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助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器乐演奏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音乐的辅助性用具,使学生能更好的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真正走进音乐课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器乐演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器乐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例如,可用乐器为演唱伴奏,演奏欣赏曲的主题音调等;可采用各种演奏形式,以学生普遍学习的乐器合奏为主,鼓励学生从实际条件和各自的兴趣爱好出发,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因此说,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之一,重视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器乐助学”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教学中尝试以竖笛、口风琴、葫芦丝为学具进行器乐助学,下面谈谈对器乐助学的几点思考
。
一、根据不同的学情设计不同器乐助学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器乐助学和唱歌欣赏一样,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宗旨的音乐教学的重要板块,课堂器乐助学也是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器乐助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方式,而助学的方法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段特点而定,避免过度拔高要求。
(一)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设计
1.引发情境联想的方法。课堂打击乐器音色丰富,表现力强,教师需要根据音乐的风格和乐器的音色特点,选择适合的打击乐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经历设计恰当的节奏型,起到衬托音乐,表现音乐的作用。如在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中《我是小音乐家》课堂中设计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不同的节奏型帮助学生器乐助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与体验进行曲风格特点,层次分明,音色效果丰满和谐,衬托出歌曲所表现的热闹欢快的场面。
2.操作简便,控制技能、难度的方法。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中的音色、节奏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大自然、日常生活中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乐之间引发联想,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如在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中《顽皮的杜鹃》一课中用两组不同的音高,用乐器来表现不同的杜鹃的叫声,时而齐奏、时而合奏,学生不仅表现了声音的强弱、长短的变化,更是对音乐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
(二)根据不同能力基础的方法设计
1.用于音乐主旋律的演奏学习。《课程标准》对器乐学习提出了从三年级起学会一件有固定音高的乐器的要求,但是教材中缺少对学习器乐的层次和阶段的要求。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欣赏课《阿里山的姑娘》一课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计不同的音高和节奏,由易到难,通过课堂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吹奏技能和学习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阿里山的姑娘》主旋律片段的熟悉,提高了学生对学习音乐欣赏课的兴趣。
2.简易伴奏的演奏学习。在教学中可选用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的重点,在于教师可根据作品本身的音乐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力,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获得自信。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游子吟》一课中根据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旋律设计不同的伴奏型,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分组练习再合奏,通过分声部合奏,感受二声部轮奏带来的音响效果,学生在评价和合作中感受到了歌曲的美妙意境,解决了器乐助学的个体差异,促进器乐助学的兴趣。
二、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器乐助学的方法
(一)用于辅助歌唱学习的方法设计。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重要的学习领域,进行歌唱教学能使学生在歌唱中获得愉悦,从音乐听觉入手,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会唱歌,唱好歌,器乐助学就是一种能够引导学生会唱歌、唱好歌的有效手段。
1.体验节拍韵律。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真善美的小世界》的间奏中,用打击乐器设计不同的节奏型和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充分掌握音符的时值,同时感受歌曲的情绪,熟悉歌曲、了解歌曲、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2.感受声部的和谐。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高年级的学生更能在合作体验中,有效地运用器乐助学。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小白船》一课中,设计先进行器乐合奏,在器乐合奏活动进行中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增添了信心,这无疑是器乐助学产生的效应。
(二)用于辅助音乐欣赏的方法设计。
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教育,如何欣赏音乐,被音乐感动,需要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运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借助器乐帮助学生感受音乐情绪,熟悉音乐旋律,体验音乐风格,由此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1.记忆主题旋律。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中借助口风琴,多次演奏其主题旋律,感受器乐演奏其主题旋律带来的音乐感受,加深主题印象。当再次听到这首作品时
,
能随口唱出其主旋律。
2.明确音乐风格。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通过聆听、演奏可更深层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如在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迷人的火塘》一课中,设计两种不同的节奏型,让学生在聆听乐曲的同时挑选不同的打击乐器,分辨哪种节奏型更为适合歌曲风格,从而明确音乐风格。
(三)用于即兴创造活动的方法设计。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活动”占据了重要地位,音乐活动是小学生内心最渴望的,最需要的情节在情境创设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既激发思维,又能在表演活动中感受音乐创作表演带来的乐趣。
1.创设情境。小学的音乐欣赏课,是以“情”与“境”为手段,让学生置身音乐旋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去感受、体验音乐美的所在。在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欣赏课《关山月》一课中,用深沉的声音去模仿诗仙李白所想表达的边塞风光,戍卒的遭遇,以及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以及师生用口风琴对话的音乐活动,让学生体验音乐的特点,用古诗词的人文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标。
2.模拟声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音乐中的节奏、音色等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如马头琴可以模仿马的嘶鸣声,笛子能模仿鸟叫,在《动物狂欢曲中》序奏和狮王的进行曲中
:
“由双钢琴的序奏开始,出现雄伟庄严的进行曲,表示狮子的登场,这只万兽之王,迈着堂皇的步伐,带领着动物们的行列,母鸡用单簧管表示,公鸡则以最高音的钢琴表达。生活与器乐的音色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敏感度”。
三、根据不同课堂常用乐器设计器乐助学的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常用乐器有竖笛、双响筒、沙锤、木鱼、铃鼓等,课标中明确指出
1-2
年级学习常用的打击乐器,参与演奏活动,能够用打击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合奏或为歌曲伴奏。
3-6
年级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口琴、竖笛、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演奏方法,参与乐曲、歌曲的表现,选择合适的课堂乐器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会起到很好的课堂辅助作用。
小学音乐课堂中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是无音高的打击乐器,根据材质和发声特点,可分为:
1.皮革类:如手鼓、堂鼓、小军鼓等
。
该类乐器有较强的共鸣声、音量较大、音色浑厚、低沉,适合运用在强拍上给人以稳定感。
2.木竹类:如双响筒、木鱼、响板等。该类乐器声音清脆、明亮、短促、颗粒性强,适合用于表现比较复杂、速度较快的节奏,演奏效果清晰、干净。
3.金属类:如三角铁、碰铃、小锣等。该类乐器声音明亮、穿透力强,声音可以延长,需合理编配。
4.散响类:如沙锤、铃鼓、摇铃等。该类乐器大多音量较小、声音细碎、较难控制,适合表现长音的节奏。
乐器的音色和材质的不同,会有不同的音效,相同的乐器,打击方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效,所以更需要教师了解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并对其演奏姿势和方法熟练掌握。器乐助学可以让学生在器乐表现的创作实践中,让学生获得聆听、体验、创作的实践经验和团队合作的快乐,尽情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欢乐、轻松、愉悦的音乐情绪,从而强烈的学习愿望被激发,产生了对音乐的体验与了解。在音乐课堂中,口风琴、竖笛是最为常用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器乐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演奏的技能、技巧问题、演奏姿势的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演奏者的形象,还关系到演奏的质量,对演奏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裨益。固定音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起到巩固音准、节奏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唱准歌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吹奏合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总之,立足学情实际选择“器乐助学”,针对课堂需求运用器乐,是引深小学音乐课改的呼唤,是音乐教学上的进一步完善,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如何有效运用器乐助学,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品质,还需我们继续探索和实践,以汲取更多有效器乐助学方法。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市爱物学校
刊首寄语
特约来稿
教研感悟
讲坛艺术
教学研究
探索思考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调研报告
特殊教育
职教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