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matter )为构成宇宙间一切物体的实物和场。世界上所有的实体都是物质,人体本身也是物质。除这些实物之外, 电磁场 等也是物质,它们是以 的形式出现的物质。物质的种类形态万千,物质的性质多种多样。气体状态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 单质 化合物 混合物 金属 非金属 无机物 有机物 ;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能够被观测或被理论预言,且具有 质量 能量 。拥有不同 化学式 是不同的物质,拥有同一种化学式而结构不同也是不同的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物质”的理解也随之变革。 所有可以用肉眼看到的物体都是由 原子 组成,而原子是由互相作用的 次原子粒子 所组成,其中包括由 质子 中子 组成的 原子核 ,以及许多电子组成的电子云。一般而言,科学上会将上述的复合粒子视为物质,因为它们具有静止质量及体积。相对地,像 光子 无质量粒子 (英语:massless particle)一般不视为物质。不过不是所有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都有古典定义下的体积,像 夸克 轻子 等粒子一般会视为质点,不具有大小及体积。而夸克和轻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才使得质子和中子有所谓的体积,也使得一般物体有体积。 爱因斯坦 证明所有物体都可以转换为能量(即质能等价),之间的关系式即为著名的质能方程 E = mc ²,其中 E 为能量, m 为质量, c 光速 ,其数值为299792458 m/s。因此很小的质量可以转换为很大的能量,例如正子和电子(都是物质)可以转换为非物质的光子。不过虽然在这些过程中可以产生或是湮灭物质,但是物质及能量的总和(透过 E = mc ²转换)却不会改变。
宏观而言,物质的种类万千,性质多样。气体 状态 的物质、液体状态的物质或固体状态的物质; 单质 、化合物或混合物;金属和 非金属 ;矿物与合金; 无机物 和有机物;天然存在的物质和人工合成的物质;无生命的物质与生命物质以及实体物质和场物质等等。物质的种类虽多,但它们有其特性,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物质与物件的区别
就内涵方面而言,物质是永不均匀满布于时、空中的 填充 内容,其唯一属性是质量。就外延方面而言,物质指所有的物件,包括“精神物件”与“现实物件”。“宇宙”三要素为时间、空间、质量。其中质量与空间是物件的基本属性,而质量与空间及时间都是事件的基本属性。

物质 等离子态物质

气体 加热,当其原子达到几千甚至上万摄氏度时,电子就会被原子“甩”掉,原子变成只带正电荷的离子。此时,电子和离子带的电荷相反,但数量相等,这种状态称做等离子态。人们常年看到的闪电、 流星 以及荧光灯点燃时,都是处于等离子态。人类可以利用它放出大量能量产生的高温,切割金属、制造半导体元件、进行特殊的化学反应等。在茫茫无际的 宇宙空间 里,等离子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宇宙中绝大部分物质都处于等离子态,固液气才是真正的比较稀少的物质状态。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 星际物质 里才可以找到 固态 、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物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物质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BEC)是科学巨匠 爱因斯坦 在70年前预言的一种新物态。这里的“凝聚” 与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一般是基态)。即处于不同状态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种状态。
这个新的第五态的发现还得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关于原子的新的理论。在 传统理论 中,人们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 张三 ,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然而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
玻色 的论文引起了 爱因斯坦 的高度重视,他将玻色的理论用于 原子气体 中,进而推测,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能级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阶一样从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打个比方,练兵场上散乱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挥官的命令“向前齐步走”,于是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向前走去。后来物理界将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这就是崭新的 玻爱凝聚态

物质 费米子凝聚态物质

根据“费米子凝聚态”研究小组负责人德博拉·金的介绍, “费米子凝聚态”与“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态”都是物质在量子状态下的形态,但处于“费米子凝聚态”的物质不是超导体。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按其在高密度或低温度时集体行为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 费米 子,得名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另一类是玻色子,得名于印度物理学家玻色。这两类粒子特性的区别,在极低温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玻色子全部聚集在同一量子态上,费米子则与之相反,更像是“ 个人主义者 ”,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量子态。“ 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 ”物质由玻色子构成,其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而“费米子凝聚态”物质采用的是费米子。当物质冷却时,费米子逐渐占据最低能态,但它们处在不同的能态上,就像人群涌向一段狭窄的楼梯,这种状态称作“费米子凝聚态”。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则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形象,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由同一种分子组成的物的最小单位简而言之,就是组成各种形态、生命,乃至宇宙的基本元素。
简单点说,就是 实物粒子 和场统称物质或者有能量(质量)的统称物质。
物质的本源是单位空间的运动,也可以说是量子的运动,因为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的运动都会增加质量,速度接近光速会越发明显,比如电子的自旋,在一定小空间的运动形成了质量,E=mc²⇒m=E/c²,质量也就是物质了,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光子(量子)组成的,而静止的光子是没有质量的,质量和能量的转换公式为E=mc²,所以反过来思考,物质的本源就是没有质量的空间(量子)接近光速的运动,而把物质完全转化为能量的是正反物质的湮灭,所以任何物质都不是实体,只要条件合适,都可以穿越。之所以有支持力等等,是由于空间之间的电磁场的排斥;光子照在形成物质的空间上也会反射,就看见了物体;手触摸的时候,手的粒子和物体的粒子场力相互排斥,不然手就会穿过物体,所以任何物质都是虚无的,只是空间在相互作用(电磁力、万有引力等等)大质量的物质万有引力场越发明显,小质量比如夸克质子只在原子核层面形成效应,所以物质也是一种波,可以互相穿过。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通常是有结构的,但是物质结构在层次上是否具有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是否存在,这是一个长期反复争论而又常新的课题。当代几种不同的量子引力,尽管对某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但是关于这个问题从实质上来看,却给出了一致肯定的回答。
超弦 / M理论 圈量子引力 是异曲同工的,都认为尺度为 普朗克长度 (10^-33厘米)的小圈是物质和空间微观结构基本单元。
普朗克 长度是由引力常数、 光速 普朗克常数 决定的,它大致等于10的-33次方厘米,是一个 质子 大小的10的20次方分之一。
普朗克长度
其中,G为引力常数,h为普朗克常数,c为光速。
超弦理论/M理论认为,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微观基本单元是具有广延性的弦和brane(膜),并非所谓的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数学抽象点粒子。 粒子物理学 标准模型 中的粒子,都是弦或brane(膜)的激发。弦和brane(膜)的线度是有限短的普朗克长度,它们正是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基本单元,即德谟克利特式的“原子”,这 是超弦/M理论为现今所有粒子提供的本体性统一。
圈量子引力给出了在普朗克标度面积和体积的量子化性质,即断续的本征值谱,面积和体积分别存在着最小值。由于在圈量子引力中,脱离引力场的背景空间是不存在的,而引子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因此脱离物质的 纯粹空间 也就是不存在的。空间体积和面积的 不连续性 和基本单元的存在,正是物质微观结构的断续性和基本单元的存在性的最有力论据。
总之,超弦/M理论和圈量子引力从不同的侧面,对量子引力的本质和规律作出了一定的揭示,它们在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领域一致地得出了空间量子化和物质微观结构基本单元存在的结论。这无疑是人们在20世纪末期对我们世界空间时间经典观念的重大突破,也是 广义相对论 量子力学 统合的成果;同时更是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上关于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没有无物质的 空间和时间 ,也没有无空间和时间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