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作为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到底有什么魅力,为什么会被无数次翻拍成影视作品?
55 个回答
“爱情”“人性”“区隔”与“善有善报”:《白蛇传》的永恒主题与现代延伸
提起《白蛇传》,很多人想到的是,这是一个蛇妖报恩,终成正果的爱情故事。之所以被屡屡改编为影视作品,一则因其有广泛的知名度;二则因其有成熟丰富的故事;三则因其有现代化延伸的空间。
1.知名的大团圆IP
2015年暑期,田晓鹏执导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上映,疲倦厌世的“马脸”大圣引爆自来水热情,最终狂揽9亿加票房,成为当时国产动画电影新标杆。要知道,之前,中国动画电影也就《大闹天宫》《天书奇谭》《宝莲灯》等少数几部能扛得起声名,而且绝大多数都是上世纪的作品。新世纪以来,虽然动画制作技术提升,人才培养渐成规模,产品时长也极大增加,但在大圣之前,也就《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年会拿出一部作品,获得一份稳定收益。
2016年《小门神》上映。追光动漫的首部动画长片,呈现了追光动漫 注重动画技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材、偏好合家欢内容的特征 。不过,精致的《小门神》票房成绩并不理想。之后讲述“茶宠”故事的《阿唐奇遇》(2017),寻找猫的桃花源的《猫与桃花源》(2018)也遭到了市场冷遇。
2019年《白蛇:缘起》选择了1月11日上映,在贺岁档和春节档之间的低迷档期里,《白蛇》凭借过硬的品质获得了观众的青睐,自来水再次发力,影片连续蝉联日票房冠军,只是,进入春节档之后,在《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熊出没》等一众影片的堵截下,最终收获4.4亿票房,这已经是追光动漫在当时取得的最好的票房成绩。
2021年春节档,追光的《新神榜:哪吒重生》上映,哪吒与龙族的恩怨嫁接到了水源被垄断的东海市,哪吒故事也从古代移植到了现代。2021年暑期档,《白蛇:青蛇劫起》上映,影片保留了白蛇温婉和青蛇独立的性格设定,只是,修罗城中,一种人机车追逐;现代都市里,小青踽踽独行。这种游离于现代与神话之间的故事,更似《白蛇传》的同人文。在追光的努力下,《白蛇》老树新花,宝青坊、修罗城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2019年,彩条屋出品、饺子执导的《哪吒:魔童降世》上映;2020年,彩条屋出品的《姜子牙》上映;2022年暑期,追光的《新神榜:杨戬》上映。可以看出,近些年来,除了《大护法》《妙先生》《罗小黑战纪》《雄狮少年》等少数原创IP之外, 诸多中国动画电影更愿意从中国神话中选题,这有三点可能的原因:
一是路径依赖: 《大圣归来》《魔童降世》在某种程度上为国产动画电影树立了成功的标杆,让业界看到了动画电影成功的可能,以致于后来诸多选题策略与之类似;
二是控制风险: 西游宇宙、封神宇宙,以及白蛇、济公等在中国堪称家喻户晓,这种高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降低投资风险的效果;
三是预留空间: 神话中涉及到法术大战,其实为国产动画电影的特效预留了空间。
于影视制作人员而言,白娘子传说故事足够丰富,而且有一个大团圆结局。 一个千年蛇妖化为人形,名为白娘子,为了报答前世救命之恩,在西湖边找到恩公的转世许仙,喜结良缘。白娘子与许仙开药铺、治瘟疫、除蜈蚣精,但因人妖有别,不为高僧法海所容。端午节,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白蛇原型,吓死了许仙。为救丈夫,白娘子盗仙草。救活许仙后,法海设计将白娘子关入雷峰塔底。白娘子与许仙之子许仕林是文曲星下凡,高中状元后,到雷峰塔救回母亲,白娘子和许仙最终得道。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白蛇传》是其中唯一的大团圆结局。毕竟孟姜女为丈夫哭塌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才能双飞,牛郎挑着两个孩子与织女隔银河相望,每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
丰富的故事,让白娘子传说有了更为充实的内容,而大团圆结局则更适合改编为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合家欢影视作品。
