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秋瑾轶事》所记,有一次,她们同游上海张园,小憩品茗时,秋瑾见一名留学生挟一名雏妓乘车而来,在这花娇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轻狂放浪之态,她忍无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语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那人还算识相,赶紧灰溜溜地走了。徐自华静观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横加干预是“真杀风景”。秋瑾则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秋瑾
中国女报
1907年,为了有力地宣传
妇女解放
,发动妇女团结起来参加斗争,她决定创办一份便于普通妇女阅读的杂志――《
中国女报
》,提出创办的宗旨,是要“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1907年1月14日,秋瑾与陈伯平、姚勇忱、张剑崖等人创办的《中国女报》出版。秋瑾亲自撰写了发刊词:“吾今欲结二万万大团体于一致,通全国女界声息于朝夕,为女界之总机关,使我女子生机活泼,精神奋飞,绝尘而奔,以速进于大光明世界,为醒狮之前驱,为文明之先导,为迷津筏,为暗室灯,使我中国女界中放一光明灿烂之异彩,使全球人种,惊心夺目,拍手而欢呼,无量愿力请以此报始,吾愿与同胞共勉之。”陈志群为创刊号献辞说:“这个女报能够好好办下去,也可以在20世纪中国帝国报界舞台中,独树一帜。”《中国女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女协会之基础为宗旨”。
秋瑾对此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这两期上发表了《中国女报发刊词》《敬告姊妹们》《看护学教程》《勉女权》等文章、诗作。她在《敬告姊妹们》一文中说:
“唉!二万万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万万女同胞,还依然黑暗沉沦在十八层地狱,一层也不想爬上来。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一生只晓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虐儿是闷闷的受着,泪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马。试问诸位姊妹,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于当时广大妇女尚不觉悟,希望妇女们不要安于命运,立志从经济上获得自立的能力,以摆脱
奴隶
地位,争取女权。据说,许多妇女看到这些文章后,感动得流出眼泪,并开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视妇女们团结起来开展斗争,她努力创办《中国女报》,要把它作为“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她还把争取女权的解放与整个国家、民族的解放紧紧地联结起来,号召妇女们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与男子一起承担责任。她在《
勉女权歌
》歌中写道:
吾辈爱
自由
,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若安作同俦,恢复江山劳素手。
旧习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独立占头等。
愿奴隶根除,知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
作为
女权运动
的先驱者,她号召妇女们“奋然自拔”,参加反清革命斗争,在民族解放事业中建“素手”之功。
《中国女报》在该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后,因秋瑾忙于准备武装起义,加之财资困难,不得不中辍。6月17日,她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编辑好的第三期杂志“约于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时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装起义失败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杀害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中国女报》虽然仅出版两期,却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秋瑾
县令自缢
1907年7月15日,鉴湖女侠秋瑾在浙江绍兴
轩亭口
从容就义。秋瑾就义背后,一个与之相关的人物并不为人所知。他就是身处晚清黑暗官场却良心未泯、亲自拘捕监杀秋瑾又负疚自尽的浙江山阴县令——安丘人
李钟岳
。李钟岳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学,常以其“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之诗句,教育勉励自己的孩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秋瑾相关绘画
秋瑾被捕后,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三时,斩杀任务已不容再缓,动刑之前,李钟岳在大堂上对她说:“尔之冤屈,我深知之,鄙人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话毕,当场“泪随声堕”,身边的吏役也都“相顾恻然”。
最后,李钟岳自作主张,应许秋瑾不要
枭首
、刑后勿剥衣服等要求。凌晨四时,秋瑾在绍兴知府
贵福
心腹的监视和催促下,被押赴至绍兴轩亭口刑场,执行枪决,一代女杰愤然英勇就义。未过3日,李钟岳即因“庇护女罪犯”被革职。1907年10月29日(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廿三)上午9时许,李钟岳乘家人不备,在寓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此时距秋瑾遇难只有百余日。
