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退专业自救指南
有时候,觉得选错专业的大学生挺冤的。
明明什么事都没做,就是因为在高考填志愿时的一点不同,几个分数一样的同学开始了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985院校,学计算机的,进互联网大厂当程序员,起步薪资十几K,几年后月薪三万不成问题,算是国内 无背景人士高薪的典范 了;
同样是985院校,学天坑专业的,面对着低薪的行业,差的工作环境,偏僻的办公区域,没几个年轻人是受得了的。
那些没有早早认识到这是深坑的同学,一直到了毕业找工作,跟一家公司草草签了三方,然后去了单位叫苦连天,一年不到立马辞职。
01、
在知乎上对于天坑专业的劝退早有大量的帖子,许多人不明白行业内情的人总喜欢站在高处,用很忧虑的神情对劝退党抱有莫大的敌意。
比如:
“都劝退材料,那中国的材料还怎么发展?”
“搞硬件的人都转行搞软件了,那中国的硬件还怎么发展?”
既然是市场经济,当代年轻人当然也是遵循市场,涌向价高的专业,无可厚非。
毕竟, 人又不傻,知道趋利避害 。
现实情况中,学劝退专业的,毕业后就没有几个不转行的。
工资跟高昂的房价相比,简直就是弟弟。
当这些劝退行业把价提上来了, 年轻人自然会用脚做出投票 ,而不是靠心怀天下的网上键盘侠指点江山。
华为无疑是其中典范,对于基础学科,硬件的投入,都是看得到的。工程师的工资也都是以丰厚著称。
在同行业内,都搞芯片,国内中芯国际给人硕士毕业生在上海1W一个月,台积电给人硕士毕业生24W新台币一个月。
这两者待遇的巨大差距也可以窥见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不搞硬件转行去搞软件了。
国内只有搞软件,钱才多,人人都知道。
搞硬件一万一个月,搞软件两万一个月,搞环化生材6000一个月,如果知道行情,年轻人知道自己怎么选。
劝退的必要在于, 很多信息闭塞、刚入大学的学子,并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行情怎么样。
如果错失了改变的时间,等到了毕业,这才发现掉入深坑,无法扭转,所以才需要吃过亏的人来发布内情。
况且,劝退不是国内独有的现象,国外这些劝退学科都同样不太好过,大部分优秀的人都聚集在了金融、商科、医生、律师上面,本国人很少去读生物、化学、材料等投入大,回报慢,发展慢的专业。
另外,劝退不是让大家去学计算机、金融,只是为了逃出深坑,具体选择什么专业需要自己做决定。
专业的选择具有复杂性,到底应该选什么专业,在了解过内情、综合自己的兴趣后做出的决定才是最符合自己的。
02、
我高考考的还挺好,比一本线多了很多分,因为是在一个小地方,信息比较闭塞。为了进一个中上的985,被调剂了,读的化工专业。
我们本专业的学长都笑它是“烧锅炉的”专业,我们那时不懂,后来我们也这样告诫学弟:这是烧锅炉的专业。
当大一得知要达到专业前10才能转专业时,没达到条件的我顿时心凉了半截,结果最后没有逃离这专业。
大三,金工实习,也是我第一次实习,我的心仿佛被狠狠的锤击了。
在锻压车间,机器轰隆的冲击锻击声,让场内的分贝瞬间达到巨大噪音级别,所有人的交流基本都变成了嘶喊。车间内此起彼伏的切割声,锻击声,电焊焊出的亮光,都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工人师傅们穿着满身油污的工作服,在奋力嘶喊着;旁边不远处,不少师傅在工位用大锤子不停的捶打烧的通红的铁块,火星子到处飞。
老师说,我们等下也要体验这种打铁方式,对,男生女生都要去打铁,要记入成绩的。
在铸造车间,我们的实习任务就是玩泥巴。把沙子混合打湿,装进模具,形成有形状的泥土毛坯,最后用金属水浇盖成型,形成铸件。
教导我们,常驻这里的老师吐槽说,我干了十几年老师,没想到现在被分配到这铸造间,天天教来实习的学生玩泥巴,言语间充满了苦涩。
体验车床时,老师说两年前,有个学生操作不规范,没戴防护眼镜,在手车时不小心被铁屑弄进了眼睛,瞎了一只眼,叫我们一定要规范操作,佩戴安全护具。
实操了实习全套的车、铣、钳、焊、锻、铸、冲压等场景后,我们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女生哭了好几次。最后下定决心,考研逃离,唉,确实也难为班上这几个女生了。
毕业后几年,还能时不时看到化工厂爆炸的新闻,只能感慨,还好转行转的早。
回忆起老师上课时经常强调的,化工厂有多么危险,操作失误会造成什么后果,粉尘浓度没监测好会出什么事情,现在想起来只想笑。
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当企业有一起重伤、死亡事故时,起码有29起轻伤或故障,有300起隐患或违章。
跟你看到家里有一只蟑螂,屋里起码有一窝蟑螂的意思是一样的。这么多的爆炸,其背后蕴含着多少危险,不敢细想。
与这些高危行业相比,理论学科,数学、物理、统计、计算机、文科、商科根本就不会有这种危险。
操作规范能避免很多事故是一方面,但人总有粗心的时候,谁能保证一辈子不出事呢?一次出事,终生后悔。
谁毕业后想去化工厂?
