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研选专业指南(必看)

跨专业考研选专业指南(必看)

2023年考研人数已经达到474万,根据研招网统计数据(2020年比例),其中只有52%的同学选择了本专业,26%的同学选择了跨相近(互补)专业,而22%的同学则完全跨到了陌生专业,目前跨专业比例仍逐年提高,也就是说每年都有超百万学子选择跨考。

很多跨考的同学都有一个忧虑,就是会不会即便自己的初试成绩很好,而复试由于跨考被歧视?跨考后读研过程会不会很艰难?招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会不会歧视跨考?其实这要分情况看。


在跨专业考研中,对于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观阳大师兄提出两个词汇 “歧视度”、“互助度”


关于 跨专业歧视度 ,其实大部分专业都有,只是度不一样。


半路出家总体上肯定不如科班出身,如果两个专业完全没有科学上的关联,甚至思维逻辑上的关联,那么一定要慎重,特别是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出成果的学科,不单单是考研的难度很大,你入学之后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去追赶,本科生4年的实践经历,你很难追上。要求 动手能力 实践经历 的专业比如工科的测绘、测量、矿产勘探、石油、机械工程、制造、航空等等,比如理学的化学、材料、地球物理、地质等我是非常不建议跨一级学科去考的(相似的二级学科可以考虑)。

有些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在发布职位时,已经明文要求不接受跨专业的报名。举两个例子,自然资源部发布一个了职位,要求是这样的:地质类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党员, 本硕专业需一致 。环保部某事业单位职位要求: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及以上, 本硕专业需一致。

有些私企也会看这些。我们不否认有些人跨专业后,比科班出身的学的还好,但不可否认是小概率事件,这里不讨论幸存者偏差的故事。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下这个专业圈子对跨考考生的态度。 总体上我的建议是,如果非要跨的很远,跟原来的专业一点不沾边,那么尽量选择文科、偏理论的理科和管理类专业,尽量不要选工科和偏实践类的理科。


“互助度” 这个词我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专业在具体工作中具有关联,如果都懂会更有优势,比如数学和物理。


最好的跨考还是和原专业有些关联,我甚至建议有互助性质的专业,主动去跨考! 一些有互助性质的专业,跨考之后,反而更利于你的就业。

说白了就是选择交叉性强的学科专业。

某些交叉学科十分欢迎考生跨专业报考。像新闻传播、社会学、信息管理学、信息工程、管理工程、企业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的就是复合型人才。

举四个我现实身边的例子,

(1)我的博士师妹,硕士法律专业,博士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后,超高薪去了碧桂园房地产公司,土管专业本身就对口房地产,而她还懂法律,这正是地产公司需要跟政府打交道、跟客户打交道所梦寐以求的员工。

(2)某人工智能公司程序猿,本科数学专业,硕士跨到计算机,其实高端程序猿对算法也就是数学基础的要求很高,尤其是人工智能这一块,对数学的要求甚至是高于什么C语言编程等计算机知识的,就是因为数学牛,计算机也懂,31岁年薪已经接近90万。

(3)本科同学电气工程专业,对专业兴趣不大,硕士跨考到管理类门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现在在某电气行业的国企做HR,他懂这个行业基本的原理和要求,硕士又学了管理,就业面是很宽的。

(4)一老乡长得很帅喜欢撩妹,初中就爱玩电脑游戏,所以本科选了计算机专业,由于很在意形象,怕当程序员导致头秃,家里条件不错也不需谋求高薪,所以硕士跨考了教育学。然后毕业回老家找了一个高校(专科)网络信息中心的行政岗(计算机背景+教育学硕士,去高校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等再合适不过),工作内容就是偶尔学校内网出问题了他维护一下,工资不高但工作闲出屁还有寒暑假,重点是还能在大学食堂撩妹,天天美滋滋。


当然,我们跨专业不能乱跨,有些专业欢迎你,有些专业不欢迎你!

先说欢迎的举个例子,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在招生简章里明确欢迎跨专业考生!


教育学院教育学欢迎历史、文学、中文、英语等专业考生:

教育学院体育学欢迎任何专业:

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欢迎自动化、计算机、化工、生物工程、能源等专业考生:

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明确指出本科专业不限:

医学院重症医学和口腔基础医学欢迎跨专业考生:


再说不欢迎的:

举个例子,杭州师范


教育学各专业备注为:需教师教育相关专业毕业。其他专业拜拜


考中文专业要求:正规本科,汉语言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


药学专硕仅允许:本科为药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高分子材料、应用数学专业报考。


学科教学英语:必须具备英语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我觉得这个备注条件不好,我咋能知道我具不具备?如不是教育专业或英语专业的同学到底能不能跨。。。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专业的情况有一个了解之后,再去跨,而不是盲目的跟风跨热门专业。

择校的时候也要仔细去看招生简章的具体要求。


通过下图看一下各学科研究生中跨专业学生的比例:


管理学与经济学是最受大家喜爱的跨专业选择,工学医学垫底名至实归。

跨门类我重点推荐:哲学→文学、工学→管理、理学→经济、文学→法律、法律→管理、历史→文学、文学→教育。

按学科或专业就比较多了, 目前最热门的跨考专业是:计算机、心理学、应用经济学、市场营销、法律硕士、通信工程、会计专硕、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新闻传播。

拿新闻传播专业来说 这个行业越来越需要拥有各种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着力培养专家型新闻业从业人员,所以这个专业是很欢迎跨专业的。上面这些热门专业都是目前就业非常好,专业歧视度较低的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当然是没有歧视度),但也 导致了这些专业上岸的难度非常大 ,成绩一般的同学如果跨考热门专业,要 适当调低自己的院校预期 ,尤其是考mpacc的同学,形势非常严峻。


总体来说跨专业考研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就近原则

本校跨考最容易上岸,本校你可以提前去听课,导师也更喜欢本校考生。

最好在学科内跨专业,如果跨学科门类,参考我说的“专业互助、学科交叉”。

2、专硕>学硕

跨考最好选择专硕,学硕更注重理论基础,这正是跨考同学的劣势,尤其在复试环节导师是很关注学硕考生的本科背景的,考专硕在读研的过程中从实践角度去补习理论,也不会很枯燥。

3、一定要将自身兴趣、优势和就业规划结合起来选择专业,选择因素切记不要单一。

如果你只是觉得一个专业就业好就盲目跨考,而自身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那么你读研期间会很痛苦。勉强应付到毕业后由于你的成果少、经历经验不足,导致没有拿得出手的履历那么找工作一样会很尴尬。

比如你抗压能力不强,我不建议你跨考金融类专业。

比如你持续学习的能力差,对新信息敏感度不高,那么我不建议你报考信息更新迭代速度特别快的计算机专业,你大可以选择管理类这种更靠经验吃饭的专业。

比如你善于沟通,可以考虑人力资源或者教育心理等方向。

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哪,在这基础上再去了解几个适合你的行业,逐步缩小范围,最终确定考什么专业。

跨专业考研,是真正的选择大于努力。

以下是择校的一些经验,一定要看看

以下是常见的跨专业选择:

编辑于 2023-04-27 10:46 ・IP 属地黑龙江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