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条 10 号线,北京地铁就实现了中国大陆范围内首班车最早、末班车最晚。最早的首班车于 4:47 从车道沟站始发,最晚的末班车次日 0:26 到达车道沟站。末班车的到达时间官网上没有,是推测值。
从 1971 年 1 月 15 日开始试运营至今,北京地铁因不同原因造成全部运营线路停运共 399 天,其中最长的一次长达 322 天。从 1984 年第二条线路开通以后,这种事情只发生过一次。
抗战 70 周年阅兵的时候从 2 号线北京站内环上车,下一站是阜成门,中间车站全甩。
北京地铁全网通宵运营过 2 次,分别是 2008 年 8 月 8 日至 9 日和 24 日至 25 日。除此以外,2009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1 日 4 号线通宵运营。
2014 年 4 月 5 日,北京地铁 8 号线客运量 40.51 万人次,打破了之前的纪录:35.4 万人次(2008 年 8 月 22 日)。2014 年 8 号线的运行线路是朱辛庄到南锣鼓巷,而 2008 年是森林公园南门到北土城。
2011 年以前,8 号线借用 10 号线车辆。2011 年 8 号线二期北段提前开通,但车辆段工期跟不上,为了停放新车只能另外修建临时车库。
有很长一段时间,亦庄线宋家庄停车场里面停的都是别的线路的车。现在据说仍然如此。
5 号线太平庄车辆段扩建的时候,原有的灯泡线和拟扩建车库冲突,重修了一条。这种扩建位置一般应该是预留好的,灯泡线不应该和预留有冲突。不知道为什么。
2000 年前后 5 号线规划还是 3 处车辆基地,分别在宋家庄、北四环小营和太平庄。后来小营的车辆基地没修,在相应位置修了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卫星图上能看到小营北路和北苑路路口东南切了个角,应该是当初为出入段线做的预留。
针对关庄站和管庄站拼音一样的问题,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讨论结果是,不做处理,但以后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其实 2010 年 15 号线车站命名公示的时候有很多人指出过这一问题,但当时规划委没有做回应。
15 号线一期原计划是到北沙滩(林萃路南口),工程范围只写朝阳区顺义区,不进海淀区。北沙滩站改到八达岭高速西(海淀区)是为了和昌平线南延换乘。
15 号线一期后来延长到清华东,折返线在车站西边,已经伸到清华围墙里了,施工的时候清华里头还发生路面塌方。
因为振动影响精密仪器,15 号线清华东路西口以西的线路是有砟轨道。
16 号线西苑站给 15 号线做了预留。按照规划,15 号线车站在 4 号线和 16 号线之间。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曾不止一次在正式场合表示希望 16 号线尽早、分段通车。
16 号线木樨地站将暂缓开通。推测是未来 18 号线建成后再开通换乘。
18 号线木樨地站车站结构可能将下穿永定河引水渠。当年 1 号线是围堰通过的,现在估计不会了。
不过,北京地铁一期确实有过修建支线前往京原线的规划。这条线路从八角村站开始向西南穿过永定河,至北宫附近出地面,接轨京原线,全长约 8 公里,设站 3 座。这条线如果建成,从地铁进入京原线将不再需要掉头。
上面这条规划没有实施,取而代之的是修建衙门口支线作为临时线路,接轨 101 线。通过这条路线进入京原线需要在石景山南站掉头一次。
北京地铁现在已建和在建的线路中,有 3 条与永定河相交,但都以桥梁形式跨过。规划的 18 号线才是第一条下穿永定河的线路。
2 号线没有和任何国铁运营线路交叉,是已建成线路中唯一的一条。虽然它长距离和北京直通线并行。
和国铁运营线路相交次数最多的是 14 号线,一共相交 8 次。
