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心病
空心病,我觉得是没有什么能激起他们内心真正的动力和激情,觉得现在这种活法本质上没有任何意义,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内心没有寄托,没有真正能得到他认同并为之活着的东西。 当然你可以认为他们活的太清醒了,反之也可以认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太肤浅了。
漂泊无依的灵魂 《目标》学习中。 “漂泊感”:指无所事事,觉得干什么都没劲,空虚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生活的无趣:需要工作,就去工作;需要考研,就去考研;但自己觉得没意思、没劲,该结婚的时候不想结婚,该生孩子的时候也不想生孩子,不断往后拖延。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不断地把成熟时间往后拖延,不愿意更早地承担角色责任,这个现象叫作“延迟承诺”。年轻人不想长大,不断往后推迟长大这件事情的发生。甚至还出…
现在越来越感觉游戏化就是人性化,反游戏化设计的教育会磨灭人性,让人为了外因去学习,找不到学习的内在意义,导致空心病或者其他灾难。对于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来说,学习的内驱力比临时的分数或学历更重要。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让孩子了解到教育的本质是取悦自己的游戏而非以目标为导向的竞赛,越有利于孩子未来的人生。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果你觉得自己得了空心病,有三种解决办法: 1. 找到学习本学科或本专业的兴趣,培养学习的内驱力。 2. …
最初我们认为有童年创伤的人更倾向于成人后的抑郁症,但是实践中发现,很多患者童年是平顺的,幸福的。 除了孩子,很多成功人士也有无意义的感觉,他们觉得,我好像得到了,随时可以离开。 欢迎继续追更徐凯文教授“空心病”的话题。点个关注不迷路~ @李玥 我们时代的“无意义感” [图片]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也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另一个特点:物质丰富已经 到了一定程度,物质带给人们的满足感越来越小,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变得…
今天南风窗的推送《我得“空心病”这几年》着实骇住了我,我几乎拥有与作者完全一样的经历与感受。 “空心病”——价值观缺陷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这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的定义。“空心病”表现为: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学习和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人生看不到希望,终日重复没有结果,生活迷茫,对未来没有任何希望,存在感缺失,身心被掏空。 曾经的乖孩子在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上,患上了普遍的…
我一直有空心病,没有真正意义上感兴趣的东西,对什么都提不起热情,就算有也是三分钟热度 我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就有空虚感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虚寂寞,而是不知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究竟有什么意义的那种迷茫和无助感,也不是因为四岁的时候母亲弃我而去导致的神经机制,因为我那会还有我的姥姥,我是被她带大的,而我妈性格强势又极具控制欲稍有不对就会疾言厉色,理论上来说我如果跟我妈相处只会让我更压抑痛苦 我和姥姥还有…
徐凯文:一个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反思(一)
去年,一篇北大学生的“空心病”在朋友圈火了,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读书,考学,进入名校,然后……?好像,一切没了意义。写这篇文章的就是徐凯文,他的观点如下: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2016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并称之为“空心病”。 我不认为只是学生空心了,整个社会空心了,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们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