2.《白蛇传》的经典主题
爱情是文艺作品中的经典主题,中外皆如是。白娘子传说有着恋爱、受挫、重聚的爱情故事典型情节。
爱情故事中, 最有趣的往往是展现“有情人难成眷属”。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爱情的阻碍是两大家族的仇恨;梁山伯和祝英台则是在包办婚姻背景下,向往自由恋爱的两个年轻人的悲剧;孟姜女哭长城展现的王权对庶民的戕害;中国神话牛郎织女被分开的原因是人神殊途,触犯天条;《泰坦尼克号》电影中展现的是阶级差异:电影开头就直接呈现了,露丝母亲作为老贵族家道中落的焦虑,露丝的婚姻成为家族保持地位的砝码,也因此,露丝的贵族母亲就成了露丝与三等舱的杰克的天然屏障。
家族仇恨、包办婚姻、道德律令和阶层差异,其实代表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的价值偏好。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的旗手,其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批判的家族对立和年轻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张扬的正是自由意志的价值;封建时代的中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婚姻的主要遵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是对包办婚姻的批判,也是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歌颂;孟姜女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是对封建王权和教条的批判;卡梅隆则辛辣讽刺了所谓“贵族”的自私与虚伪。
白娘子传说中包括了“断桥相会”“盗仙草”“水漫金山”“雷峰塔”等多个经典段落,除了核心的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外,还展开了白蛇报恩、白娘子除妖、白娘子惩罚奸臣等故事,这里的白娘子不仅是一个知恩图报、以身相许的好女子,更是一个为民除害、利他的,具有神性的奇女子。
3.《白蛇传》的现代化延伸
《白蛇传》在民间和文艺作品中有不同的版本,伴随时代变迁,诸多设定也出现较大变化。比如,有的《白蛇传》中,许仙叫许宣,小青是鱼而不是蛇;有的版本中白蛇是要除去小青的;很多版本并没有白蛇为报恩嫁于许仙的情节。1992年,赵雅芝、叶童版的《新白娘子传奇》算是一个范本,整合了过往的白蛇传说,也设定了许仙跟自己的姐姐和姐夫一起居住,白素贞治瘟疫的等新情节,人物形象鲜明,故事也非常完整。92年的剧作也表明:因应时代诉求和主创的个性化表达需求,《白蛇传》可以有现代化的延伸空间。
一是“人是什么”发掘。 身处人类社会,熟悉周边人群,往往淡漠了对人自身特质的发掘。只是,把人放到一个近似的物种中比较,比如《银翼杀手》中与人极其相似的人造人出现,《攻壳机动队》中有ghost的自主意识,与被大量义体替代肢体的人类共存,就会引导人发掘人的特质。
《西游记》中吴承恩借佛祖之口说,周天有五仙“天地神人鬼”,有五虫“蠃鳞毛羽昆”。在这种世界观下,人只是五虫中的“蠃”又称“裸”的一种,区别在于,人可以修成“人仙”,而其他动物多年修炼才得以幻化为人形,是一种等而下之的存在。作为千年蛇妖,白素贞涉及的主题是如何成人,如何融入人类社会。传说中她足够善良,愿意去治病救人,有千年等一回的执著的爱,但是它没有人类身份,所以会遇到僧人的干涉。
1993年,徐克执导的《青蛇》上映。影片开头,法海俯瞰喧嚣的人间,有人雕刻邪神,有人做着仪式,有人在砍肉,有人在斗殴,有人在围观。这些色调和行为诡异的景观,使法海感到迷茫,他自言自语“人”。 法力高强的法海面对不像人的人,还有不像妖的妖,在思考“人”与“妖”的区别。徐克其实将有关“人是什么”摆在了台面上。 电影中王祖贤扮演的白素贞洞悉世事,而青蛇却对人间一无所知。而正是小青这个白纸一样的妖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人是什么”的视野。青蛇向姐姐询问什么是感情,什么是七情六欲,但在自身的验证过程中发现许仙无情、法海有欲。小青最终捅死了许仙,代表的是对人性中的虚伪、现实中的谎言的反感与决裂。
