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
传说时期
。文字的出现,是
社会文明
的标志之一。
汉字的起源,历来有若干推断,至今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甲
卜辞
及殷商青铜器的不断出土,探讨上古文学有了可信的资料。
甲骨文
字和部 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代表的
商代
晚期文字,已经发展为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的记事文字; 商代中期的青铜器铭文也只有两三字,直到商代晚期,铭文仍很简单。
然而
甲骨文
和
金文
的产生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 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 较长的钟鼎铭文,这表明具有文学因素的文本出现了。从此,文学的各种形式在 语言文字的不断成熟过程中分途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 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
吕氏春秋
·古乐》云:“昔
葛天氏
之乐, 三人操
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
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
五谷
,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葛天氏”应是
传说时期
的一个部落酋长。这八阕可能是现在所知的最古的一套乐曲,有歌有舞,
歌辞
已经无可稽考,舞容极其简单,仅三人手持牛尾,边舞边唱。其内容从八阕乐曲的题目来推测,“载民”是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的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
自然法
则;“达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
宗教信仰
。这套乐曲体现了
上古时代
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汉语言文字
在中国
思想史
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为补充的,儒、道、释3家也常常合流 。儒家 、道家 、佛教思想有相异和对立的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所谓“
达则兼善天下
,
穷则独善其身
”的思想,儒家继承的是兼善精神,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 极 避 世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彼此消长。在文学作品中,这种现象有着鲜明的表现。如果说“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是古代士大夫的互补的人生趋向,那么,慷慨悲歌与愤世嫉俗,则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常有的
心理状态
和艺术意念。虽然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
总体风格
的影响占着主导的方面,但
老庄
哲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有两个方面:①“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的观点揭示了艺术中虚和实、无和有的
辩证法
,指出“有生于无”。对于形成中国文学含蓄精练的艺术
表现形态
上的特点起有异常重 要的作用 。中国文学极强调以虚写实,以静写动的表现方法。中国文人不喜欢纤毫毕现地直接描述,而把
艺术感觉
、
艺术想象
的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揣摩和思寻,追索那些不可言传的大音、大象——美的极致,创造出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②“大制不割” 、“道法自然”。“不割”即强调一种自然的完整性,强调自然的纯朴、素朴、浑朴。然而,至高无上的、形而上的道,要求“法”
形而下
的自然,这里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的美。因而,中国文学艺术家向来把刻苦的技巧训练与不露刀斧
凿痕
的无技巧境界结合起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是大多数
中国作家
毕生孜孜以求的艺术境界的写照,也是他们艺术道路的真实反映。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影响,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相比,大体上说,西方文学显得直截了当、率性
任真
,中国文学则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西方文学倾向于锋芒毕露深刻广大,中国文学则倾向于绵里藏针机智微妙;西方文学尚一泻千里的铺张,中国文学则尚尺幅万里的浓缩。这种
审美观
在总倾向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 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民族矛盾
的影响,以及
地理环境
的影响,等等。
关于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首先要考虑到文学发展的
不平衡
。由于
中国历史
悠久、幅员广阔,所以中国文学发展的
不平衡性
特别突出。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每个文体都有一个从萌生到形成再成熟的过程,所谓文体发展不平衡,包含这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各种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有先有后。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各个朝代文学的总体成就是不一样的,有的朝代相对繁荣些,有的朝代相对平庸些,这很容易理解。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在这个阶段,文学的
创作主体
经历了由群体到 个体的演变,《
诗经
》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位诗人
屈原
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 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 的作用。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
文史哲
不分,另一方面是
诗乐
舞结合,这种 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 讲
先秦散文
时我们无法排除《
尚书
》《
左传
》《
国语
》《
战国策
》等历史 著作,也无法排除《
周易
》《
老子
》《
论语
》《
孟子
》、
《庄子》
等哲学 著作,那时还没有
纯文学
的散文。至于诗歌,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
吕氏春秋
》里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以及《尚书·尧曲》里记载的“击石拊石, 百兽率舞”,都是例证。《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也和乐舞有很大关系。 风、雅颂的重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据《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乐歌唱。《楚辞》中的《
九歌
》是用于佘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
上古时期
的第二段是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
战国
时代游说于
列国
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低过的皇帝或者
诸侯王
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刺喻谲谏为己任。如武帝时期的
司马相如
、
东方朔
,
吴王
门下的
枚乘
、
邹阳
。这些“言语侍从之臣”正好成为
大赋
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与汉代
大一统
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诗经
》那种四言的躯壳到汉代已经僵化了,
楚辞
的形式转化为赋,
汉代乐府民歌
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历史不衰的“五七言体”。
中古期
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中古期文字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这是五七言
古体诗
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 阶段,也是五七言
近体诗
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 地位。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
骈赋
。从“
三曹
