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广州人文沙龙邀请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两代“掌门人”李卓祺馆长、黄海妍馆长做客广州人文馆,他们与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梁凤莲主任一同为读者解读广州文化地标——陈家祠。

1. 李卓祺馆长、黄海妍馆长与社科院梁凤莲主任在人文馆开讲

一、陈氏书院?陈家祠?

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 1893 )。黄海妍馆长指出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2. 明末以来广州城中合族祠分布情况

清代广州城中还有众多的姓氏书院,同样是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实。这些姓氏书院自明末开始在广州城中出现,比较著名的有何氏羊城庐江书院、苏氏武功书院以及陈氏书院等等,它们实际上都是各姓在广州建立的合族祠,建祠目的多是“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即作为宗族子弟来广州应举考试、打官司、交纳赋税时短暂落脚之处,因此陈家祠相当于“清代广东各地陈姓驻广州办事处”。自清代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官府多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于是各姓合族祠大多改题为“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来避免官方打压。

二、陈家祠“七绝”

在黄馆长介绍完陈家祠的历史后,守护陈家祠三十年之久的李卓祺馆长带领读者开始“参观”陈家祠。

众所周知,到陈家祠首先要看的就是它的建筑。陈家祠“广五间、深三进”,从外面看是封闭式的矩形建筑,其实它本身横向 80 米,纵向 80 米,占地面积 15000 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 6400 平方米,是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围合而成的建筑群。陈家祠不仅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祠堂建筑,还以集岭南地区民间建筑装饰艺术大成而遐迩闻名。

3. 陈家祠

陈家祠被誉为“百粤冠祠”,建筑工艺以“三雕二塑一铸一画”见长,即极为巧妙地运用了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画等不同风格的工艺,这些工艺俗称陈家祠“七绝”。在陈家祠建筑的台基、台阶、垂带、墙裙、劵门以及柱子上方的月梁和雀替上,都可以见到精美的石雕,尤其是受阳光暴晒和风雨侵蚀的部位,大都采用具有精美雕刻的石构件,石雕题材十分丰富,包括花卉瓜果、祥禽瑞兽、人物故事等。

4. 陈家祠石雕——柱头雕饰“状元及第”图

陈家祠的砖雕是广东砖雕的经典之作,数量多、规模大,既有排列整齐的砖雕斗棋,也有造型生动的人物、鸟兽、瓜果、花木等砖雕图案。砖雕技法以浮雕为主,局部釆用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远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线条流畅;近看精致纤细,人物须眉毕现,神态栩栩如生,在阳光下还能够呈现出黑、白、灰多种色调。

5. 陈家祠砖雕——“梁山聚义”图

陈家祠的木雕装饰广泛应用在门窗、梁架和室内陈设上,几乎所有露明的木构件都可以雕刻装饰,雕刻技法以浮雕和镂雕为主,按照所处位置选择恰当的题材,雕刻精美的深褐色木构件与青砖灰瓦互相映衬,将木雕装饰艺术与建筑结构和实用功能完美结合。木雕遍布书院各处,陈家祠门口屏风上左右各有一个竹子环绕而成的“福”字,号称“岭南第一福”,“福”字图案一左一右互为倒写,寓意福到、双福临门,而“竹”与“祝”同音,也表达祝福之意。取意为“福”的不仅这一处,比如“五福捧寿” ,以 “蝠”与“福”谐音,通过五只蝙蝠形成五福态势,排列出“寿”字队形呈现吉祥寓意。

6.“ 福”字木雕 7.“ 五福捧 寿”图

陈家祠的陶塑装饰艺术集中反映在脊饰上,是岭南建筑陶塑装饰艺术的典范,陈家祠脊饰是著名的石湾陶塑脊饰,俗称“石湾瓦脊 ,它是用陶泥雕塑后煅烧而成的集人物、动物、花卉及亭台楼阁于一体的艺术组塑,其中包含了中国重要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瑞兽珍禽及充满浓郁岭南特色的粤剧人物和岭南骑楼等内容。

8. 陈家祠陶塑—— 智收姜维”图

陶塑下面那一层就是灰塑,也叫“灰坯”,是依附于建筑墙壁上沿和屋脊之上的一种岭南地区特有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立体感强,而且色彩丰富、装饰效果好,表现出岭南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巧。陈家祠的灰塑装饰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题材之丰富,均为岭南地区之首。陈家祠屋脊上的大型灰塑是民间建筑实用性和装饰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主要分布在屋顶正脊、垂脊、屋檐、山墙、廊门、窗檐等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色彩斑斓。

9. 陈家祠灰塑——“张松看孟德新书”图

陈家祠的彩绘艺术主要体现在大门的门神和东西厢房的壁画上。中国古代祠堂建筑营造和装饰的重点首当门户,它被视为宗族的“门面”。陈氏书院作为清代广州规模最大的合族祠,其大门高 5 米、宽 1.2 米,大门上就有一对高达 4 米的大型彩绘门神,它们是以勾线重彩技法描绘而成的。相传唐太宗被鬼魂纠缠而彻夜难眠,秦琼和尉迟恭自告奋勇镇守宫门,由于他们两个杀气大,所以那些鬼和阴魂就不敢侵扰皇帝,皇帝后来很感动,就将这两位大将军的形象画了下来,贴在皇帝寝宫的大门,一到晚上就将两扇 大门关上,从此,再无滋扰。后来贴门神驱邪的办法被老百姓纷纷效仿,以保家宅安宁。

