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艺术2016冬季卷总第一期》以“犍陀罗”为主题。犍陀罗是古代印度地理名词,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贵霜帝国时期的犍陀罗地处中亚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大唐西域记》中有过相关记载,“健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围绕着佛教而展开的犍陀罗艺术,是古代希腊艺术与印度艺术结合的产物,别具特色。犍陀罗艺术伴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从中亚向东扩散,东渐中国。徐文堪说:“从犍陀罗来看中国,或者从中国来遥望犍陀罗,无疑是深刻理解欧亚丝路多元一体文明的恰当途径。”
该刊分为对话、综述、钩沉、田野、特约、解读、手迹、视野、人物、现场等栏目,包括图片近140幅,汇集海内外著名学者王镛、吴黎熙、乐仲迪及曼都博士等权*文章,当代艺术家洛齐、李阳、王见的作品也包含在其中。《丝路艺术》与《丝路译丛》的作者多有交叉,译丛的译者毛铭、作者康马泰、卢湃沙和乐仲迪同时也是《丝路艺术》的编委。

《丝路艺术2016冬季卷总第一期》
作者:《丝路艺术》编辑部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ISBN:9772096300166
出版时间:2016/11/1
开本:16
页数:227
定价:45

目录:

[对话]洛齐十问:与王见先生关于《丝路艺术》的对话

[综述]王镛/犍陀罗艺术

[钩沉]菲利真齐/犍陀罗的叙事艺术

穆罕默德·瓦利乌拉·汗/犍陀罗:来自巴基斯坦的佛教文明

阿扎佩/从犍陀罗到巴米扬:早期中亚壁画的希腊、波斯传统

[田野]李阳/来自塔克西拉的犍陀罗艺术

[特约]曹光哲/当微笑成为永恒

[解读]吴黎熙/佛陀的意义及造像的形成

曼都/希腊化大夏的女神娜娜

[手迹]洛齐/洛齐犍陀罗笔记

[视野]李梅田/境外丝路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人物]毛铭/埋在沙漠热土中的中亚考古之父

[纪事]丝路文化艺术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