”、“七子”,经过陶渊明、
谢灵运
、
庾信
、“四杰”、
陈子昂
,到
王维
、
孟浩然
、
高适
、
岑参
、
李白
、
杜甫
,诗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杜甫既是这个阶段最后的一位诗人,又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的一位诗人,像一个里程碑矗立在
文学史
上。“
建安风骨
”和“
盛唐气象
”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这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陶渊明
、李白、杜甫,他们的成就都带着鲜明的个性。此外,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以
曹操
为道的邺下文人集团在发展五言古诗方面的作用,齐梁和初唐的宫廷诗人在建立
近体诗
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证据。在这个阶段,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
新面貌
。在儒家提倡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为作家的美学追求;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
中叶
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
天宝
末年“
安史之乱
” 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
文学语言
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
欧阳修
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由
唐宋八大家
共同实现的改革,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经过
白居易
、
韩愈
、
李贺
、
李商隐
等中晚唐诗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终于寻到了另一条道路。就
宋诗
与唐中叶以后诗歌的延续性而言,有这样两点值得注意: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
忧患意识
,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强。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而言,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 议论成分增加,以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也很值得注意。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具有比较明确的创作主张与
艺术特色
。
苏轼
、
杨万里
、
范成大
、
陆游
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点,与江西诗派共同构成有别于
唐音
的宋调。唐中叶以后
曲子词
迅速兴盛起来,经过五代词人
温庭筠
、
李煜
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
宋代文学
的代表。
柳永
、苏轼、
周邦彦
、
李清照
、
辛弃疾
、
姜夔
等 人的名字也就永远镌刻在词史上了。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
文化背景
下,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
主导地位
,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 转向勾栏
瓦舍
里的听众和观众。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 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的
艺术形式
。儒生
社会地位
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
通俗文学
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于是出现了
关汉卿
、
王实甫
、
马致远
、高明等一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元代的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
南戏
,共同创造了
元代文学
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
白话小说
,成为这个阶段的另一标志, 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近古期
中国文学史---近古期
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随着
商业经济
的繁荣、市民的壮大、
印刷术
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 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 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三、诗文等传统的文体虽然仍有发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样。而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其中又以小说最富于生命力。这些通俗 文学借助日益廉价的印刷出版这个媒体,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并产生了广泛的 影响。从以上各方面看来,明代中叶的确是一个文学
新时代
的开端。
从明嘉靖初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特 别是对那些汉族士人的震动极其强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学创作基本上沿袭 着明代中叶以来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巨大变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学集团和派 别的大量涌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论争,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与明清易代相比,鸦片战争的炮声是 更大的一次震动。鸦片战争带来千古未有之变局,从此中国由
封建社会
沦为半封 建
半殖民地
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国许多有识之士 在向西方寻求新的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也寻求到新的文学灵感,成为一代新的 作家,
龚自珍
、
黄遵宪
、
梁启超
便是这批新人的代表。与社会的变化相适应,文 学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救亡图存的意识和求新变于异邦的观念,成为文学的基调。 文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文学被视为
社会改良
的工具,在国民中最易产生影响的 小说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随着外国翻译作品的逐渐增多,文学的叙事技巧更新 了。报刊这种新的媒体出现了,一批新的报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们以报刊 传播其作品,
写作方法
也因适应报刊这种形式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在古文领域内 出现了通俗化的报刊文体,在诗歌领域里提出了“我手写我口”这样的口号。
近古期的终结,也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我们仍然划定在“五四”运动 爆发的1919年。这是因为“五四”作为一次新文化运动,不仅在
社会史
上开 启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在文学史上开启了一个新的时期。在“五四”运动之前虽 然出现了一些带有新思想与新风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属于
古典文学
的范畴。“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质的变化。我们既注意19世纪末以来文 坛发生的渐变,更注重“五四”这个大的开阖。“五四”阖上了中国数千年古典 文学的门,同时打开了文学的一片崭新天地。
1.
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
修订版
(共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1
2.
马积高
,
黄钧
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5
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中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1-1
12.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1
16.
褚斌杰
,袁行霈,李修生,李修生,《中国文学史纲要》共四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