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一枚不定时炸弹

一、颅内动脉瘤是谁?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出,被人们形象地称为“ 颅内不定时炸弹 ”。颅内动脉瘤,其实也是有生命的,当2500年前埃及医师Imhotep第一次描述它后,这个概念及相关内容就开始不断演化。颅内动脉瘤患病者,其实大多隐藏在我们普通人中,不被人知,也不自知。

在普通人群中发现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在全球50岁左右的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2%,亚洲人群的患病率为2.5%-3.0%;中国成年人群中患病率约占7%。颅内动脉瘤如此高发,远高于其它部位的动脉瘤(心脏和外周),与脑血管特殊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相关。那么谁是颅内动脉瘤患者呢?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

二、颅内动脉瘤从哪里来?

颅内动脉瘤如何发生?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囊性膨出。

1、先天性因素: 颅内动脉壁中层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少;但是它所要承受的血流量非常大,大脑的重量占体重2%,但供血量占全身血供20%,血管压力负荷大,颅内动脉发生病损风险较大。颅内动脉瘤的发生有家族聚集性,但遗传模式尚不清楚。多种遗传疾病,如多囊肾,与动脉瘤发生可能相关,动脉瘤患者家属患病风险高(19%)。

2、后天性因素: 高血压患者、吸烟和过度饮酒者的颅内动脉瘤患病率大幅增高。

a.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是非常容易发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与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吸烟和过度饮酒)。外因导致动脉出现硬化,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动脉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血管壁变性,从而让血管承受更大的压力。

b.血流冲击: 如Willis动脉环处发生正常变异,血供负荷增加,高血压与血压波动加重这种负担;在分叉处或拐弯处易受到血流冲击而出现动脉瘤。

整体上说就是:在内因的基础上,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血管壁发育的缺陷,外因是动脉硬化的加重和血流动力学累积作用。

动脉瘤的稳定因素分级

三、颅内动脉瘤去哪里?

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程主要有三个。

1、稳定: 这是最大的一部分人群。动脉瘤不破裂也不生长,同时大多数也无明显症状。

2、生长: 约有10%比例人群在随访观察中出现动脉瘤大小的增大或形态上的显著变化,这时其破裂风险明显增加。

3、破裂: 未破裂动脉瘤人群的破裂风险较低,仅有0.25%会发生破裂。其破裂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因素、动脉瘤形态学因素和动脉瘤壁、血流动力学因素。其中瘤体 大小、位置和形态 是否规则最为重要。一旦破裂,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达35%,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60%-80%,有10%-15%的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来不及送医院就诊就发生猝死。破裂群体中1/3遗留残疾,另外1/3完全治愈。这个是最令人后怕的,不发病则矣,发病则是雷霆万钧,晴天霹雳!这是人间悲喜剧的最大舞台。相对于稳定,生长与破裂均为 不稳定

4、消退或缩小、治愈。这种情况非常罕见,几乎可以忽略。但通过药物治疗或非手术方式获得治愈是人们的一种理想,但目前暂无进展。就如破损轮胎一旦出现鼓包,自然回复原样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外界修补干预才可。

我们对颅内动脉瘤当然不能完全放任不管,破裂者幸存者如有机会应行手术,防止再破裂;而对未破裂者要采取针对性治疗,稳定者可以随访观察,而生长与破裂风险高者应采取手术治疗,预防破裂出血。手术干预后,有3-8%患者发生并发症,出现新的卒中症状;而大部分经手术后可获得治愈,只有3~8%少量人群出现复发。

简单的三个问题,回答并不简单。愿每个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能被温柔以待。

--------------------------------------------------------

作者介绍: 卢旺盛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首席医学专家

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 副主任医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