1912年,秋瑾墓和鉴湖女侠祠兴建于西子湖畔,李钟岳的“牌位”也被祀于祠中,上题“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书“李钟岳先生,山东
安丘
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以纪念李钟岳保护秋瑾和为秋瑾殉道的悲壮义举。
南开大学
李新宇
教授对此评价道:山阴县令李钟岳那样死去了,这说明他有道德,有良心,说明大清帝国的官员中还有那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您听说过因为违心地判了一个案子,或错误地处理了一个事件,而去自杀的吗?进行道德审判,审判出的也是李县令的道德光彩。
秋瑾
绍兴故居
浙江秋瑾故居是著名旅游景点,位于绍兴市区塔山西麓和畅堂,清代建筑。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年时代的秋瑾在此读书习文,练拳舞剑。1906年,她自日本归国,从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这里生活和从事革命活动,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书“和畅堂”三字。“和畅”是取
王羲之
《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之意。门厅楣上“秋瑾故居”匾额系何香凝手书。笔力遒劲的题书,或许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对另一个女革命家的欣赏、怀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达。至今屋内仍挂有一张男装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飒爽,确有
巾帼不让须眉
的侠客仗义之气。卧室里的书桌以及
文房四宝
等,则显示了秋瑾的另一个身份:文人,或者说,是诗人、词人和散文家。卧室后壁有一夹墙密室,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处,至今保存完好,弥足珍贵。第三、四两进原为秋母及兄嫂住房,现辟为秋瑾史迹陈列室,展出秋瑾诗词手稿、家书、照片、印章、头巾、文献等文物,更有
孙中山
、
宋庆龄
、
周恩来
等名人评价秋瑾的题词等,反映了秋瑾从事革命的光辉业绩。
双峰
秋瑾故居为清代建筑,青砖白墙乌瓦,位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神冲街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何香凝先生题写的“秋瑾故居”匾额悬挂于此。秋瑾故居遗址已被双峰县政府于2003年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
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这座故居却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秋瑾生活过的双峰县被
全国妇联
正式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中华女杰之乡”。双峰是名人故里、湘军摇篮,尤其是在中国的
妇女运动
史和解放史上,双峰妇女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灿烂的一页。
2008年4月,双峰县八女杰雕塑揭幕仪式在县城女杰广场举行。包括葛健豪、秋瑾、
唐群英
、向警予、
蔡畅
、
王灿芝
、曾宪植、
曾宝荪
八女杰雕像。
秋瑾
株洲故居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大冲村,正在进行修复完善。
1896年,秋瑾与王廷钧结婚。秋瑾曾居住在位于今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钧父亲给秋瑾和王廷钧置办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华的,也是他们生前唯一房产。
《秋瑾》连环画
秋瑾死后不久,《
小说林
》杂志就连续刊出了多种以秋瑾为题材的小说和戏曲。小说有
包天笑
的长篇连载《碧血幕》,
吴梅
、龙禅居士的杂剧《轩亭秋》、《碧血碑》、啸卢的传奇《轩亭血》等。其他相关题材的小说有静观子的《六月霜》、尚武静观自得主人的《女铜象》、红叶的《十年游学记》、哀民的《轩亭恨》、无生的《轩亭复活记》(后改题《秋瑾再生记》);戏曲有悲秋散人的杂剧《秋海棠》、伤时子、萧山湘灵子及古越嬴宗季女的的传奇《
苍鹰击
》、《轩亭冤》、《
六月霜
》。
中华民国成立前后,
进化团
和
春阳社
两家文明戏剧团首先演出《秋瑾》,随后新民社、民鸣社、开阳社、启明社等剧团也相继上演。
1919年4月,在
鲁迅
著作《
呐喊
》的《药》一文中的
夏瑜
“夏”与“秋”相对,“瑜”与“瑾”相对,便是影射秋瑾其人。
1936年冬,
夏衍
写出了第一个话剧本《自由花》,后在40年代改名为《秋瑾传》。1940年“三八”妇女节时在延安上演了四幕话剧《秋瑾》。
1981年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中国戏剧舞台更出现一阵“秋瑾热”:
北京京剧院
二团的《风雨千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的《秋风秋雨》、浙江歌舞团的《秋瑾》、
杭州话剧团
的《秋瑾》、江苏省昆剧团的《
鉴湖女侠
》、天津市京剧三团的《鉴湖女侠》、安徽芜湖市梨黄戏剧团的《鉴湖碧血》等。
关于秋瑾的生年,有1875、1876、1877、1878、1879五种说法,其中1876、1878、1879三种说法,被认为“或则是无准确的史料依据,下笔时随意性的成分很多;或则所据史料有误,缺乏认真的考证,故此多不能成立”(
1879年说得到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汤毓贤的支持
)。故此对秋瑾生年的主要争论集中在
1875年
和
1877年
两种说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