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经科学学会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计划
一、2011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与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第四届理事会的带领下,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实现了科技文化的繁荣兴旺与自身建设的跨越式发展,现报告如下:
(一)学术交流工作
7月29日-8月1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神经科学学术会议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于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顺利召开。会议规模1500余人,共收到论文投稿756篇。本次会议邀请了陈宜张院士、鞠躬院士、杨雄里院士、段树民院士以及众多的国内外著名专家莅临参会。通过大会学术委员会的努力,本次年会中组织了专题小型研讨会共17个,包括首次与美国神经科学会、日本神经科学学会共同组织的小型研讨会,成为本届年会的一大亮点。会议共有大会报告9个,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谢晓亮教授作的徕卡讲座;美国科学院院士、加洲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詹裕农教授作的张香桐纪念讲座;我们还邀请到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神经科学会主席Susan Amara教授等。标志着我学会年会走上国际化道路,充分体现了我学会在神经科学领域强大的凝聚力。
为加强我学会的国际交流,提高学会国际地位,我学会分别于今年5月、10月与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联合承办了第四届亚洲疼痛研讨会(4th APS)和第九届国际疼痛研究组织研讨会(9th IASP)。我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研究员担任两次会议的主席,其中第九届国际疼痛研究组织研讨会的共同主席还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卓敏教授、美国匹茨堡大学Gerald F. Gebhart教授和日本熊本健康科学大学Megumu Yoshimura教授。两次会议还开辟了以研究生和博士后为主体的研究成果墙报展示,并评选出“Outstanding Poster Award”。
我学会携手Merck Millipore于11月4日在上海举办了2011 Merck Millipore Asia Bioforum,此次论坛的主题为“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from stem cells to systems biology”。论坛特别邀请了东京大学医学院副教授Dr.Haruhiko Bito,华盛顿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加盟教授Dr.Timonthy Galitski,同时还邀请到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以政教授,熊志奇教授,以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士刚教授一起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期,还将举办Milliplex蛋白多重检测高级技术培训班,与您一起分享最新的蛋白检测技术。
此外,我学会各专业分会还举办了各层次的学术会议,如: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第一届年会(4月,北京);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8月,武汉);神经外科临床与基础分会第十届神经外科年会(10月,天津),中、韩、德三国神经外科友好交流研讨会(5月,重庆);计算神经科学和神经工程分会主办了ICONIP 2011(11月,上海);青年工作委员会组织了第三届海内外华人离子通道大会(7月,上海)等等。这些分会活动丰富了我学会的学术交流,是我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
7月27日-28日,由美国神经科学学会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首次共同举办、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协办的,有关学术道德和学术交流技巧的讲习班在北京大学顺利召开。来自中科院心理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华西医院、河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青岛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53位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美国神经科学会执行总监Dr.Marty Saggese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何士刚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学习班邀请到美国匹兹堡大学Beth Fischer博士和Michael Zigmond博士授课,美国神经学会资深总监Dr.Eun-Joo Chang和主任Dr.Mark Storey全程参加了学习班。此次培训班不仅对培养我国青年神经科学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且对于我学会与美国神经科学学会的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6月,我学会原副理事长陈军教授组织了海内外43名作者参加编写面向21世纪国际网络版教科书Neuroscience in the 21st Century中PAIN章,那是唯一一章由中国学者编写的章节,使我国疼痛学者有机会步入国际舞台。
(三)期刊工作
Neuroscience Bulletin为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会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主要承办单位。为进一步促进杂志的国际化和提高国际影响力,期刊编委会完成了新的改组,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段树民担任主编。新编委会共有海内外编委90位,其中海外著名神经科学家42位,包括6位美国科学院院士和Journal Neuroscience、Journal Neurophysiology、Glia、Cell Calcium等国际著名神经科学期刊的主编。新编委会还聘请了1位母语为英语的神经科学家为专职常务副主编,对文章的内容和英语语言等进行把关。2011年10月18日,Neuroscience Bulletin通过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严格评估,被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Neuroscience Citation Index、Biological Abstracts(BA)、Biosis Previews(BP) 收录,自2009年以来出版各期文献全部纳入Web of Science及上述数据库,并将在2012年6月公布其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这是Neuroscience Bulletin自2006年改为全英文刊出版以来取得的又一个重大进展,表明Neuroscience Bulletin在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得到了国内外神经科学界的认可,标志着我国这本神经科学研究领域主要英文学术期刊在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四)组织工作
7月29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河南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会议主要议程为选举下一届理事会成员,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修改学会章程以及会员费调整说明。会议由吉永华副理事长主持,本次会议共有478名正式代表出席。会上根据已确定的名额分配原则,考虑区域代表性、学科平衡、年龄平衡等因素,等额投票选出119位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在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之前,我学会于2月21日在上海召开了四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为此次换届工作做了充分准备。换届后立即召开了五届一次理事会,会议投票选举出第五届学会领导人。浙江大学段树民院士当选为我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上海大学吉永华教授、北京大学饶毅教授、北京大学于常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张旭教授、南京大学王建军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徐如祥教授当选为副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何士刚教授当选为秘书长。经过全体理事会同意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法定代表人吉永华变更为段树民。接着召开了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主要讨论了分支机构换届的相关事宜,并初步商定我学会第十届全国学术会议地点为江西南昌。
为了鼓励我国神经科学优秀人才的成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不断拓宽渠道,受张香桐基金会委托,2011年评选出2名张香桐青年神经科学家奖和3名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一等奖、5名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优秀奖。另外,我学会与Olympus、GSK,赛诺菲-安万特合作,分别设立“Olympus Travel Fellowship”,”GSK Tomorrow's Star”以及“赛诺菲-安万特中国神经科学优秀学者奖”、“赛诺菲-安万特中国神经科学优秀会议论文奖”,共评选出34位杰出的神经科学工作者或博士后、研究生。不仅促进中国神经科学工作者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作,同时扩大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与这些公司的影响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拓宽发展渠道,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创新,努力促进学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以及更广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学会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学会的学术地位,更好的凸显我学会的优势。
二、2012年度工作计划
1. 继续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推挤优秀科技工作者参加重要国际科技组织的活动,扩大和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声誉和地位。按照国际水准举办学会的学术会议,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学者参会并做学术报告。如:第七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6月,西安)、国际神经科学转化医学高级论坛(3月,西安)等等。
2. 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加强联系,特别是挂靠单位各科研院所的联系。对进一步提高学会及挂靠单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 认真办好学术期刊Neuroscience Bulletin,推进编委会和审稿工作的国际化进程。
4. 搭建会员服务平台,为会员和科技工作者服务。继续设立相关的科技人才奖项,评价和举荐人才。为会员定期提供学术和活动信息,吸引会员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5. 完成分会换届工作,发挥各个专业分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会员提供多层次的交流平台。
6. 协助成立地方分会,尤其是已具备成立条件的省份,扩大神经科学在全国范围的影响。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2011年11月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789号均瑶国际广场12B1
邮编:200032
邮箱:office(at)cns.org.cn
电话:021-64081027
综合 chenjing(at)cns.org.cn 021-64081036
学术 fulu(at)cns.org.cn 021-64081035
会员 zhangjihui(at)cns.org.cn 021-64081037
科普 wangnana(at)cns.org.cn 021-64081036
外事 lichao(at)cns.org.cn 021-64081037
宣传 zhangyige(at)cns.org.cn 021-64081035
财务 treasurer(at)cns.org.cn 021-64081050
沪公网安备31010402333632号
沪ICP备20006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