10. 陈家祠大门上的彩绘门神

用铜、铁作为材料来铸造钟、鼎等,古已有之,但像陈家祠用作建筑的立柱、栏板及其装饰的并不多见,这也是陈家祠建筑装饰工艺中独居特色的一种。陈家祠的铁铸主要用在正厅、聚贤堂的月台以及连廊中,其中聚贤堂月台的铁铸通花栏板最有特色。精美通透、色泽灰黑的铁铸镶嵌在石雕构件之中,与周围粗犷厚重、色泽浅白的石构件形成对比,而铁铸的植物枝叶、动物尾翼等与石构件纤细的线脚相连,又使得铁、石的结合自然和谐,成为陈家祠建筑装饰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的“三阳开泰”等都是难得的铁铸佳作。

11. 月台全景图

12. 陈家祠铁铸——“金玉满堂”图

黄海妍馆长指出,作为博物馆人和文物工作者,一定要把建筑保护好,陈家祠最近几年也引入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比如北斗卫星系统、白蚁监测系统,智能温度遥测系统、智慧电气火灾的云监控系统等等,努力地实现陈家祠的永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三、静水流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

陈家祠是岭南建筑的一颗明珠,有“百粵冠祠”之誉,是岭南文化的一份重要遗产,在此建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尤显相得益彰。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以陈家祠为馆址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它成立于 1959 年,今年是建馆 60 周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通过爱国人士、知名收藏家和工艺家捐赠以及多方征集,收藏了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 20769 件(套),其中国家级珍贵文物近 3000 件(套),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馆藏资源非常丰富,藏品涵盖省内兼及全国主要的民间工艺品类,既有代表广州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最高水平的“三雕一彩一绣”(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和广绣),也有反映中国陶瓷文化和岭南文化的石湾陶瓷、青瓷、青花瓷、民国彩瓷、剪纸、麦秆贴画、文房珍品等等。

13.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部分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捐赠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品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文物收藏家杨铨先生将毕生搜求珍藏的陶瓷器、铜器、玉器、竹雕、木雕、古墨、书画等文物 5542 件,无偿捐献给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还有知名学者陈大年、商承祚、冼玉清,石湾陶艺名家谭畅、庄稼、曾良等,以及民间剪纸名家李知非,他们有的捐赠珍藏,有的送出本人得意杰作;省内各地的陶瓷生产、雕刻制作、刺绣、编织等工厂或作坊,都乐于把精品列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珍藏。

四、传承就是把有价值的传统带到将来

14. 社科院梁凤莲主任指出“传承就是把有价值的传统带到未来”

在图文并茂中漫游陈家祠之后,梁凤莲主任指出,无论是陈家祠的建筑还是展品,都有着明显地域的特色和魅力,与故宫的皇家园林、宫廷器具不同,陈家祠更加生活化、更有烟火气、更有亲和力,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梁主任指出所谓的传承就是把有价值的传统带到未来,这里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现代化,正如两位馆长所言,他们都是看门人、守护者,呕心沥血就是为了让历史的宝贝能够从自己手中完好无损地、更加有认同感地传到下一代的手里。为此他们做了很多努力,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建设了数字化展厅,将馆藏珍贵文物用三维扫描方式数字化,让观众 360 度观赏文物,完善智能温度遥测系统,建设恒温恒湿库房,使用低反射 玻璃……这就是文化的价值观,影响到未来的传承,所以这种现代化非常重要。二是文化的生活化,生活化就意味着扎根于民众的生活中,有根基才有利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像李馆长刚刚介绍的门神,黄馆长介绍的多种多样的民间工艺,这些都根植于大家的生活中,持续焕发生命力;第三是文化的国际化,对待历史和传统,我们既要尊重和敬畏,也要有创新发展的格局和眼光,既要有本土意识,也要有国际视野,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陈家祠领略岭南文化的魅力。活动最后,梁凤莲老师掷地有声地表示陈家祠无愧于我们值得自豪的广州文化地标,并呼吁大家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进行传播、扩散和推广。

《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责任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编

【摘要】本书分三篇:陈氏书院百年史回溯、岭南传统宗祠建筑、保护与维修。包括陈氏书院的创建、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陈氏书院、陈氏书院的建筑特点、建筑装饰与文化内涵等内容。

【索书号】 G649.2/703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 广州地方文献

《风从广州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广州外销成扇》

【责任者】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编著

【摘要】本书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辗转从欧美征集清代外销“广州扇”,它们的制作时间大概自清雍正朝至十九世纪中后期,数量仅有 48 把,计有象牙折扇 9 把,蕾丝银扇 1 把,金漆折扇 5 把,玳瑁折扇 2 把,团扇 2 把,纸面折扇 13 把,刺绣折扇 10 把,檀香折扇 2 把,杂扇 4 把。全书大致反映了清代广州成扇外销的历史发展脉络。

【索书号】 K875/695

【馆藏地点】广州人文馆 广州地方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