二是社会区隔的映射。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社会中一重重身份、一个个角色,其实都在完成某种身份认同,也形成了外部区隔。 而正是一层层区隔造就不同的社会。徐克的《青蛇》中“神人鬼妖,等级有序”,法海是这种秩序的象征也是维护者。法海则自信天生慧根,道行高深,不受妖孽蛊惑和世俗沾染,他一眼看出200年道行的蜘蛛精不是人,执意收了他的道行。直到在佛祖面前大开杀戒,佛像凋落,蒲团燃烧,才发现自己为魔障所困,又去释放蜘蛛。随着阅历增加以及小青的闯入,发现这世界不是人神鬼妖,等级有序,而是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生活中的人们看到的往往不是一个平等的人,而是首先看到的是他的身份与角色,这其实本身就是区隔的一种类型,以致于很多人不能平等视人。《白蛇传》中所谓人的区分,人与妖的区分,人与神的区分,就是这种区隔的呈现,它像《聊斋志异》一样提点的是人类社会, 更像是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为划分,激起的是人们对突破区隔的真挚爱情的渴求,简单善良的追求,还有公平利他的侠客的期待 。
三是现实焦虑的缓解。现实社会中不存在人妖殊途,不能成婚的设定。但现实社会中总在追求某种门当户对。这种婚姻上的区隔自古至今似乎是一以贯之的。 现实中,人们享受一种法理上的平等,但无法消除身高、胖瘦的差别,以及学历差距、经济差距、家庭地位差距都可能造成双方的隔阂,最终导致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即使他们最终在一起了,还需要打破世俗的偏见,中间多有曲折。
《白蛇传》作为爱情故事传承,呈现的是中国人讲究“善有善报”因果循环的世界观。笨小子有一个美丽的妻子,还有一个状元儿子许仕林,呈现了一种具有劝世意味的因果循环。 这一循环打破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区隔,拥有的是一种如同有神灵助益的生活,附带的是一种利他的良好声誉,而前提人要是保持善良。 在这种“善有善报”的预期下,出身、经济、声望似乎都可以抚平,很多现实焦虑也得以缓解。
总而言之,白娘子的故事,作为国人家喻户晓大团圆式IP,有着丰富的情节,庞大的特效空间,在传统的爱情、报恩等主题基础上,具有发掘人性、映射社会和缓解焦虑的延伸性空间,被诸多主创青睐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从影视化的角度来说,《白蛇传》包含的一些类型元素、人物特征等,都为改编提供了基础和更多可能。另一方面,就如同 《西游记》 的改编一样,当孙悟空有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而这个具象化的角色又特别能引起更多人的认同,就会让这个IP的传播和关注度更高,也会激发更多影视创作者挑战和尝试新的改编方式,让某个演员能够成为主角形象的新代表,形成一个新的记忆点。
01 视觉冲击
《白蛇传》最早的故事形态源自唐代 洛阳巨蛇事件 ,说是天宝年间曾出现高约3米,长度超过30米的巨蛇,听此数据,多半是夸张虚构的成分居多,毕竟世界上记载最大的巨蟒也就15米长。此处的夸张描述已经为神话故事奠定基础。而这段记载中也出现了未来法海和尚的原型高僧 善无畏 。
据说这位天竺高僧见到此景,感叹巨蛇恐怕是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施法将其灭绝,即用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关于《白蛇传》故事的一些基础素材都已齐备,至少已经出现了包括“水漫金山”和法海想要收服白素贞的故事情节的前身。
有想象力的人,都可以想到,以现在的科技与特效水准,在银幕上制造出巨蟒的样子会非常炫酷。距今整30年的 《新白娘子传奇》 ,还是特效水准的初级阶段,巨蟒的形象由实体道具加上一些烟雾制造出那种恐怖之感。比如喝了雄黄酒的白蛇露出原型,把许仙吓晕过去,可以算是这部剧里的经典场景之一。
除此之外,水漫金山的视觉效果如果拍摄出来也是非常震撼的,无论是真人影视剧,还是动画电影,这场戏不但可以打造炫酷的视觉效果,更是这个故事当中的一场高潮戏,也是人物核心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一行为,也能展现出白素贞的性格和对许仙的深厚情感。
02 爱情故事:古装偶像剧
将神话故事改编成影视剧,除了故事基础和改编策略,主角的扮演者自然是很重要的。根据唐传奇《白蛇记》里的《李黄》一篇中的描述是说李黄遇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这样的绝世美女,自然要找一个犹如天仙般貌美的女演员来扮演这个角色。就这样,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活跃的女星 赵雅芝 成为白素贞形象最有力的代言人,就如同六小龄童在“86版西游记”中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
