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清”为什么没有汉灵帝

4 年前 · 来自专栏 清秋月满楼

举一组例子。

一、汉灵帝。

是岁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辨女贩卖,更相盗窃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

这是大昏君的作为。

二、清高宗。

苏州街宫廷庙会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清朝的皇室庙会,以其兼具皇家文化底蕴与江南水乡风情成为全国唯一的宫廷庙会。(以前看过记载但是找不到了,是在颐和园举办的,参与人员是宫女太监)

三、清圣祖

通过纸窗的孔眼,我看见鞑靼君主在寻欢作乐,有时候,鞑靼君主高高的坐在一个形同宝座的位子上,观看他所喜爱的游戏。几个 太监 侍立于侧,宝座前方地毯上,聚集着一群妃嫔。
突然,鞑靼君主将假造的蛇、癞蛤蟆及其它令人憎恶的小动物拋向妃嫔中间,她们跛子「小脚」疾跑,以求躲避,鞑靼君主看了大笑不已。还有的时候,鞑靼君主佯装想得到长在树上的果实,于是让妃嫔们到附近小山上摘取,在他的催促下,可怜的跛子「小脚」们争先恐后,叫嚷着朝山上奔去,以致有摔倒在地的,引起他的开怀大笑。鞑靼君主不断创造出这样的游戏,在夏日凉爽的傍晚尤为常见。无论在山庄或住京城,陪伴他的只有女人与太监。
《清宫廷十三年回忆》,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

然而,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中,清朝的皇帝从来没有出现像明、宋两朝比较“任性”的皇帝的,类似于万历几十年不上朝、木匠皇帝等等,是不是清朝对皇室的教育有什么不同,甚至还有人提问道:

“为什么现在明粉越来越多?”

为什么?

这么多案例活生生地摆在人们面前,荒唐举动并无不同,可是为什么就没有人说他们是昏君呢?我也很想知道。

姑妄言之,大概是因为没人告诉大家吧。

从历史事实上看,这显然不是清朝教育制度与其他王朝不同的问题,而是清朝宣传制度和其他王朝的问题。比如说文字狱,这种东西在其他王朝基本是不存在的。康熙时代,文字狱大体上是两年一次。雍正时代翻了一倍,一年一次。乾隆时代又翻了一倍,一年两次。林则徐时代文字狱已经很少了,传说有人写了一首诗,叫做“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马上被老成人改成了“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瞬间从反清复明变成了歌颂我大清。又是明又是清的,还满,真是字字犯忌。据说这是沈葆桢写的,林则徐改的。话说要是不改,可能这两位英雄就被我大清灭族了。

据说清史快写好了,等写出来以后我得看看这些内容是不是都没了。

当然,有可能清史已经为大家做注做好了“充足”的“留白”准备。

毕竟,我大清虽然亡了,有些人心里还留着辫子。

发布于 2019-06-22 18:02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

    清秋月满楼

    清秋月满楼

    闲来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