岁通天 元年), 武则天 封其大首领笃娑钵提为康国王。712年大食破其城国,国王乌勒伽投降并缔结条约,但于719年(开元七年,回历百年)复上表请唐助其反抗大食。744年(天宝三载)唐封其子康国王咄曷为钦化王。
米国 钵息德城 (今片治肯特),与康国关系密切。642年(贞观十六年)为 西突厥 所破 。654年( 永徽 五年,回历33年)为大食所破。658年(显庆三年)以其地为 南谧州 ,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718年(开元六年)二次遣使来唐的米国王当即片治肯特领主迪瓦什蒂奇,于722年被大食人所俘,旋被杀。731年康国王乌勒伽请唐封其子 默啜 为米国王。744年唐赐米国王为恭顺王。760年以后片治肯特废弃。
西曹治 瑟底痕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伊什特汗),与康国关系密切。731年(开元十九年 )唐封康国王乌勒伽之子 咄喝 为曹国王。天宝三载赐曹国王为怀德王。
中曹治 迦底真城 (在今撒马尔罕西北之凯布德)。
东曹首府布恩吉卡特,一说在今乌勒提尤别,一说在乌勒提尤别西南之沙赫里斯坦。722、740年曾屈服于大食人,但直到752年(天宝十一载)尚上表唐朝请击黑衣大食。
何国 在今撒马尔罕西面。永徽时以其地为 贵霜州 ,任何国君为刺史。 [2]
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 安息州 ,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 可敦 在7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709~710年由大食埃米尔 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 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719年(开元七年)笃萨波提向唐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 波曾 遣使来唐,751年为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7年,被大食 哈里发 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7年,于782年(一说783)又被杀,其国遂亡。
泽拉夫尚河 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 粟特 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和 史国 等国。除上述地域外,还包括 石国 与捍。
石国 在今塔什干一带。658年(显庆三年)唐以瞰羯城为 大宛都督府 。713、714年大食人侵入石国。开元初封其君 莫贺咄 吐屯为石国王 。721年(开元九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请讨大食 。739年(开元廿七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擒 突骑施 可汗吐火仙,封为顺义王 。740年大食埃米尔纳斯尔入侵 。750年(天宝九载)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 怛罗斯 (今 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附近),败唐将 高仙芝 军。753年唐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至762年( 宝应 元年)尚遣使朝贡于唐。
上述诸国均在窣利(粟特)境内。
火寻即花拉子模,在 阿姆河 下游两岸地区。乌那曷,旧安息之地,都城在 阿姆河 西,东北去安国400里,西北去 穆国 200余里。

九姓由来

汉初, 匈奴 月氏 ,迫其西迁,以河西 昭武 (昭武即王城,今甘肃 临泽 昭武,张掖附近)为故地的月氏部落遂向西逃亡,进入中亚粟特地域(索格底亚纳,Sogdiana,今 锡尔河 阿姆河 中游之间泽拉夫善河流域一带),征服当地土著,形成若干城邦。稍后,为 嚈哒 统治,一度被迫改姓温(温那沙)。
嚈哒衰落之后,各城邦重获独立,复姓 昭武 ,形成以康国为首的诸粟特城邦,其中有安、曹、石、米、何、史、穆、毕等国,统称“昭武九姓”。(《 新唐书 》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 戊地 、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 那色波 附于其间, 曹国 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 北史 》、《 隋书 》,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
唐代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Sogdians),后又部分接受 突厥 及唐朝的统治。八世纪国亡于 大食 ,此后其国人大部分逐渐突厥化、伊斯兰化,成为今日中亚乌兹别克人之一分子,小部分余众则散入塔吉克人之中。