14 号线北京南站是和 4 号线一起修好的,预留的是 6B。后来论证可以改造成 7B,再后来又改成 6A。6A 和 7B 差不多长,对车站结构的改造基本是一样的。
奥运会之前修科荟路的时候预留了森林公园南门站中段的站台,所以森林公园南门站也是两端站厅;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奥运会之后科荟路给拆了,这个预留显得很没意义。
北四环大拉槽(中关村一桥到展春二桥)修建的时候预留了 4 号线的区间。 除此以外,北四环拉槽段没有地铁下穿,各类文献中也常提到拉槽段修建地铁十分困难。但需要指出的是,4 号线经过西外大街展览馆拉槽段,10 号线也经过东三环农展馆拉槽段。
按照 CBD 核心区规划,在北京最高建筑中国尊北侧的道路下方将要修建地铁 20 号线。目前没有为这一工程实施了预留的消息,等实施的时候又有工程难度可吹了(误)。
20 号线市中心走的是 14 号线放弃的线路。最早 12 号线和 14 号线是两条斜穿线,后来 14 号线拉成了 L 型,12 号线面目全非。
为什么两条斜穿线编号差了 1 呢?因为编这版规划的时候 13 号线已经修好了。
(现在或者曾经)市区一端全员换乘的线路,有四个是在完全没有预留的情况下修建的,分别是西直门、东直门、西二旗、望京西。除了这四个车站以外,其他全员换乘的车站要么是和其他线路一起修的,要么是利用了预留,所以换乘条件都不差。
在可见的未来这个列表还要加上苹果园和东风北桥。
望京西站原来是两个岛式站台,中间两条轨道走 13 号线,两侧两条轨道留给机场支线。后来机场线改成走机场高速,预留作罢。修 15 号线之前还打算利用它,环评不同意。最后 15 号线快开通的时候把两边轨道填了,相当于拓宽了站台。
13 号线现在的西二旗站是修昌平线的时候为了换乘而新建的,老站在新站南边。
西二旗站加站工程时 13 号线没有停运,站台是钢板。
机场线 3 号航站楼站东西两边都有站台,两边开门。但其实东边的站台是临时结构,下面预留了轨行区。由此可见临时结构上面搭个半高屏蔽门是没问题的。
昌平线原计划在西二旗站以南接入现在的 13 号线,直达西直门;而 13 号线从西二旗向西南方向延长。后来这个方案没成,改成了昌平线南延。
昌平线南延最开始走八达岭高速,还一度有过和房山线贯通形成市区快线的规划。但后来快线网全部按照 8A 建设,昌平线南延改走学院路,规划与 9 号线贯通。
除了昌平线以外,更早的时候房山线还有过和 15 号线贯通的规划。这三条线设计最高运营速度都是 100km/h。
这个和 15 号线贯通的规划是通过和 16 号线贯通完成的——这话很绕,换个说法,从北沙滩到郭公庄是 16 号线。
房山线开工的时候是按照和 16 号线贯通实施的;预留了北延条件,先到首经贸站,等 16 号线修好和 16 号线贯通。没想到 16 号线跑了。
那个时候 16 号线北边还是到永泰庄的——8 号线永泰庄以北是从 16 号线抢来的。
林萃桥站最初规划是一个紧急停靠站。
四惠东站原计划上盖一座住宅,但是没有实施。
关庄站和平西府站的出入口都是和建筑合建,然而这些建筑都没有完成。平西府站外面看得到露头的钢筋,而关庄站是没有幕墙的完整建筑框架。
陶然桥站东半部分原计划拆掉五座住宅楼然后修建上盖商业。但是由于拆迁谈不妥,只能改方案,保证地铁自身施工。五座楼剩了一座半——是的,有一个楼拆了一半。
在 6 号线二期施工的时候,有一个车站工地挖出了通州城的东门瓮城遗址,文物保护界人士持续关注,但最后遗址还是不见了。据地方志,通州城东门叫通运。在地铁站地下一层的部分设计了遗址博物馆,修好之后遗址搬回来展示;有关工程正在实施。
说到博物馆,在王府井 B 口(通东方新天地)半道上有个古人类遗址,是挖地铁挖出来的。这个博物馆至今仍然收费。
中国美术馆新馆(预定建设)和老馆都在 8 号线沿线,中国美术馆站是城里的老馆。中国科技馆新馆和老馆也都在 8 号线沿线。