有了西湖美景,有了美人与如意郎君的相见与相识,可以说是早期古装偶像剧里不可缺少的元素。在那个没有IP概念和流媒体的电视剧时代,观众对类型的敏感度不高,描述类似的作品,其关键词也就是神话爱情故事,而用现在的角度来说,《新白娘子传奇》可以说是一部古装爱情偶像奇幻剧。
而这部剧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让叶童这样一个女演员来扮演文弱书生许仙。在那个小鲜肉还没有起来的年代,这个许仙的造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人物形象,再加上本剧里偶尔出现了模仿戏曲感觉的歌曲,使得这部改编自中国神话的电视剧充满了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树一帜。
而在情感层面,《白蛇传》也比常规的爱情故事多了一层厚度,因为看似不可能的人与妖之间的爱情,不但完美结合,更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后代 许仕林 。这个爱情的结晶会让你看到爱情的力量已经冲破了简单的所谓男女之情,使得它比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故事更具有冲击力。
03 从刚传统诉求到新时代的形式表达
这个故事里的几个人物性格都很鲜明,而且在原型故事的基础上,还可以生发出各种主创自己的理解。毕竟早期形态的故事,只具备雏形,角色的性格不够丰满,随着不断地演绎和发展,也有着各个时代文艺创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想象与寄托。
首先是白素贞,赵雅芝的版本显得有些“贤妻良母”,毕竟要展现更多家庭故事。而在徐克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青蛇》里,白素贞和小青都显得更加妩媚,因为这部作品里要探讨的是各种人性的欲望,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上,而是凸显普遍人性存在欲望主题。女色的诱惑不但考验着普通书生许仙,更考验着佛门高僧法海。
《新白娘子传奇》里人物设定基本上保持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主角,或者说对一个女性角色的想象。法海更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造型。相对于白素贞的善良、许仙的单纯懦弱,法海的不通人情就让他成为这部电视剧里的反派人物。有意思的是,蛇妖通了人情,和凡人有了后代,而来自人间的法海却成了毁灭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法海不相信妖的善意和不通人情这点也还是延续到《青蛇》的故事里。
只是《青蛇》里的法海变成了有些帅气而年轻的形象,且故事的重点还是放在男女之情上,人物性别、身份和立场的不同,影响了他们对于情感的态度。由于《青蛇》的故事是将重点放在青蛇身上,于是在情感纠葛里,有着青蛇与法海、青蛇与许仙的情感勾连,前者的冲击力要更强烈。
除此之外,电影也强化了人们对于情感的正常想象。凡人许仙不可能对同样妖媚的青蛇无感,他要经受考验的是感情的专一,而佛门中的法海,面对的考验是青蛇在水中最直接的性挑逗。相对于更家庭向的《新白娘子传奇》,《青蛇》是更加生猛和赤裸裸。
所以,从以上这些影视剧的内容对比来看,《白蛇传》相对于其他民间故事来说,不但给出了基础的人物矛盾、戏剧冲突,更是为影视化创作提供了可观的视觉想象,各种版本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在IP影响力形成之后,就会衍生出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新版本。
在真人影视剧之外,《白蛇:缘起》和姐妹篇《白蛇2:青蛇劫起》就在动画电影层面弥补了之前创作形态上的空白;也会有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的诞生。可以看出钟爱这一题材的创作者们也在重新挖掘故事内核的各种可能之外,也在尝试用新的媒体和高科技打造属于一个时代的新作品。而就目前的这些作品来看,我们还是希望宁缺毋滥,否则观众也只能记住那些更经典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