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空姐事件:女性应该做好自我防护,然后呢?

滴滴空姐事件:女性应该做好自我防护,然后呢?



近日,滴滴正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一名河南郑州航空港的空姐在5月6日凌晨搭乘滴滴顺风车前往市区,却不幸被司机残忍杀害,身中20多刀,一时在网上引发热议。


5月10日,郑州警方公布了案件相关信息,目前犯罪嫌疑人刘振华仍在潜逃。滴滴公司随后则公布了涉案司机的个人资料,并向社会悬赏100万元征集犯罪嫌疑人线索。



5月12日,根据郑州警方最新公布的案情进展,犯罪嫌疑人刘振华的尸体已被打捞出水面,体貌特征吻合,现场遗留的DNA检测吻合。滴滴在警方公布凶手尸体被发现之后撤除了悬赏公告。

除了用100万悬赏线索之外,滴滴还宣布将滴滴顺风车平台下线一周进行整改,因为滴滴顺风车平台在监管和审核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如今被曝光之后,事情已经发展到了不得不整改的地步。

滴滴顺风车的乘客评价系统里充斥着各种含有明显的性骚扰意味的信息。只要乘客使用顺风车,就会被后台系统收集相应的评价信息,由车主或其他同乘者进行评价打分,“声音甜美”、“体香扑鼻”、“爱穿丝袜”、“下车走光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等涉嫌物化女性和性骚扰的标签和评论在其中随处可见。

极具争议性的顺风车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滴滴顺风车的广告文案同样充满了物化女性的低俗意味,比如滴滴顺风车的七夕节广告文案“我们约会吧”,“不怕被贴标签,就怕你不约”,“不仅是顺风,而且还顺眼”,这些广告文案通过迎合物化女性的男权风气来招揽司机和用户,鼓励和纵容性别歧视和性骚扰泛滥,实现快速扩张。资本是趋利的,为了盈利,它会无所不用其极。

滴滴顺风车的七夕文案


近几年,滴滴性骚扰和性侵事件从未停止过,然而由于专注快速扩张,滴滴根本无心将宝贵的资源放在完善监督和审核机制上,相关驾车资质审查相当宽松,甚至可以用冒名顶替的方式躲过审查。

正是由于放低门槛、疏于监督以及通过迎合低俗的男权文化来招揽司机和用户,才让滴滴顺风车平台成为滋生性侵、性骚扰和强奸等问题的温床。

像滴滴顺风车这种存在性骚扰和物化女性问题的并非个例。

在父权结构下,存在着整个社会范围内试图正常化和合理化强奸的“ 强奸文化 ”,其中包括谴责受害者、荡妇羞辱、性的商品化、否认强奸的普遍性以及拒绝承认性暴力的伤害等等, 通过强奸让女性恐惧,进而自我规训,最终巩固男性的支配性地位。女性饱受性别歧视、性骚扰的困扰,这正是父权对女性结构性压迫的体现。

以所谓的象牙塔——大学为例,根据广州性别教育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学在校和毕业生性骚扰调查报告》显示,受访的6592份问卷中,近7成受过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骚扰,然而将近半的人会选择忍耐,报案比例低于百分之四。在询问为何不向学校投诉的3835名回答者里,有六成认为告诉学校也没用。

这次由于空姐不幸被滴滴司机杀害,将事情曝光在聚光灯下,才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在灯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里,还有着数不清的性骚扰和性别歧视不为人知。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背后,还有沉默的大多数。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一出现女性受害的事情,舆论焦点总是聚集在女性如何避免危险上,并因此给出相应的自我保护鸡汤,比如提高警惕心,学习防身术,备防狼喷雾剂,给亲友打电话聊天,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程,半夜不要独自出门……

自我保护当然很重要,无论是谁,任何时候都不应当放弃自我保护,然而一味地强调自我保护同样会导致很多问题。

首先, 个体自我防护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 ,比如此次滴滴空姐遇害事件,当事人在发现司机有不轨企图后 ,采用了多种防范手段,比如向朋友打电话,假装声称丈夫会来接她,然而这些努力依然没有阻止悲剧的发生。


受害者与朋友的微信聊天记录

其次, 这种个体层面的“自我保护”是以让渡女性权利为前提的,它极易导致逻辑滑坡 ——只要发生性骚扰和强奸,都是因为女性自我防护不到位,最终女性只有足不出户,才有可能免于被伤害,否则就是“女性穿得少,半夜独自出门,被强奸活该!”(说好的天朝治安好,半夜可以出门撸串呢?),进而演变成对女性实行公共伦理审判。然而,谴责受害者的风气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助纣为虐,让更多的悲剧发生。

此外,认为女性可以通过自我保护免除结构性问题的想法相当短视,容易让女性产生认知偏差,甚至还会导致女性内部产生分化,让她们陷入相互指责的泥沼,而无暇团结起来实现自身诉求。

然而 将结构性问题转化为个体问题,无法解决问题 。面对性骚扰和强奸等结构性问题,我们应该做的是鼓励女性大胆地站出来发声,为自己和女性群体的安全和自由而抗争,积极参与讨论公共议题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投入公共生活,促进结构变革;

其次,我们需要努力提高整个社会的观念意识,促进社会舆论对女性友好化,改变“强奸文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惩罪犯,促进社会变革,改变不合理的父权结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女性获得真正的安全。

比如这封敦促滴滴建立完善的服务系统和保障机制的公开信《 一群年轻女性给滴滴的信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出台方案加强对司机的审核:包括驾照,车辆,司机人格测评,并定期培训审核。

2.滴滴应当承担起防治司机性骚扰乘客的责任。对司机进行专门的防治性骚扰的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什么行为是性骚扰、相应后果等,并在车上配反性骚扰小册子给乘客。

3.对于顺风车,除了加强审核以外,应当加强对顺风车的路线规范,反馈非正常路线偏离以及非正常停车。

4.滴滴的紧急求助按钮应当着重标识;在司机接单后应自动发送给乘客安全提示,告知如何用按钮求助或报警。

5.滴滴的相互评价系统当中不应当提供与出行内容无关选项,如司机进行物化女性等的评价,应当进行降级,降级到一定程度不应接单。

6.滴滴应当完善举报投诉机制,设置专门的投诉部门,有明确且高效的投诉和反馈渠道,遇到投诉应及时调查和回复;设置夜间陪伴用户安全客服,保障用户求助渠道畅通。

当然,相比于个体努力的自我保护,社会宏观问题更难解决。然而,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否则只能陷入“有人遇害-呼吁女性自保”的循环怪圈而无法逃脱。

我们生活的世界背后并不存在另一个“应然”的美好世界,只有脚下这片土地可以让我们立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让它变得更好,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努力。仅仅让女性自我保护远远不够。

编辑于 2018-05-15 01:08