汉名来源

康国 ,是昭武九姓的宗主,位于今 撒马尔罕 (Samarkand)附近,唐朝时曾设 康居 都督府,但其汉译名称的来历尚不能说已经完全探明。
或以为康国即汉代的 康居 ,匈奴中有单于名羌渠,其别部也有名为羌渠者,可能与 羯胡 类似,都出自西迁之前的 月氏 ,羌渠或为康居之异译,则康国本为月氏之一部;然而关于康居与 粟特 的关系,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两者更像是 大月氏 西迁途中所停留的两个 中间站
另一说“康”为“撒马尔干(Samarkand)”之末音节节译,其别译尚有“悉万斤”、“萨末鞬”等等,而“康”之义则为“国”(张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此外还有一说,谓“康(kand / kang)”来源甚古,可上溯至 祆教 圣经《 阿维斯塔 》中(张一纯《经行记笺注》)。
后两说其实未必矛盾,康国在昭武九姓之中地位最高,其来源较古也算合理,康国位于粟特城邦东部,是东粟特的中心,来华的九姓胡人也以 康姓 最为多见。北朝隋唐为 民族大融合 的时代,曾经流传这样的俗语:“千年之狐(胡),姓赵姓张;五百年狐(胡),姓白姓康”,可见当时康姓为融合未久的 西域 胡人的典型姓氏。
安国,是西粟特的中心,位于今布哈拉(Bukhara)附近,唐朝时为安息州,其汉译名称的来历也当与汉代的安息有关。安息是波斯帕提亚帝国的汉译名称,源于其建国者始祖之名。安息的东境已达西粟特地区,所以后世安国的“安” 应即 “安息”之简称,此外似乎找不到其他更好的解释。
安姓 与康姓来华都很早,在汉魏初期即已见诸记载,当时多为佛教的有力 传播者 ,如 安世高 康僧渊 等,他们也是后世胡人安姓康姓喜好冒认的祖宗。 五胡 时代,卢水胡中也已出现安姓胡人,可见“安”也是月氏内部固有的部落名。
曹国 ,在不同的时代及不同的记载中又分为东曹、中曹、西曹等,大致对应于苏对沙那(Sutrushana / Ushrusana)、劫布坦那(Kaputana)、瑟底痕(Ishitikhan)等。从这些 中亚 地名的 对音 似乎很难找出“曹”这一汉译名称的来历,然依下述论据来看,“曹”很可能如“石”、“康”一样源于西迁之前的月氏部落名,而与中亚粟特地区的地名无关。目前可以确定为昭武九姓的曹国人来华者最早出现在北朝后期,当时他们来到中国为何以“曹”为汉译之姓?一种可能,其部落名称本与“曹”发音或意义接近,另一种可能,在华早有其同部落之人以“曹”为姓,遂依其传统取汉姓“曹”。
石国 ,也称者舌、赭时、柘析(Chach)等,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北端,今塔什干(Tashkent)附近,唐朝时为大宛都督府。经过 陈寅恪 蒲立本 等人的考证,已基本弄清其汉译名称之来历:“石”为义译,“羯”、“柘析”、“赭时”等则为音译,本为月氏内部的部落之名,大月氏西迁将其一部分带往中亚粟特,而另一部分则流入 匈奴 之中。
米国 ,当为“弭秣贺(Maymurgh)”之首音节节译,位于康国东南百里,唐朝时为 南谧州 中古时代 的康、安、 米氏 几乎为昭武九姓所专有,而 安氏 与米氏尤为独特,因这两个姓氏此前均不见于华夏,是最明显的粟特胡人姓氏。
何国 ,当为“屈霜你迦(Kushanika)”之首音节节译,位于康国与安国之间,是连接东西粟特的枢纽,又译为“贵霜匿”,唐朝时为贵霜州。因“何”为华夏旧有之姓,故何国胡人入华后,较难辨认出其粟特身份。
史国 ,当为“羯霜那(Kashana)”之次音节节译,位于粟特地区的东南端,又译为“佉沙(Kish)”,唐朝时为 佉沙州 。史为昭武九姓中较大的一个姓,虽然其入华史不如康、安、石等悠久,但其名声却颇为显赫。
其余尚有穆国(木鹿,谋夫,Murv,位于粟特地区的西南端,今 土库曼斯坦 马里地区),毕国(戊地,伐地,Bitik,位于安国之西,又名西安国)等。
也有史学家指出昭武九姓并非月氏,月氏( 吐火罗人 )使用的吐火罗语文属于 印欧语 西支,而 粟特语 属于印欧语东支,也有可能月氏西迁后接受了当地人的语言,这种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
译者注:根据cinason及林梅村等文字改写。