中国美术馆站工程极为复杂,脚底下是 6 号线,头顶上是一个四通热力小室。四通热力小室就是两个热力隧道十字交叉,交叉处有个小房间的意思。经过多次方案调整,最后中国美术馆站采用分离式车站,东侧(北行)站台偏北,西侧(南行)站台偏南。
2013 年底的时候中国美术馆站东侧站台具备运营条件,因为南锣鼓巷不能折返,8 号线车辆必须利用东侧站台折返。
2007 年以来的新线,设计运营的车站共有 19 座因各种不同的原因暂缓开通,其中目前(2017 年 1 月 1 日)仍然暂缓开通的有 11 座。
自从 2008 年启用自动售检票、一票通以来,无法实现站内换乘的车站都暂缓开通。
西直门站一开始也无法站内换乘,但那个时候不是一票通。经过多年改造,2008 年赶上了自动售检票,方法是在地面甚至马路上用栅栏围付费区。
西直门站 13 号线的换乘改造 2011 年才完全实现设计。相关工程是 2006 年开始的,这五年间西直门经历了各种迷宫阵和蔬菜大棚,名声大振。改造完成后换乘还算可以了,但是名气太大,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西直门站改造期间,北京北站也进行了改造——北京北站不改,西直门换乘也改不了。北京北站改造是奥运工程,虽然单纯就是开个 S2。
昌平线的前身就是 S2 线,规划是实打实的市郊铁路,利用既有线,从沙河支出新线,走向和现在昌平线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隔一条街左右。另外一支和现在 S2 一样到延庆。后来昌平线独立了。
S2 线(昌平线)变成了地铁,S1 线(门头沟线)变成了中低速磁浮,结果就是地铁和国铁继续泾渭分明,到 2013 年左右才想起来光搞地铁不行,要搞中间制式。这个中间制式用在平谷线和新机场线。
截至目前,北京是唯一一个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已批准线路在地级单位范围外有工程的城市。而且,平谷线还把占地大的车辆段放在河北省,以缓解北京市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局面。
而且严格来说除了平谷线,新机场线也经过北京市界外,不过就很短一小段,是几乎整个北航站楼……
新机场线原计划是牡丹园到新机场,草桥以北和 19 号线上下叠落。但后来在草桥截线。截线以前太平桥大街有一段是和 19 号线、3 号线三条线路上下叠落。
三线并行除了太平桥大街之外,8 号线三期从正义路到前门和 2 号线、北京直通线也是三线并行,不过不是上下。2 号线和北京直通线高差不大,8 号线三期在北边,很深。
现在已知北京地铁埋深最深的车站、区间都不超过 40 米。而京张城际八达岭长城站最大埋深 100 米以上、从站台到出站口提升高度都有 60 多米。山里就是不一样。
(不确定)6 号线二期可能是北京地铁第一条下海平面的线路,最深处设计高程约 -5 米。北京地方高程比国家高程还高零点几米。
北京地铁高架桥最高的车站可能是孙河站。这个没有具体数据,单纯是猜的。
北京地铁最长区间是 2 号航站楼到三元桥,20619m。排除机场线,是北苑到望京西,6720m。
北京地铁最长计费里程是苏庄到昌平西山口,85543m。第二名是俸伯到苏庄,84354m。
燕房线开通后北京地铁将出现单程 10 块钱。现在是 9 块钱。
燕房线不是北京第一条全地上线路;八通线才是。有趣的是这两条线设计之初都计划未来与相连的线路贯通。
6 号线的相反,曾经有两次出地面的机会,最后都地下了。一期朝阳北路有高架预留。西延最初苹果园也是高架。
通州北关站是中庭式车站。北运河西站,中庭加天窗。通运门站,中庭加 Y 型柱。有没有集大成者?有,丽泽商务区站,中庭加天窗加 Y 型柱。
丽泽商务区站 2011 年第一次开工,很快就被要求停工。2016 年底第二次开工。
——你以为修好了就好了吗?亦庄火车站 2010 年起暂缓开通,时至今日(2017 年 1 月 1 日)仍然暂缓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