后来发现,本科毕业只能去化工厂。考公务员,只有三不限;进实验室,本科去打杂都不要。
后来听说一个待在实验室同学,因为操作不当,被氢氟酸伤了拇指。
不是为什么要劝退,而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待在这行业。后来打听了一下,整个专业的人没有一个从事本行业了,不得不说这是某种意义上的悲哀。
想起来大学老师还在神采飞扬的说,本专业出去的人干什么的都有,不单单局限在本行业,说明了我们理工科的人是全才。
当时听了不以为意,现在想起来羞愧难当, 要是本行业待的住,我们会去其他行业,会成为你口中的宣传?
03、
提前明白自己要什么、能在能改变时提前做好准备很重要。
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小地方出身,信息闭塞的学生, 由于见识过少,兴趣缺失,很难明白自己该报考什么专业,这也是很难避免的。
高中老师们也由于脱离社会过久,不太了解行业内情和市场环境,难以给出真实正确的评价。
如果有一个混的不好的所谓的亲戚就更麻烦了,你去向他求取意见,也基本上都是听不到几个有用的建议。
与其考虑怎么在毕业几年后的不顺遂中转行,不如提早自救。
天坑专业如何自救?
- 转专业
如果能在进入大学初就醒悟,努力学习,大一争取进入年纪前10,从而转专业是最好的方式。
大一是大学期间的一个重点时期,除了转专业之外,它也在读研和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一课程多,部分课学分高,学生又容易被高中老师一番“ 到大学你们就轻松了 ”的言语鼓动,大一没有认真学。
考研和申请留学,确切的说都是在大四上学期开始申请的,用到的GPA是大一到大三的GPA,所以大一是千万不能堕落的。
每一个能改变的小契机,都是越前面的越容易,浪费掉一个就没一个,后面的契机只会越来越难,沉没成本越来越高。
- 考研/留学
很多人考研和留学的一大原因是想通过深造转换专业, 曲线救国 。
因为跨专业申请研究生,或者是通过留学跨专业申请国外大学,都是很常见的操作。
在难度上,肯定是要比本科就是此专业的人要困难一些,但好歹也提供了一个转换赛场的路径。
曾经也见过许多学生,在毕业一年后,发现工作实在是不满意,选择重新开始准备语言,GRE,开始准备跨专业留学申请。
有人问,我在天坑专业,本科不行,硕士不行,读到博士行不行?到博士总值钱了吧?
如果深陷坑中,准备读到博士,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薪水同样还是远远差于热门专业博士,也难出成绩, 不是推荐之选 。
天坑专业读博更建议去国外读,一是可以避免国内部分水课题搞乱自己心态,二是国内政策对于海归博士奖励更好,比如国内某高校人才计划引进博士就必须要有海归背景,国内博士不要。
最后, 劝人出坑绝不是心理阴暗,而是助人为乐,告知行业内情。怎么选择,全看自己。
过来人觉得是在救人,偏偏行外人觉得是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