隋唐影响

昭武九姓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祆教 摩尼教 、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 汗国 的政治、经济、 文化生活 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 粟特 文字带入 突厥 回鹘汗国 ,其影响所及, 回鹘文 蒙古文 满文 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中国 隋唐 时期中亚的九个 沙漠绿洲 国家,即“昭武九姓”国,包括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国。他们处在古 丝绸之路 上,世代善于经商。唐中叶平定西突厥后,这九个国家便臣服于 大唐 王朝,随后开始了与中原汉人的融合,而其中的几个国家成为中国一些姓氏的起源。
“康国”为西域的 康居国 。据《梁书·康绚传》记载,汉代时康居国派遣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王子就落脚在河西( 河西走廊 湟水 流域一带)待诏,后来便定居河西。康国是九姓国的 宗主国 ,人 好酒 ,善经商。唐朝时期盛行的“乞寒节”便源于康国。唐武德十年,康国使者第一次入朝长安,曾献 狮子 、金桃、银桃和胡旋女等。后来,康国人不断拥入中原,并逐渐被汉化。他们以国为姓,于是康国人便成了中国 “康”姓 的起源。
“史国”是康国的支系,居史城,因此便叫做史国。随着康国人与中原的频繁来往,史国人也开始到中原居住。据史料记载,史国人曾向唐朝进献文豹、舞女等。定居中原后以“史”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并成为中国“史”姓的一支族源。 [3]
“安国”在今 乌兹别克斯坦 布哈拉一带, 唐高宗 永徽 年间,安国归附中原,后为中国“安”之姓氏。史料记载,安国曾向唐朝进献名马(传说是 汗血宝马 )。安国人有一个传统就是招募勇健男子,训练为柘羯。柘羯均为勇猛善战的斗士,视死如归,战无前敌。最初目的是为了押解财货,保障商旅安全,收取佣金。唐朝胡人 安禄山 本姓 康氏, 冒姓 安氏,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 安史之乱 ,招募了许多柘羯人助战。
“曹国”分为东、西、中三曹。曹国人身材高大,精于战斗。唐时曹人也多为宫中琵琶高手, 白居易 琵琶行 》序中“琵琶女自言尝学琵琶于穆曹 二善 才”之“曹”便指曹国人。曹国人入住中原后,依汉族人习俗,将国名汉化为“曹”姓,世代相传至今。
“石国”在今 乌兹别克斯坦 的塔什干一带,地位居昭武九姓第二,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自愿归附唐朝,并将西域的歌舞传入长安,对唐朝的歌舞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著名的西域少数民族艺术家石宝山,就是大唐境内的石国后裔。
“米国”开元年间向唐朝进献狮子、璧、 舞筵 和胡旋女等。 南宋 邓名世 古今姓氏书辨证 》说:“米,西域米国人,入中国者,因以为姓。”由此可见,米国在唐中叶以后便大量进入中原并逐渐汉化,成为中国“米”姓家族的祖先。
“何国”都城里的高楼上,北面绘有中华古帝及 东突厥 、婆罗门、西波斯、 拂菻 诸王,何国国王每天早晨前往拜谒。从 南朝梁 代开始,中原就有来自西域的“何”姓人。唐中叶后,何国人便大量拥入中原居住,成为中国“何”姓的族源。
据报道,在西安、 洛阳 出土的许多昭武九姓的 墓志铭 ,就记载了曹、石、米、何、康、安 诸姓 为唐朝立下的军功和担任的军政职务。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和西域的 少数民族 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也正是大唐王朝繁荣兴盛的国力,吸引了西域昭武九姓国人民留居中原与汉人融合,并成为中国康、史、安、曹、石、米、何等姓氏的起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